财经
疫情下香港保险从业者谋生不易我爱我家片尾曲
2023-06-10 00:36  浏览:29

【托文言志】

自疫情以来,很多具有内地背景的保险从业者,几乎是颗粒无收。

熊德志

自疫情暴发以来,作为保险行业最核心的针对个人的长期保险业务(如寿险、重疾险、储蓄险)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打击。

因为香港与内地无法正常通关,直接导致香港的保险从业人员无法拓展内地客户。根据香港法律,所有保单必须在保单持有人入境香港后在香港境内签署才视为有效保单并受香港法律保护。于是很多从业人员实际上长期处于自我休假状态。

自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随着内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财富的大幅增长,投资的多元化和国际化配置需求为香港地区的财富管理市场带来巨大发展空间,香港地区很多保险公司的新增客户也主要是来自内地。

疫情之前,很多保险从业者动辄年薪百万。因此,基于内地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空间,很多持有IANG签证(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计划)的内地毕业生,开始陆续加入到香港保险行业。其中不乏名校硕士或博士等优秀人才。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这一切。

据笔者调查,自疫情以来,很多具有内地背景的保险从业者,几乎是颗粒无收。他们也尝试拓展香港本地市场,但收效微乎其微。

F先生是香港某头部保险公司的保险代理人,内地背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来港,在保险业从业长达11年,是业内资深人士。业绩长期以来都保持着良好记录,但是因为疫情防控原因,他的内地客户不能入境香港,所以他自此没有签下一单新增客户。

Y小姐是香港另外一间头部保险公司的保险代理人,江浙人,北大理科硕士,来港工作后,发现了保险业的巨大机会,于是投身其中。疫情前,她带的团队是明星团队。疫情之后,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则回内地让自己长期休假了。

M小姐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原先在香港的某头部中资券商工作,后来发现财富管理市场的机会巨大,于是转投香港本地最大的一家第三方理财平台。未曾料想暴发疫情,所有的计划都赶不上变化。因为其资源主要集中在内地,所以疫情以来她连公司最基本的业绩要求也无法完成。作为受雇人士,她的处境可谓艰难。若在平常时间,基本业绩要求根本不是个事。

而作为香港本地人的H先生,其长期客户多半是本港人士。他销售保单从来不问佣金,只问对客户合不合适。其任职于一家早先为美资的保险公司,后该公司被内资收购,他在公司业绩长期保持在TOP50以内。疫情以后,他的业务也受到很大挑战,新业务开拓十分艰难。基于其与客户的长期良好关系,部分老客户也出于理解和同情,新购一些消费类的一般性保单。因为仅仅是一次性的,所以价值并不是很大。

据香港保险业监管局《长期保险业务的年度统计数字》显示,2020年有效长期业务的保单保费总额为5215亿,同比上升2%,仍然由个人人寿类别为主导,其有效保单保费达4586亿,同比上升4.2%,占市场总额87.9%。此类别的保单数量增至1370万份,净负债达26694亿。

但作为新增个人人寿业务的保单保费却仅仅只有1196亿,同比大跌20.9%。其中,非投资相连业务占1068亿,同比大跌23.4%,投资相连业务占128亿,同比上升8.8%。新增保单数量合计为100万份,同比下跌20.8%。同时,新增个人年金业务的保单保费为133亿,同比下跌36.3%。2020年共售出约65000份合资格延期年金保单,年度保费总额共46亿。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由于香港与内地正常通关预期的屡次落空,香港某头部保险公司的股价呈现出了连续10个月的持续下跌。香港保险业何时才能恢复,保险从业人员何时才能够看到希望,想必投资者已经在资本市场看到了与之相对应的答案。

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而作为隐性失业的香港保险业的部分从业者大概只有冷暖自知了。

(作者系香港金融从业者)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