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经济学人经济学国际前沿论坛日前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成功举办。论坛由《中国经济学人》编辑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首尔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波恩大学、利物浦大学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表示,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复杂深远,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全球产业布局在不断的调整,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持续蔓延,贸易和投资争端加剧,世界运行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世界和中国的实践快速发展与变化,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思想对此进行解释和引领发展,迫切需要对世界与中国的经济形式进行科学的研判,深入的分析。对发展经验进行有效的总结,从而提出更科学合理的经济学理论和概念。工业经济研究所和所属学术期刊愿同学界同仁一道,利用期刊的优质平台共同推动经济学国际前沿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认为,疫情加剧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但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素材。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在某些方面发展的生动实践是走在理论前面。要做到理论创新服务实践,一方面需要世界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中国,另一方面中国的学术研究也需要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的声音,推动国际学术前沿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从金融创新的角度总结分析了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应用成果,同时从金融业的现实变革入手,呼吁在理论层面加快开展对金融科技发展的研究。他认为,随着金融科技发展,传统金融理论、金融中介理论、资本市场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都面临新的调整。比如,金融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特别是进入到数字货币时代以后,基础货币的发行、广义货币的创造、货币乘数、货币周转速度、货币政策的调控及功能,还有传统的通货膨胀理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是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供给理论没有涉及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以“2035年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为题介绍了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治理现代化等“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根据研究测算,到2035年中国总体可以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但各地区、各领域的进程差别较大,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在未来30年,中国最有可能在2040年前后跨入现代农业强国行列,这将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粮食在需求和长远战略等方面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来自韩国首尔综合科学研究生院大学讲席教授、首尔国立大学国际大学院前院长文辉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终身教授崔林也分别就各自的研究进行了主旨演讲。活动还分别以“绿色发展”、“创新管理”、“国际贸易”、“金融经济”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举行了五个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