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应对疫情常态化需要宏观调控创新水的资料
2023-06-05 20:44  浏览:31

应对疫情常态化需要宏观调控创新

文/冯俏彬

发于2021.12.6总第1023期《中国新闻周刊》

在国际国内多重负面因素叠加下,中国经济正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各类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明显影响,中小企业尤甚。为此,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从财政、金融、用电、运输等多个方面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布置和安排。

这是对2020年以来实施的中小企业纾困政策的延续。为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当时政府针对中小企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将小规模纳税人的起征点由月销售额3万元提高到10万元,2021年进一步提高到15万元;将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标准从100万提高到300万元,2021年进一步对其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的部分“减半再减半”;阶段性缓交社保;新增3000亿元的普惠金融再贷款额度;鼓励银行和国有企业减息、减租等等。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经济经受住了考验,当年实现了2.3%的正增长。

但此次国务院出台的政策措施与2020年比较,也有一些微妙的变化,政策应对正在由“税、费、贷”转向更加综合的“组合拳”。2020年以来,支持中小企业的主要政策工具可以概括为减税、减费、减息、减租,招招直指“资金”这一企业经营的命脉,而此次出台的纾困措施主要是“深入落实”已有政策措施(特别是“减税”转向了“缓税”)、做好用电保障、运价控制等。

很大程度上,这或会是新一轮“六保”“六稳”的肇始。

今年下半年,经济基本面发生了始料未及的变化,一方面疫情反复增大了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各国应对疫情所实施的大规模“放水”政策后遗症开始出现,通胀抬头、大宗商品掀起涨价潮、国际运价飚升、一些重要港口频频受到突发性因素的影响而中断运作。这些都使得刚从疫情打击中有所恢复、但仍然十分脆弱的国际供应链承受巨大压力,局部的阻滞、断裂时有发生,全球市场有如惊弓之鸟。

从国内看,受大宗商品价格飞涨和国内启动一些重大经济结构调整政策等因素影响,供给端的压力加大,PPI迭创新高。局部疫情散发也使得国内消费恢复时断时续。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既要面对上游传导下来的大宗商品、能源、原材料价格上行的压力,又难于将这种压力向终端消费者转移,它们成为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中受影响最大、最具脆弱性的薄弱环节……这对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纾困帮扶、实施“六保”“六稳”政策提出了新的需要。

此次国务院出台的政策,一方面表明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丰富多样,我们有足够的信心与能力应对新一轮风险挑战;另一方面也可能预示着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一旦长期化,将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一如当下美国的情况。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即在新冠病毒继续演变并有极大可能长期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情况下,宏观调控如何创新?

近日,新冠病毒新变种“奥密克戎”横空出世,受此影响,全球股市、油市应声下跌。这对2021年多灾多难的全球经济而言,不啻是雪上加霜。从现在起,我们必须考虑在新冠病毒常态化的情况下,如何稳定宏观经济,如何为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提供确定性,以营造经济增长的良好外部环境。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