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海楠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中国统计年鉴2021》(以下简称《年鉴》),从地区收入角度提供了审视地区发展的又一官方数据支撑。《年鉴》按地区和行业对2020年31省份平均工资进行收录,并分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各自加以呈现。
“《年鉴》通过2020年地区平均工资涨幅和水平,反映了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中高质量发展与传统发展模式并存的客观事实,同时也昭示高新技术行业发展前景正在对国有和民营经济形成鲜明导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其中,已经获得高质量发展先发优势的地区,平均工资水平与涨幅正在对全国形成引领。
高质量发展先发地区工资优势逐渐显现
根据《年鉴》,从同比涨幅来看,在非私营单位中,宁夏、上海和青海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位列前三位,涨幅均超过10%;私营单位中,位列前三位的地区分别是上海、湖南和青海,同比涨幅25%、22%和17%。
从平均工资来看,非私营单位中,北京、上海、西藏、天津、浙江、广东、江苏、青海八个地区超过10万元,排名靠前;私营单位中,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西藏六个地区均超过6万元,排名靠前。
“202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2.16万亿元的成绩,一枝独秀的表现客观上推动了地方和行业快速恢复发展,保障了充分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在贾若祥看来,2020年无论是非私营还是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涨幅与水平,都遵循着追求高质量发展地区与依托传统发展模式地区并存的事实规律。比如,宁夏和青海非私营单位的工资上涨进入前三名,本身与其产业结构特点关系密切。
“一些西部省份依然停留在倚重能源、重化工产业的传统模式上,且依然存在一业独大现象。以国营能源化工企业为例,其在去年疫情冲击后的复工复产带来的需求上涨中获益,客观上也推动了相关地区工资增长幅度加快。”贾若祥说,这与上海等正在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形成示范和引领的地区有着本质不同。
展开全文数据显示,上海在非私营和私营单位工资涨幅中均拔得头筹,且私营单位工资同比涨幅更高达25%。贾若祥认为,上海的民营经济和国有国资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先发优势,这也在工资性增长上有所体现。
新兴与传统行业工资水平差异明显
《年鉴》还收录了18个行业门类的平均工资水平,其中,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排在前八位的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均超过10万元,前三位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从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来看,仅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超过10万元,此外,“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列二三位。
值得关注的是,“住宿和餐饮业”“农、林、牧、副、渔业”均排在非私营以及私营单位从业行业的后两位。
“传统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的工资收入分化鲜明。”贾若祥认为,一些实现转型后专攻高新技术行业发展的地区,通过政策利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吸引更多高技术工人,实现反向推动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不断提升技能人才的构成占比,促其成为高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国家提出在共同富裕中实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导向相吻合。”贾若祥呼吁,其他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后发地区寻求高质量发展须对此借鉴,“毕竟这些地区在实现转型发展和激活民营经济潜力上,还有巨大差距和空间。”
在贾若祥看来,工资某种意义上就是产业发展的“导向标”和“指挥棒”,高工资水平有助于行业集聚优质人才,从而反向推动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他强调,“《年鉴》数据收录各地区的工资水平和涨幅变化,体现出区域的差异性以及不同行业的差异水平,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今后完善相关区域政策,提升政策针对性、有效性、精准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热点链接
●马建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做好决策咨询工作
●智库丨李志军:促进营商环境迈向更高水平的重要举措
●国研视点丨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建设的百年探索与实践
●关注丨成都都市圈获批西部城镇化发展又添新引擎
监 制 丨 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