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刘灿邦
4.2亿元本金购买的信托产品原本9月底到期,却逾期未全部收回,德展健康(000813)整整拖了47天,直到11月才披露该事项。面对深交所要求公司说明在信息披露及合规性方面是否符合规定的关注函,德展健康在最新的回复中却避而不谈,不置可否。
深交所还要求德展健康补充说明相关产品已于2021年9月到期,直至11月才披露逾期兑付的原因,但德展健康除了对信托产品购买决策以及兑付进展情况进行说明外,并未谈及延期披露的原因。公司仅表示“将根据该信托产品的进展情况履行后续信息披露义务”。
公告显示,德展健康上述逾期信托产品将由原控股股东美林控股、原实控人张湧承担兜底责任。但信托逾期背后还有不少谜团,据渤海信托公告,上述信托资金由德展健康自行指定交易对手及投资用途。这些资金借给了谁,具体用作何用途,美林控股等为何情愿兜底仍未可知。
避谈信披延期
11月10日,德展健康公告称,公司4.2亿元本金购买的“渤海信托·现金宝现金管理型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下称“现金宝”)产品已于9月24日到期,截至公告日,公司共计收到1.84亿元本金及2564.6万元投资收益,剩余本金2.36亿元和投资收益仍在协商中,尚未收回。
德展健康表示,经公司与渤海信托沟通,渤海信托相关人员称,上述信托产品无法按期收回的原因是,信托产品的赎回需要根据信托产品投资项目的退出情况进行安排,需履行渤海信托内部赎回审批流程,因此,导致公司申购的信托产品发生了部分逾期未兑付情形。
上市公司踩雷信托产品,德展健康并非个案。上述情况的关键在于所涉信托产品已于9月24日到期,德展健康明知该情况却迟至11月10日才公告此事,前后相差47天。记者注意到,德展健康披露信托产品部分逾期兑付当晚,深交所就发出关注函,核心问题是要求公司补充说明相关产品已于2021年9月到期,直至11月才披露逾期兑付的原因,并说明在信息披露及合规性方面是否符合《股票上市规则》《规范运作指引》等有关规定。
11月30日,德展健康披露了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然而,在这份回复中,德展健康对信披是否违规的问题避而不谈,回复内容澄而不清。针对上述核心问题,德展健康在回复中仅对购买信托产品的决策过程、申请提前赎回信托产品、信托产品逾期后追讨本金与收益,以及新老控股股东交涉信托产品补偿等情况做了说明,并未按交易所要求说明延期披露该事项的原因,也未说明信披流程是否违规。
最新信息显示,德展健康已累计收回上述信托本金2.29亿元和投资收益2630万元,尚余信托本金1.91亿元未收回,等待信托财产的进一步变现。在给深交所的回复中,德展健康还提到,根据渤海信托管理报告列示,上述信托计划主要投向为现金管理型资产、债券、认购信托保障基金等;同时,未发现该信托产品与公司及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人员存在关联关系。
产品逾期背后
关于上述信托产品违规对公司的影响,德展健康提到,结合该信托产品赎回情况,对信托产品本金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测算,预计信托产品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能影响公司2021年财务业绩,但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活动的现金周转,具体影响金额以会计师年度审计结果为准。
虽然仍有1.91亿元本金未收回,但在德展健康新老控股股东的协商下,风险敞口已经有了兜底方。11月24日,德展健康与控股股东凯迪投资、原控股股东美林控股、原实控人张湧四方自愿达成协议并签署了《补偿协议》。《补偿协议》主要条款显示,美林控股同意向德展健康承担现金宝产品剩余本金1.91亿元信托利益的补偿责任;美林控股需在2021年12月31日前向德展健康支付补偿款项;此外,张湧自愿对美林控股在该协议项下的全部责任与义务向德展健康承担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德展健康表示,美林控股和张湧履行应承担的相关义务和承诺,有利于公司顺利解决信托产品延期兑付事项,降低信托产品延期兑付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减少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影响。
德展健康踩雷信托产品一事看似得到原控股股东兜底,但信托产品逾期兑付背后仍有不少问题尚未厘清。例如,渤海信托在逾期事件上有何责任?显然,对于德展健康的单方面解释,渤海信托并不是完全认同,11月11日,渤海信托也就此发布了公告。渤海信托称,德展健康作为委托人认购了公司成立的现金宝第47期信托产品并签署了信托文件。渤海信托强调,现金宝是公司成立的针对机构委托人一对一定制的资金信托产品,产品不对自然人募集且均分期独立核算,有别于市场上其他的现金管理型产品和资金池产品。
渤海信托还提到,根据信托文件约定,该期信托资金由委托人自行指定交易对手及投资用途,自行负责尽职调查并自愿承担投资风险,受托人仅承担事务管理责任。现因底层借款人逾期还款,导致无法足额分配信托利益。从这一公告来看,本次逾期的所谓“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实际上为“单一资金信托计划”,信托计划的交易对手以及相应尽调均由德展健康确定并完成,渤海信托仅是通道角色。那么,德展健康当初把资金借给了谁?具体用作何用途?美林控股及张湧为何情愿兜底?仍是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