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国家组织人工关节产品集中采购在天津完成投开标。
据澎湃新闻报道,共有48家企业参与了本次集采,最终44家中选,中选率92%。拟中选髋关节平均价格从3.5万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膝关节平均价格从3.2万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价82%。中选结果预计在明年3月份左右可落地实施。
本次集采产品包括人工全髋关节和人工全膝关节,首年意向采购量合计共54万套,占全国医疗机构总需求量的90%。按2020年采购价计算,公立医疗机构人工髋、膝关节采购金额约200亿元。这也意味着,此次集采将为医保基金节约超过160亿元(按2020年采购价计)。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自2017年起开始加快调整频率,从以前的每5年调整1次到现在的每年1次,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疗效确切的新药能够被及时纳入。集采则可以帮助医保资金实现“腾笼换鸟”,集采节约的资金也有望支撑更多创新药纳入医保。
从此前媒体报道披露的数据来看,2019年,119个新增谈判药品加上31个续约品种,总计有150个品种参加了医保准入谈判。医保在当时为谈判药品划拨了150亿的总预算。
而今年的医保目录调整也已经近在眼前。
一次降价“温和”的集采
人工关节的集采已经落下帷幕,如果要盘点这一次集采的亮点,那么首先可以看到的是,随着集采的持续深入和规则的不断完善,加上竞价准备工作充分,企业的心态越来越稳,因此非理性降价导致的“意外”情况也随之变少。
于是,这一次的关节集采结果对很多人来说都是“符合预期”,价格虽有下降,但又多在可承受范围内,降价整体“温和”。
按照本次集采的方案设计,根据股骨头和髋臼内衬材质组合,髋关节产品系统分成“陶瓷-陶瓷”、“陶瓷-聚乙烯”、“合金-聚乙烯”三组(即三个“产品系统类别”);所有膝关节产品合并为一组(一个“产品系统类别”)。
与此同时,这四个产品系统类别分别设置了不同的最高有效申报价。髋关节产品系统的最高有效申报价为16000~19000元/套,膝关节产品系统最高有效申报价为19000元/套。
统一产品系统类别下,根据医疗机构采购需求、企业供应能力、产品材质3个条件,又形成A、B两组,各为一个竞价单元分别竞价。
据华尔街见闻整理,8个竞价单元的最终竞价结果如下:
由于各产品系统类别的“最高有效申报价”(亦可理解为“限价”)都比较高,因此从整体来看,竞标品种普遍都降至限价的50%以上。这也是在未知他人出价的前提下,确保自己入围资格的最佳途径。
据华尔街见闻了解,集采之前,一套国产全陶髋关节(“陶瓷对陶瓷”,包含股骨柄、股骨头、髋臼内衬、髋臼杯4个组件)成本价在6000元左右,出厂价则在1.2万元左右。由于目前国内骨科耗材生产厂商(包括外资企业)大多仍是采用传统的经销模式,产品经过流通环节的加价后,最终销售给终端医院的销售价(挂网价)往往要达到3、5万。
因此,对于生产企业来说,降价对企业盈利空间产生直接影响的其实是产品销售给直接客户(主要为经销商或配送商)的出厂价格,而非挂网价。
华尔街见闻统计的竞标结果显示,不管是髋关节还是膝关节,本次集采中绝大多数产品的中标价都没有击穿成本价,有一部分可能还高于企业的原出厂价。因此,集采压缩的还是以往在流通领域长期存在的不合理费用。
不过,相对髋关节而言,膝关节产品的降价幅度更为明显。对此,有企业人士向华尔街见闻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因为髋关节的竞价引入了“复活”机制,因此企业压力相对较小。
奏效的“复活”机制
“复活”机制、宽松的限价,加上较低的淘汰率,这是此次集采竞价被认为更加温和的几个方面。而“复活”机制更是增加了企业中标的可能。
髋关节包括陶瓷-陶瓷(全陶)、陶瓷-聚乙烯(半陶)以及合金-聚乙烯(金-聚)三类,这三类产品各有自己的适应症人群和应用场景。
其中,半陶产品的核心优势在于异响概率低、且价格更为低廉,比较适合年龄较大、日常活动量小或者体重较大的患者;全陶产品则适合较为年轻(65岁以下)、日常活动量较大、对关节功能要求高的患者,但全陶髋关节的价格也更高。
此外,有业内人士告诉华尔街见闻,在基层医院和部分大医院,老年患者手术以选用金属球头(金-聚髋关节)为主,因为没有陶瓷碎裂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美国,半陶髋关节假体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THA)手术中的使用量要高于全陶产品,使用比例已经超过60%。但在中国恰恰相反,价格更高的全陶产品的使用量会更大。
对于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背后有美国人体重普遍较高,更加适合半陶产品(防止陶瓷碎裂可能)的原因,“但也有可能与集采前虚高的关节价格有关”。
据其判断,虚高的药品(耗材)价格可能会导致过度使用等不规范的医疗服务行为,但集采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此进行纠偏。
事实上,仅从这一次集采的报量情况来看,来自医疗机构的14多万个半陶产品报量已经超过全陶首年12多万个的报量。而且,半陶组企业全部中标的结果亦从侧面反映,或许是出于看好半陶产品后期的放量潜力,因此企业夺标意愿较强。
根据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公布的拟中选结果,本次集采半陶A组+B组合计31家竞标企业(包括A组10家和B组21家)全部中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难得一见的“满堂红”场面?据华尔街见闻了解正是“复活”机制的功劳。
怎样又可以“被复活”?
以全陶B组中的北京理贝尔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简称“理贝尔”)原本已经出局,但最终被“复活”为例,依据拟中选规则三,理贝尔7399元的竞价比价价格(申报价8119元)低于半陶组的最高拟中选企业竞价比价价格7780元,加上该价格已经较最高有效申报价(19000元)下降超50%,因此重新取得拟中选资格。
图|此次关节集采引入了“复活机制”,即拟中选规则二和三,图为联采办对规则二的举例说明
“复活机制的引入,能够确保更多企业中标,保证市场供应。”对此,有企业人士这样解读认为。
本身有中标的意愿,加上机制引导,出现“满堂红”或也就是必然。
外企低价竞标的背后
与首个高值耗材国采品种—冠脉支架已经高度国产化不一样的是,目前国内骨科市场仍以外资企业为主导。
骨科植入类耗材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细分领域,包括创伤类、脊柱类和关节类。其中,国内市场又以关节类产品的进口替代率为最低。
据Frost & Sullivan统计,如果按2016年的销售额计,关节类CR5(5个企业集中率)超过80%,均为进口品牌。不过,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翁习生教授提供的数据显示,至2018年,国产关节置换份额已经提升至50%,显示在过去几年里,国产关节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提升。
与此相印证的是,从本次集采的意向采购量分配来看,3家国产头部企业与3家外资巨头的意向采购量也是整体相当。
其中爱康医疗、春立医疗、威高股份3家企业的获得的医疗机构的意向采购量分别是76850、54187、43625;捷迈、强生、施乐辉分别是66344、61774、46632。6家中外企业意向采购量合计占比接近70%。
与药品落标后还可以寻求药店等院外市场的机会不同,受制于耗材产品的特殊性,企业只能尽力保住集采的院内市场,因此中标的压力相对就更大。此前,市场曾认为,因为成本较高,因此外企降价意愿不强,但事实显示不是如此。
在这一次的集采中,华尔街见闻注意到有多家外企都不惜以低价竞标。例如在合-聚髋关节A组企业的竞标中,捷迈报出了4987元的价格,以第一序位的价格中标。该价格与最高有效申报价相比,降幅接近70%,同一竞价组中,爱康报价6730元、威高海星报6706元。另外,在半陶A组,史赛克也以最低价中标,报价5119元,降幅71.56%。
综合看来,几家外企中,强生、施乐辉报价相对保守,而贝朗医疗、史赛克和捷迈更加激进一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史赛克的表现,除了半陶产品外,即便是在竞争更为激烈的膝关节组中,公司也不惜降价7成,以排名第3的成绩夺标。
这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史赛克MAKO关节机器人已在中国获批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两个适应症。特别是在获批手术量更大的全膝关节置换适应症后,史赛克希望今年能加速MAKO在中国市场的商业化。而MAKO关节机器人的使用需要配套史赛克自己的关节植入物。
而MAKO劲敌—捷迈邦美的ROSA Knee机器人预计也将在可预见的未来登陆中国市场,看起来捷迈似乎也已经为此做好准备。
今年以来,手术机器人陆续被上海、北京等多个地方纳入医保。因此集采后虽然耗材有所降价,但随着手术机器人在临床上加速应用,加上有医保加持,ROSA有望成为史赛克新的盈利增长点,而这也充分说明了企业持续创新的重要性。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