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王砚丹 每经编辑:吴永久
日前,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第二批业务规则向市场征求意见,分别为公开发行并上市、上市公司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
9月13日下午,围绕北交所制度创新与市场机遇,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每日经济新闻》资深记者任飞做客每经APP《昊哥的下午茶》直播间,与投资者交流了他们对北交所投资机会的精彩看法。
李湛 受访者供图
针对相关公司精准滴灌
李湛首先指出,周期行业近期上涨的逻辑与之前有所不同。过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与中国经济周期关系密切。尤其是中国经济上行周期,基建和房地产拉动了对钢铁、建材等大宗商品的需求,从而带动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本次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过程中,国内需求方面并非如此迅速增加,尤其是房地产需求还有所减弱。而国际上,由于疫情期间欧美大放水,货币宽松造成了商品价格上涨,加之欧美经济复苏带动了对大宗商品的实际需求,两相叠加使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同时,李湛指出,“双碳”要求下,煤炭等行业供给压缩出现了供需缺口,加之新产量投产有限,短期供给缺口不容易弥补。预计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到明年上半年仍将维持高位,国际价格传导至国内,也将导致国内价格在较长一个时期维持高位。
关于北交所的制度创新,李湛指出,追溯历史,新三板成立最初是中关村股权系统平移过来的,是个纯粹的场外市场。2014年建立全国的股转中心以后,我们将其定义为场内市场,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但它的交易制度与沪深交易所明显不同,实施的是混合交易制度——即协议交易、做市交易、竞价交易并存的交易制度。相比沪深交易所的集中竞价制度,新三板的混合交易制度虽然在不断改进,仍受到不少限制。二级市场的流动性限制又影响到它一级市场的融资,包括二级市场的再融资和并购融资、重大资产重组等,影响到为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服务,加之投资者门槛过高进一步限制了流动性,2015年遭遇大幅调整后,挂牌企业数量逐步减少到7000多家。
李湛指出,北交所目前公布的制度创新非常鲜明,是针对相关公司的精准滴灌。随着制度重大创新,包括新三板精选层在内,相关公司的估值将会有所抬升。第一,北交所总体平移了精选层的发行上市的条件。目前创新层有1200多家,经过初步估算,约有一半——即600家左右能符合精选层上市条件。如果这600余家都能在北交所上市,市场容量就放开了,市场流动性以及融资功能都会大幅提升。第二,北交所实施连续竞价交易,上市首日不设涨跌幅,之后涨跌停限制为30%,明显增加了市场弹性。在退出安排方面也构建了一个有进有出的多元化退市指标体系。
展开全文定价机制有利公司估值
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资深记者任飞分享了他对北交所上市企业成长性的看法。
众所周知,现在创业板或科创板企业,不少企业在IPO前已经被VC、PE轮番“养大”,上市后成长性下降,导致这些公司上市前被给予高估值、上市后估值反而下降。这就意味着广大投资者并不能充分分享其发展成果。北交所能否破解这一难题呢?
任飞表示,这个问题简单说来就是所谓的估值倒挂,但要划时段看,在试点注册制推出前,A股上市有23倍市盈率的顶格限制,那么企业的估值想象空间肯定千差万别,但市场的打新投资某种程度上已经把不同成色的公司都相同对待,靠连板做多收益,形成了二级市场给一级市场抬轿子的假象,同时也大幅度透支其未来多年的估值,本身就是一种投机,估值回归或调整是必然的。
现在,科创板、创业板的新股定价改为市场化定价,企业上市或许从一开始就有破发的可能,这对投资界的激进趋利是一种阻击,经过一段时间,市场会回归理性,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吹泡沫式投资会降温。
北交所上市公司的来源可以是精选层,也可以是创新层的晋升,在市场充分交易的背景下,估值这个衡量标准势必会趋于理性,而且就像现在沪深交易所的股票一样,估值太高的会阶段性回调,作为主力的公募也会挖掘新兴赛道,而不是一味抱团,以后,精选层公司的估值到一定高度,也会促使资金继续向上游挖掘投资机会,到时候创新层的机会就来了。
此外,李湛认为,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设立北交所将对促进共同富裕起到积极作用。要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通过劳动的薪资,另一方面是投资的收入,包括财产性或其他货币性投资收入。偏中低收入的群体要往上走的话,最起码的保障是要有一份比较好的就业。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吸纳了大量就业。因此,中小企业发展对就业具有重大支撑作用。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之一。从投资机会而言,北交所为投资者提供了对中小企业投资的平台,使得投资者能够享受到“专精特新”企业带来的高增长红利,从而有助于财产性收入增加。
不过,李湛同时强调,北交所上市公司具有高增长特性,当然也确定了相对高一点的风险。因此投资者在进行“专精特新”企业投资时,最好征询一下专业机构的投资建议,也可以选择公募基金做资产配置,这样可以节省精力和时间。此外,公募基金进行新三板配置具有比例限制,也规避了一定风险。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