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强市10年人口版图:合肥等新一线城市崛起 珠三角4市成赢家一代枭雄是什么意思
2023-04-09 20:28 浏览:38
目前,各地人口普查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随着入户登记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多地进入事后质量抽查阶段。 人口普查的数据,将透露出众多城市在过去10年的人口及经济变化的“玄机”,而这在2019年的数据中已经初露端倪。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统计了2009年经济排名前25强的城市,以及2019年经济排名前25强城市,总共29个城市中(有4城市新上榜),珠三角4市:东莞、深圳、广州和佛山,位列过去10年GDP前25位城市人口增幅第2、3、4和6位。 和珠三角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城市群的多个城市在过去10年也表现不错,其中合肥以60.57%的人口涨幅位列涨幅榜第一位,杭州、上海涨幅也超过20%。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在人口流动背后,有两个因素特别关键。首先是流动人口的工作机遇,这与城市的民营经济、个体经济活跃度有关。其次是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城市的人均GDP、可支配收入较多,意味着这个城市竞争力较强,吸引人口流入。人口流入或流出背后,是城市的发展差距问题,城市发展差距越大,人口变动的数据也就越大。 合肥GDP、人口增幅均最快 从经济和人口上看,29个经济强市在过去10年有喜有忧。 首先,共有25座城市的GDP在过去10年增长超过100%,14座城市GDP增幅超过190%,这14座城市超过全国GDP平均增速。 其次,GDP增幅最快的合肥与成都,在过去10年都采取了合并周围县市的做法,其中合肥代管巢湖,成都代管简阳,这表明选择扩容是很多城市壮大自身的重要选择。 从排名上看,首先,辽宁“双雄”大连、沈阳两市,GDP排名从中国城市的14、15位下落到28、32位,河北唐山市从18位下落到29位,黑龙江省会城市哈尔滨从24位下落到42位。同时,2009年GDP排名27、29、31和41位的南通、西安、福州和合肥市,则在2019年上升到23、24、22和21位。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经济发展的差异带动了人口的变化,尽管两者变动并不完全同步。2009年,仅有6座城市: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天津和广州的人口超过千万,但这一数据在2019年实现翻番,达到12座。另外,在2019年,800万人口以上至10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快速增长达到11个,这些城市都有在未来10年冲击人口千万大关的可能,中国已经进入“大城市时代”。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四大城市群中的大城市,在过去10年的“人口引力”也存在差距。 具体来看,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合肥表现抢眼,以人口增幅60.57%排名第一。在2016年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合肥成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2011年8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居巢区改设为县级巢湖市,新设的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杭州和上海表现也不错,2009年到2019年人口涨幅分别达到27.90%、26.38%,位于29大城市中的9位、12位。杭州与上海的人口增幅背后,是这两个城市较高的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2019年,上海与杭州的人均GDP位列29个城市中的第6、8位;而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上海以69442元“登顶”榜首。 发达的新经济、民营经济,成为杭州吸引外来人口的“利器”。2019年,杭州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3795亿元,增长15.1%。此外,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9378亿元,占GDP的61.0%。全市私营企业63.2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4.0%;个体工商户61.0万户,增长19.6%。当年杭州全市常住人口103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5.4万人。 不过,与杭州相比,同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南京、南通等城市,人口增速相对较慢。这与南京、南通的老龄化程度偏高有关,也和江苏整体较为富裕,省内强市的人口吸引力相对不高有关。 成渝城市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劳动力的输出地,但这一局面在近年来出现部分改变。其中,成都以28.87%的人口涨幅,位列第8位。在这背后,既有成都代管简阳带来的人口增长,也有成都作为四川唯一的“超级城市”对省内外人口的吸引。 重庆过去10年的人口涨幅并不高,但是近年来农民工回流现象明显。2019年,全市农民工总量758.6万人,比上年下降1.0%,但是本地农民工216.7万人,增长2.2%。这一数据反映出随着重庆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工业的发展,有较强吸纳制造业工人的能力。 珠三角人口“引力”强 京津冀城市群中,天津以27.17%的人口增幅排名29大城市中第10位,北京、唐山的人口增幅分别为22.71%、6.64%。 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北京早在2017年就提出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到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在此之前,北京已经提出了产业疏解政策,同时一些企业疏解到河北和天津。和企业疏解相配合的是,北京人才的逐步高端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年,北京按受教育程度分的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学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人口占比超过35%,在全国各个城市中名列前茅。 2009年,天津GDP为7500.80亿元,2019年达到14104.28亿元,增幅低于100%,在29大经济强市中增速排名较低。但天津市的常住人口增长,在2017年之前都是较快的,仅2015年就增长29.14万人。这里面既有从北京“挤压”到天津的人口,也包括天津海河英才计划引进的20多万人,还有在天津经济较好的几年快速流入的人口。不过,到了2017年,天津常住人口减少了5.25万人。 珠三角城市群民营经济活跃、整体年龄结构较轻、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等因素,导致该地在过去10年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成为“人口赢家”。 以东莞为例,在东莞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数量上,2005年工商登记户数合计为353266户,2010年上升到518544户,2019年上升到1238646户。其中,个体工商户在2005年为293124户,2010年为402405户,2019年为677487户。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民营经济、个体经济是新增人口就业的重要一环,就业机会更多,将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 此外,人均GDP的高低,也反映出城市的发展差距,进而影响对人口的吸引力。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29个经济强市中,共有22座城市人均GDP超过10万元,深圳以20.35万元排名第一。珠三角的广州、佛山和东莞人均GDP均超过11万元。与之相比,2019年哈尔滨户籍人口人均GDP仅55175元,排名垫底。 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均超过6万元(其中广州是分开公布,城市为65052元、农村为28868元),佛山与东莞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超过5万元,显示出较强的吸引力。 人口变动背后的新一线城市崛起 从过去10年的人口变迁版图中,可以看到新一线城市的崛起。 一线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强大,广州、深圳的人口涨幅分别排名29个城市中的第3、第4位,上海和北京分别排名第12、14位,这与京沪人口限制政策有关。除北京之外,上海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并以2500万人左右作为2040年常住人口调控标准。 2020年15座新一线城市包括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这15个城市均包括在29个经济强市中。 从近10年的人口涨幅看,人口增幅最高的前10个经济强市中,有7个为新一线城市。除了排第1、2名的东莞和合肥之外,郑州以37.64%的人口涨幅排名第5,佛山排名第6,成都、杭州、天津和长沙的人口涨幅也超过25%,排名第8-11位。 新一线城市的崛起背后,是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上涨,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升,吸纳人才的引力不断抬升,与一线城市的差距不断缩小。 以近10年人口增量排名第二的东莞为例,2000年,东莞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人民币存款余额分别为13563元、4477元和10442元,这一数字在2010年上升到53959元、18106元和41179元。到了2019年,这三个数据分别上升到112507元、47505元和74628元。 目前,从人均GDP看,新一线城市苏州、南京已经超过北上广,杭州、武汉也排名前十位。 不可忽视的是,中西部新一线城市的崛起。在与东部城市的竞争中,这些中西部中心城市的优势不断扩大,加速弥补与东部城市的发展差距。 以常住人口破千万的郑州为例,位于人口大省河南,赋予郑州很好的人口基础。随着富士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入郑州,又为该地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最新报道显示,每年7月至12月,富士康进入用工高峰期,因为需求量大,造成招工难度增加,甚至选择与河南省内企业采取“共享用工模式”,为当地稳就业起到很好的作用。 而且郑州本来就是教育大市,在2018年,每10万人口中有6136.28位高中生,远超出全省平均3617.14位,也成为吸引人口流入的重要因素。 未来,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随着新基建、新技术和新产业的不断发展,多个新一线城市也在积极发展5G等高端产业,在部分城市之间差距逐渐缩小以及人口流动逐步放缓的背景下,新一轮城市人口竞争将更为激烈。(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