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已与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3年至2022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年均增长8.6%。
在此过程中离不开银行的参与助力。针对“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对于跨境贸易金融的需求特点、银行如何助力“一带一路”跨境贸易、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银行交易银行部总经理王晓。他总结道,银行在助力“一带一路”贸易需求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四方面能力,即政策跟踪与客户需求研究能力、持续创新和完善产品体系能力、优质的数字化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全面有效的风险把控能力。
银行要夯实多方面能力
《中国经营报》:从具体实践看,参与“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对于跨境贸易金融的需求有哪些?
王晓:“一带一路”沿线贸易企业对金融的最基本需求是跨境结算、汇兑;在此基础上,企业采购、生产、存货管理、销售等环节会产生融资、担保、各类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等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银行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力满足企业跨境贸易的金融需求。一是提供针对性的产品组合满足客户需求。银行应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适配自身的金融产品来满足客户需求,以及根据客户需求制定专项的解决方案。特别是企业在海外建厂、进行并购整合等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银行可为其提供“内保外贷”和境外融资等服务,支持企业海外业务扩张和市场开拓。
二是提供贸易便利化服务,提升客户资金的收付效率。目前中国监管部门倡导“贸易便利化”,银行对于自身认可的优质客户,可减少单据审核、提供在线单据提交和收付款等服务,大大降低企业的“脚底成本”和提升资金收付效率。银行应积极推广贸易便利化服务,让更多面向“一带一路”开展贸易合作的企业受益。
三是发挥海内外联动优势,为企业提供跨境金融服务支持。银行应依托自身境外机构及代理行网络,帮助“走出去”企业熟悉境外各地的法律法规、金融监管制度、市场情况等;并通过境内外机构间、同业间的紧密合作,帮助企业享受到资金高效收付、降低融资成本、规避各类风险的服务。
《中国经营报》:为满足“一带一路”跨境贸易的需求,银行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王晓:一是政策跟踪与客户需求研究能力。银行要紧密关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监管政策、法律法规、宏观经济形势,从商业银行的专业角度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支持;加强对“一带一路”区域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综合研究,结合企业运营特点和具体需求,做好产品创新和服务跟进。
二是持续创新和完善产品体系能力。银行需更加深入地研究市场主体经营行为,更加有针对性地为沿线企业提供包括贸易结算、贸易融资、信用担保、避险保值、财务管理等跨境金融服务,助力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市场。
三是优质的数字化跨境金融服务能力。银行需不断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开展线上化、场景化、智能化的创新。特别是针对当前外贸新业态蓬勃发展的市场环境,深挖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客户的金融需求,加强对贸易新业态的数字化金融服务支持。
四是全面有效的风险把控能力。银行应积极跟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监管政策变化,加强与当地监管机构的沟通协调,确保依法合规经营;加强对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在反洗钱方面的风险管理,根据实时的风险防范信息,不断更新优化服务,实现洗钱风险的前置和提前管控;结合企业所在国家、当地法律等情况,为“走出去”企业提出切实可行、风险可控的服务方案,最大限度保障中资企业的利益。
《中国经营报》:在助力“一带一路”跨境贸易方面,十年来,中行有哪些作为?
王晓:中行坚定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海外机构分布广泛及代理行渠道众多的优势,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
中行是我国最早从事外汇外贸服务的银行,在这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来服务广大外贸进出口客户。2022年全年,中行设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海外机构共计开立信用证及保函215.06亿美元,深度服务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国贸易合作;中行境内机构为境内企业开立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保函金额共计113.91亿美元,助力企业深化与“一带一路”各国经贸合作。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法律和市场形势复杂多样,中行凭借长期以来在外贸服务、国际惯例和规则方面的经验,维护客户利益,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协助交易达成。在此基础上,中行还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惯例、标准和规则制定工作,提升我国在有关业务领域的话语权。我行成功推荐多名专家分别在国际商会(ICC)银行委员会指导委员会、解决跟单信用证争议专家组、保函专家组、翻译专家组、供应链金融规则起草组、ISDGP起草组等工作组任职,为企业开展规划咨询、项目策划、投融资顾问、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重点支持企业“走出去”。
抓住贸易新业态发展机遇
《中国经营报》:“一带一路”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发展契机,从中行实践看,如何在助力“一带一路”过程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王晓:2022年全年,中行境内机构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市场占比接近四分之一。其中,中行境内机构办理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1.08万亿元,同比增长16.23%;2023年前4个月,中行境内机构办理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3964亿元,同比增长28.85%。
具体来看,一年多以来,中行在以下四个方面重点做好面向“一带一路”的人民币业务推广:
一是积极开展产品创新与服务优化,重点在“便利化”“新业态”等领域开展产品创新推广,吸纳更多的境内企业成为“便利化”客户,简化客户办理跨境业务单据审核;根据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客户需求优化系统和产品。
二是加强对从事跨境经营的大型企业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宣介,为多家重点客户提供结算、贸易融资、薪酬汇回等多项人民币业务,助力重点客群开拓“一带一路”市场。
三是境内外机构联动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例如,2022年我行马来西亚分行为当地咖啡生产和出口量排名靠前的一家重点客户设计了人民币业务的服务方案,帮该企业办理了针对咖啡出口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融资、兑换。企业去年对华出口额在其出口总额中占比由20%提升到30%。
四是持续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宣传推广,跟踪人民币国际化市场发展,按季发布“跨境人民币指数”(CRI)、“离岸人民币指数”(ORI);连续第10年发布《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特别针对境外市场推出《跨境人民币企业服务主要场景与产品介绍》,帮助客户了解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和产品。
《中国经营报》:站在下一个“十年”起点上,银行在助力“一带一路”跨境贸易方面有哪些新机遇?
王晓:一是紧抓以跨境电商为核心的贸易新业态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东南亚和中东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跨境电商持续向好,日益成为外贸新业态领域新亮点新引擎。特别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生效,各成员国在电子商务领域将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隐私保护、运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跨境监管协调等方面合作,对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银行应持续开展外贸新业态的客户需求跟进和产品创新,以高质量金融助力外贸新业态高质量发展。
二是重点推进区域合作框架下的人民币国际化业务。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贸易合作蓬勃发展、投资合作稳步推进。银行应积极把握机会,加快开发人民币跨境贸易与投融资产品,满足境内外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特别是针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中大宗商品、资源性商品比重较高的特质,推出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等服务;积极推进人民币与沿线国家货币的报价和直接交易,促成双边本币合作。
三是更紧密地参与“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机会。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产能合作等重大项目建设为中国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工程承包提供了发展机遇。银行可依托专业的人才队伍、产品体系、海外金融服务网络和丰富的代理行资源,针对“一带一路”项目特点,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担保增信服务,以金融力量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的不断升级与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