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食品产业布局 完善安全标准体系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调整优化食品产业布局,加快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加快构建全程覆盖、运行高效的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升农产品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水平。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模式;进一步加强奶业科研创新支持,在关键环节加大帮扶和支持力度;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推动各类食品标准有机衔接;制定精准化的预制菜扶持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推进种养循环坚持绿色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近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坚持绿色发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构建种养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新格局。
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模式
《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提出,到2025年,建成10.75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1.05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0年,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一个养殖场就是一个肥料厂,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仅可以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同时提升农田的质量,实现农户减投增收。”秦英林表示,牧原通过创新环保技术,发展农牧结合、种养循环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以养殖场为中心,依托粪肥资源,推广助农、为农服务,科学施肥,提升周边土地肥力,减少化肥施用,帮助农户减投增收,实现粪水资源100%利用,零排放。现已覆盖农田394.8万亩,2022年助农减投增收295元/亩。
牧原积极探索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牧原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政府携手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模式,打造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总规划建设6.7万亩高标准农田,目前已经建成6000余亩,2023年年底将建成1万亩。该项目由5名大学生管理运营,2022年6月,内乡县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实现丰收,小麦种植面积4475亩,亩均产量850斤,总收入570万元,提升了农田的质量,实现了农户减投增收。
秦英林称,该创新模式有以下优势:一是充分利用养猪生产的沼液肥,实现资源化利用,大量减少化肥使用;二是农民有持续稳定收益,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三是吸引大学生人才回归农业,振兴农业;四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乡村振兴探索上迈出重要一步。
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养猪要发展,环保要先行。回顾牧原30年养猪发展史,在规模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把环保列入公司重要工作之一。
秦英林结合牧原环保经验提出两点建议:一是依托养殖场沼液支农管网优先布局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鼓励养殖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高标准农田,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二是完善资源化的服务体系,整合土肥监测、农技专家服务、学校与科研单位的资源,打造资源化利用的服务平台,为农牧结合的产业模式提供技术支撑,鼓励科技兴农。
牧原大力发展“养殖-沼肥-绿色农业”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现有环保农艺师270名,6000余名环保运营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测土配方,已累计打通小麦、玉米、红薯、莲藕等37种农作物的资源化利用路径,通过粪肥综合利用与农艺师科学种植服务,助力种植户打造苹果、柑橘、葡萄等优质示范园,有效推动各地特色产业的发展。
秦英林说,环保问题是中国养殖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绿色发展也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牧原将继续不断努力,助力中国从养猪大国向养猪强国迈进。
秦英林表示,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元点发力,底层突破,建议进一步支持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目前中国养猪水平与养猪发达国家仍有差距,需要国家鼓励、支持创新型企业创新突破。同时,应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以生猪产业、企业需求为导向,设置研发课题,培养专业人才。鼓励企业作为出题人、评价人,使研发课题与产业需求更加紧密贴合,更有实际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得利斯董事长郑思敏:促进更多预制菜赛道企业做大做强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全国人大代表、得利斯董事长郑思敏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预制菜产业应完善系统性的生产管理全过程标准化体系,由龙头企业牵头,尽快出台国家、地方或行业标准,防范食品安全风险,促进预制菜行业高质量发展。
预制菜产业迎来机遇期
当下,国内预制菜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预计2026年将达到万亿元级别。
在郑思敏看来,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预制菜上游产业涉及果蔬种植业、家禽与畜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与我国农业发展关联密切。“一端连着田间地头,一端连着餐饮消费,预制菜产业链条长,涉及领域广泛,被视为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的代表性行业。”
她分析,通过将农村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加工成高附加值的食品,送上城市餐桌,预制菜不仅打开了农产品销售的全新市场,更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的产业振兴提供了新力量。在双循环格局下,我国预制菜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
制定精准化扶持政策
“虽然预制菜赛道总体向好,但行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郑思敏坦言,最大的问题是行业欠缺标准化。“预制菜行业是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快,虽然有关部门正在密集出台相关标准,但仍缺乏完善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
郑思敏建议,应完善系统性的生产管理全过程标准化体系,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尽快出台国家、地方或行业标准,防范食品安全风险,规范企业经营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预制菜行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郑思敏认为,目前预制菜加工厂呈现区域化、分散化和小规模的特征,缺少完善的商业经营模式。“企业盲目开发所谓的爆款产品,如果运营不好,容易出现大量库存堆积,造成资源浪费。”
“应尽快明确牵头部门,加快制定和出台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制定精准化的预制菜扶持政策,重点培育成熟区域的市场主体。”郑思敏提出,培育一批涵盖生产、冷链、仓储、流通、营销、进出口以及装备生产等环节的预制菜示范企业,充分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作用,引导预制菜中小企业成为“专精特新”企业。
她认为,政府应当鼓励预制菜企业在当地创建预制菜产业园,利用本土农产品作为原材料进行加工制造,打造预制菜区域性特色品牌。
产业需加大研发投入
郑思敏表示,预制菜产业目前技术研发与成果应用水平较低。“我国菜品多,且传承方式多为师傅带徒弟,加工方式多为‘少许’‘适量’等模糊的技艺加工。产业缺少预制菜专业研发人才,创新动力不足,导致现有预制菜技术难以复制全部菜品,制约中餐预制菜产业快速发展。”
为此,郑思敏结合自身经营企业的经验和对产业的理解提出:“加大科研投入,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进行科研攻关。通过科研机构、厨师、预制菜企业强强联手,在预制菜加工制作、储存运输等环节进行优化,保证预制菜的口味还原和工业化生产,把中式菜肴从‘厨师版’转化为‘工业化版’,让预制菜完成工业转换。”
她认为,应设立预制菜产业发展基金,为预制菜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中餐标准化等提供支持。应当培育或引进预制菜相关的专业投资机构,加强孵化、加速投资,促进更多预制菜赛道企业做大做强。
郑思敏还建议,把预制菜产业链附加值更多留在农村。“在预制菜产业的蓬勃发展过程中,只有让更多利润涌向原材料供应商,才能最大程度保证产品品质、减少食品安全问题,同时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带动乡村振兴,把预制菜变成‘致富菜’。”
全国人大代表、三全食品董事长陈南:推动各类食品标准有机衔接
“标准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南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大宗食品合格率持续保持高位。他建议,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通过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有效避免“标准打架”,推动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
食品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2013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全面启动食品标准清理工作,对将近5000项食品标准进行了清理、修订、整合,初步构建起覆盖从原料到餐桌、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形成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检验方法、生产卫生规范四大类标准,基本涵盖从生产源头到最终产品的整个食品产业链。
陈南表示,通过制定最严谨的标准,提高了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能力,提升了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从整体看,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基本解决了标准交叉、重复、矛盾的问题。但在实践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以食品分类引起的争议较多。
作为中国速冻食品行业的头部企业,三全食品在生产经营中发现,由于历史原因、新产品涌现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加上不同标准的制定单位对标准设计框架和需求的不同,造成食品分类系统繁多,食品类别定义范围不一致。
陈南分析,没有统一的食品分类标准,造成企业在使用标准以及监管部门在执行标准的过程中,可能因标准分类不一致,引起理解偏差,带来一定的食品安全管理风险。
以传统食品馒头为例。按照《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馒头归为糕点中的热加工糕点。按照生产许可分类,馒头在GB 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食品分类系统中也属于糕点(07.02类别),可使用部分限量食品添加剂。然而依据GB 2760-2014的食品分类系统,馒头属于发酵面制品的范畴,并不属于糕点类食品,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范围和作为糕点类别有明显差异。
陈南建议,全面梳理现有的与食品工业发展有关的标准、规则等,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通过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有效避免“标准打架”,推动各类食品标准有机衔接、相辅相成,用“最严谨的标准”推动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君乐宝乳业集团董事长魏立华:奶业高质量发展须加强科技创新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君乐宝乳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魏立华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进一步加强奶业科研创新支持,提高我国奶业国际竞争力。
“君乐宝重视在全产业链布局中注入科技的力量,仅在牧草种植和奶牛养殖方面就投入了80亿元,并在原有世界级牧场、世界级工厂、世界级合作伙伴、世界级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世界级育种和世界级研发要素。”魏立华说。
魏立华认为,奶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他建议,增加奶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等加强合作,在奶牛育种、牧草种植等奶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大帮扶和支持力度,促进奶业高质量发展。
“生态循环产业链”是今年全国两会中的热词。君乐宝在实践探索中给出了自己的参考方案。比如,君乐宝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流转38万亩土地,建立原生态牧草种植基地,通过改进土地灌溉方式,实现节水三分之二的成果;牧草种植更多采用沼液替代化肥,使得生产对于土壤的破坏进一步减轻。在生产模式上,君乐宝创新“全产业链一体化”模式,牧场建在草场之中,工厂建在牧场中,构建种植、养殖、加工零距离一体化的绿色生产模式,奶牛挤出的生鲜乳直接免去运输、中转环节,通过低温洁净管道传送至加工环节,物流运输中的燃料消耗与碳排放显著降低。
魏立华表示,“田种草、草喂牛、牛产奶、粪还田、沼气发电”的生态循环产业链,仅一个“万头牧场”每年就可发电1000万千瓦时以上。
“双碳、绿色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等理念,对乳业可持续发展提出更多要求。”魏立华建议,应鼓励企业在节能减排、粪污管理、低碳产品、低碳产业链等方面加强投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奶业产业链条。
“未来,君乐宝将以科学战略为核心,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用科学的发展理念、科学的全产业链布局、科学的营养标准、强大的科研实力,解锁大自然的鲜活营养,推进奶业高质量发展。”魏立华说。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伍爱群:加快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治理体系“当前,上市公司外汇风险治理机制亟待完善。建议在中金所推出外汇期货等场内汇率避险工具,探索在上海开展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试点,为上市公司管理外汇风险提供更多渠道。”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伍爱群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伍爱群提交了《关于加快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治理体系的提案》。他说,建立完善证券市场治理体系对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伍爱群表示,当前,包括上市公司外汇风险治理机制在内,我国证券市场在违法违规行为市场化监督机制、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治理机制等方面都需进一步完善。
“例如,由于现行证券监管制度对发行人、上市公司外汇风险治理及相关信息披露的指引不够明确,一些上市公司未建立健全外汇风险治理机制,叠加汇率避险意识不强、缺乏专业管理人员、不愿承担较高的汇率避险交易成本等因素,未能有效管理外汇风险。”伍爱群说。
谈及市场化监督机制时,伍爱群说,当前,由于市场尚无场内个股期货、个股期权产品,市场主体难以利用股指期货、股指期权等精准套利,市场化监督功能亟须加强。
伍爱群建议:
第一,加快完善上市公司外汇风险治理机制。推出外汇期货等汇率避险工具,组织开展外汇风险管理教育培训。对上市公司高管、财务人员等进行外汇风险管理培训。在高校的经济金融、财会、贸易等专业开设外汇风险管理相关课程。
同时,在证券发行、上市和收购等环节提高证券监管政策的透明度,将“外汇风险状况、外汇风险控制制度和执行情况”规定为评估判断具有涉外业务的发行人、上市公司的标准之一和应予披露的信息之一。
此外,市场还需要适度拓展保荐人的尽职调查内容和保荐职责,将发行人、上市公司的“外汇风险状况、外汇风险控制制度和执行情况”纳入保荐人应当了解的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和风险范畴。
第二,加快完善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市场化监督机制。一是优化证券市场融券卖出相关制度,减少对融资融券标的证券的条件约束,扩大可进行融券卖出的标的证券范围。二是完善证券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奖励机制。将举报奖励最高额度提高至300万元以上。监管机构除认可实名举报外,还认可举报人以其他能够确认身份的唯一信息举报,更好地保护举报人。三是研究制定“第三方研究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对第三方研究机构实施备案管理。
第三,建议完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治理机制。一是完善证券法中关于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条款,提升法律责任对信息披露义务人及相关责任人的震慑作用。加大对未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责任人员的惩处力度。二是完善证券法等规定中关于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造成投资者损失的诉讼救济条款,为司法救济投资者提供明确依据。立法明确信息披露义务人的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与投资者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判定要素和方法。三是完善证券法等法律法规中关于证券服务机构违法和失责的法律责任条款,提高对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负有责任的证券服务机构及工作人员的惩处力度,制定完善证券服务行业自律监管规则,加强各类证券服务机构行业文化建设和文化培训。
全国政协委员、神州细胞董事长谢良志:优化创新药相关医保政策支持罕见病药物研发今年1月,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纳入7个罕见病药品,并于3月1日正式落地实施。截至目前,根据《2023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103种已在国内获批上市的罕见病药品中,73种药品纳入国家医保,涉及31种罕见病。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神州细胞董事长谢良志建议,制定鼓励和推动罕见病药物研发和产业化的医保政策,优化创新药医保政策和流程。
让创新药企和资本愿意关注罕见病
目前我国罕见病患者近2000万人,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谢良志关注到,罕见病的患者诊治相对困难,存在缺药治疗、药价偏贵等问题,导致相关家庭负担较重,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正是由于罕见病的特殊性,临床研究招募患者难度大,市场规模偏小,企业对罕见病药物研发的内在动力有待提高。”谢良志建议,在设置罕见病药物的医保价格上限时,考虑给罕见病药物研发生产企业预留合理的利润空间,适时引入商业保险、大病保险、社会救助及企业捐助等多层次保障体系;对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罕见病药物品种,除特殊情况外,价格有效期自动延期,价格谈判时给予政策支持;保障罕见病药物长期预期收益的确定性,以及企业从事罕见病药物研发的积极性。
优化创新药医保政策和流程
据了解,目前,我国创新药物获批上市后,需要参加国家医保局的年度医保价格谈判,从价格谈判成功到进入医院,过程较长。多重限制因素制约着我国生物医药创新成果的临床应用,企业的创新动力有待激发。
对此,谢良志建议,简化医保谈判流程,增加创新药品的医保谈判频次;缩短和简化已经纳入国家医保谈判目录药品新批准适应证的医保谈判周期,或新适应证自动进入医保目录;延长医保目录内创新药品的有效期限等。
2月2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44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73例(上海27例,广东20例,北京9例,广西5例,四川5例,福建3例,天津1例,江苏1例,重庆1例,甘肃1例),含7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3例,四川2例,江苏1例,广西1例);本土病例71例(内蒙古32例,其中呼和浩特市30例、包头市1例、巴彦淖尔市1例;江苏11例,其中苏州市10例、无锡市1例;辽宁7例,均在葫芦岛市;广东6例,均在深圳市;山西5例,均在晋中市;四川4例,均在成都市;云南4例,其中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3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例;黑龙江2例,均在鸡西市),含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云南3例,内蒙古1例,江苏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039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3例。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883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确诊病例1347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2589例,无死亡病例。截至2月20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724例(其中重症病例1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01491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0785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58245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67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