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省“工业竞赛” 山东“坐不住”了
国家又一次释放强工业的信号。
“我们在GDP当中占比较大的这些行业,要重点稳住。同时,要发挥好重点地区的作用,发挥好工业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3月1日下午,工信部部长金壮龙在国新办“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在加快推进新兴工业化的背景下,工业经济已然成为决定区域竞争态势的关键变量,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新一轮“工业竞赛”。今年开年以来,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大省均提出工业投资跃升计划、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升等计划,冲向工业经济进阶的冲锋号。
山东是最为迫切的一个。就在工信部新闻发布会同一天,山东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提出,各级要把工业经济作为“头号工程”来抓。这是山东首次提出将工业作为“头号工程”,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为何经济大省集体吹响工业进阶的冲锋号?在经济大省中,山东为何成为对工业重视程度最高的省份?最直观的数据是,山东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三的工业增加值,已在2022年被浙江赶超。
大省“挑大梁”
工业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压舱石,而新型工业化则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202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了4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到33.2%。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比27.%,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5.5%,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1.8%……”
金壮龙用一组数据直观地说明,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正在显著加快。不仅工业规模持续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过程中产业结构也迎来进一步优化。比如,新能源汽车、光伏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从这一维度来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的必由之路。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金壮龙在“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中提及,“要发挥好重点地区的作用,发挥好工业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
在工业经济领域,工业大省同样要挑大梁。从工业规模来看,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分列前四位,是稳定工业增长的主力军。今年开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大省已经吹响工业经济进阶的冲锋号,支撑宏观经济大盘的稳定增长。
《广东省激发企业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实施工业投资跃升计划,推动2023年全省工业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
江苏提出,全力推动全省工业经济率先整体好转,进一步提升“江苏制造”竞争力,力争全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以上;
《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提出到2027年,“浙江制造”在全球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的位势明显提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稳步提升。
从工业规模到竞争力的提升,新一轮工业经济进阶战的冲锋号已然吹响。在此过程中,山东无疑是最为积极的省份——
2月1日,全省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将工业经济摆在更加突出位置;3月1日,山东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指出,各级要把工业经济作为“头号工程”来抓,全面构建齐抓共管格局,切实形成工作合力。
从“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到“作为‘头号工程’来抓”,山东不断加码工业经济。即便从全国来看,其对工业的重视程度和力度也是十分罕见。毫无疑问,山东已然成为新一轮工业竞速中提速最快的选手之一。
山东为何抢跑
实际上,近两年山东已经尝到工业经济回暖的“甜头”。
从2020年至2022年,山东工业增加值从2.30万亿上升至2.87万亿,两年增长达5752.5亿元。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带动下,山东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动能培育均取得不小的成效。
比如,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223家,居全国第2位;“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为32.9%,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锂离子电池制造、集成电路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等新能源新材料相关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6.9%、38.6%和60.7%。
不过,这种积极变化更多是纵向对比优势,倘若横向对比粤苏浙差距则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比如,浙江近两年工业增加值增长达6243.5亿元,相比山东高出490余亿元。这也使得浙江在工业增加值取代山东晋级全国第三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浙江、山东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89万亿元、2.87万亿元,前者一举反超后者百亿元。回顾过去十年,广东、江苏工业增加值增长均超过2万亿元,浙江也超过1.3万亿元,而山东的工业增加值增量仅为9263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山东规上工业企业出现“增收不增利”的窘况。2022年,虽然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增长4.2%,但是利润总额却下滑12.6%。这也反映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以及企业的提质增效仍然任重道远。
在中国经济进入加速恢复和回升的背景下,山东只有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重塑制造业优势才能真正带动经济体量的跃升。
今年初,山东提出,要聚焦培育壮大“十强产业”,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制造业强省,挺起山东“产业脊梁”,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如何再加速
对为数不多具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工业大省山东而言,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提升工业转型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难得机遇。
2023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力度,整合锂电、动力系统、整车制造等资源,尽快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山东省内济青烟三大城市,也均出台相关发展规划,围绕新能源车做文章。
在当地媒体近段时间的报道中,一个被反复提及的例子是陕西。2022年,陕西汽车产量突破百万量级,最主要的贡献便是新能源车。数据显示,2022年,西安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量99.5万辆,同比增长270.4%,整车产值1362.1亿元,增长219.7%。
山东也想要搭“快车”。此前,比亚迪在济南规划了新能源乘用车与零部件两大项目,总投资150亿元。根据测算,两大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15万辆整车以及电动总成和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可吸纳就业2.5万人。
去年11月,比亚迪在济南首台电动汽车整车下线。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比亚迪将以济南基地首台整车下线为新的起点,不断提升产能,确保一期项目快速达产见效,助力济南建成国际知名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实现千亿级产业链集群。
而作为全省经济龙头,青岛以制造业起家,拥有门类齐全、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却与汽车产业发展“黄金期”失之交臂。据当地媒体报道,本世纪初,青岛只有一汽解放商用车一家车企,经过多方接洽,才将上汽通用五菱引进。此后,青岛虽然陆续引进多个整车项目,但终究错过了燃油车发展的黄金期。
此后一路奋起直追,从当前的布局来看,青岛已拥有8家整车厂、28家改装车厂、近300家规模以上配套企业的千亿青岛汽车产业集群。眼下,青岛已经将新能源汽车列入24条重点产业链,目标是到2025年,汽车产业链产值突破3000亿元,建设全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需要指出的是,在山东的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占比高达70%,新旧动能转换并非只要新,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也是提振工业的重点之一。山东亦提出,继续聚焦重点产业实施工业技改提级行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进一步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
好市多跌4% Q2营收不及预期格隆汇3月3日丨好市多(COST.US)跌4.68%,报465.36美元,总市值2066亿美元。公司第二财季营收552.7亿美元,低于预期的555.8亿美元;调整后每股盈余3.3美元,超预期的3.2美元。公司CFO Richard Galanti表示,消费者对大件的非必需消费品需求放缓,如电子产品、珠宝和厨房用具等。
预制菜消费火热企业称“增长目标保守了” 投资已到“真香时刻”?首届中国国际(佛山)预制菜产业大会今日开幕,现场人头攒动,犹如赶集。财联社记者从多家参会厂商处了解到,自春节以来,预制菜消费复苏明显,不断有企业“跑步”入场。对于2023年预制菜的市场前景,业内人士多表示乐观。有上市公司告诉记者,其在疫情前制定的预制菜业务增长目标“定得有些保守了”。
资本也嗅到了“香味”,顺德控股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通过20亿规模基金的金融赋能,引领当地预制菜全产业链发展,争取通过2-5年时间,培育或引进1-2家上市公司。
回暖明显 赛道火热
财联社记者今日上午9点不到便赶赴预制菜产业大会举办地潭州会展中心,只见等待入场的参展商、专家、观众等早已排起长龙,进入会场时一度人流拥挤。场内人头攒动,客商和观众流连于各个展位,了解、品尝预制菜产品。
(大会现场财联社记者摄)
(大会现场财联社记者摄)
(工作人员在直播财联社记者摄)
国联水产向记者表示,春节期间预制菜产品销量实现同比高增长。去年,国联水产半年便实现预制菜收入5.61亿,对于2023年也有更高预期。疫情期间,公司对预制菜业务定下了2025年前每年30%的增长目标,而依据目前情况研判,该目标“定的有些保守”。
肇庆市振业水产冷冻有限公司的展会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公司研发了诸多内销产品。其中,烤鱼火锅目前已量产,罗氏虾产品正处于初步投向市场阶段。总体而言,对于内销市场充满信心。
据介绍,振业水产原来主做外销出口。由于近年来外销行情不好以及内需强劲,公司开始转向预制菜业务。与原有业务相比,预制菜附加值更高,市场前景更广阔,并可充分发挥原材料等优势控制成本。
另一家预制菜厂商梅州客迁食品的参展人员告诉记者,公司原本主做零食类食品,目前也已增加了一个厂区来做预制菜产品。
除了品牌厂商,预制菜的火热也传导到冷链产品。双冷冷链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复苏是能明显体会得到的。最近销售同比增加了两到三成,此外客户咨询量也明显提升。据介绍,公司客户包括预制菜厂商和冻品厂商。
投资关键在哪里?
作为顺德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顺德控股集团已设立了20亿规模的粤海顺控食品产业投资基金,围绕广东省内及顺德区的预制菜企业和相关产业进行投资。公司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对于预制菜产业的投资,主要是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赋能。包括源头种养殖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推广等。
在推广方面,当地政府主导了“寻味顺德”IP的发布运营。希望今后依托拳头产品打造地方特色鲜明的品牌。此外,顺德本地区位优势较强。以渔业为例,资源非常丰富,原来主做出口;而在设备方面,美的集团、小熊电器等企业也在顺德,可以和预制菜产业进行融合。
而对于投资预制菜加工制造企业的侧重点,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首先要判断标的企业的强项是做单品(TO C)还是中央厨房(TO B)。如果是中央厨房,更看重设备投入情况、资金实力、标准化程度等,包括冷链保鲜能不能做到;其次是物流配送体系是否完备,稳定性如何。如果是做单品,就要考虑有没有设计团队、研发能力如何、能不能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在C端总体而言更应专注产品竞争力。
记者观察到,目前已上市的大企业普遍以B端为主,兼顾C端。而新入局的中小企业则努力开拓C端业务。国联水产告诉记者,对上市公司而言,B端业务起量快,业绩稳定,目前公司以B端业务为主。C端疫情期间的增量很高,关键点在打造爆款。
“去年前三季度,我们C端电商业务同比增长在50%以上。我们把大部分盈利继续投资到广告营销方面,力求提高品牌知名度。” 国联水产表示。
而振业水产、客迁食品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产品更多面向C端,并尤其注重线上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从全产业链角度看,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存在的痛点在于,各个厂家都在转向预制菜,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出来,也没有一个高端品牌打出来,尤其是对B端来说。推广方面,尚未形成如广西螺蛳粉一样具有高度地域辨识度的品牌和产品。
参展厂商:预制菜不是“垃圾食品”
自2022年预制菜走红,关于预制菜质量的话题热度也居高不下,甚至有专家公开声称预制菜是“垃圾食品”。
对此,振业水产负责人向记者提出反驳。她介绍道,预制菜口感的还原度可达90%以上,且由于是工厂标准化出品,口味的稳定性可得到保障。同时,部分预制菜产品不添加保鲜剂,而是通过冷冻方式保鲜。
其感叹:“我们预制菜企业真的是需要多点机会去作展示,告诉市场预制菜是什么样的,消除误解。身边很多朋友也是在尝试过以后,才开始认可预制菜的。”
2月2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44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73例(上海27例,广东20例,北京9例,广西5例,四川5例,福建3例,天津1例,江苏1例,重庆1例,甘肃1例),含7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3例,四川2例,江苏1例,广西1例);本土病例71例(内蒙古32例,其中呼和浩特市30例、包头市1例、巴彦淖尔市1例;江苏11例,其中苏州市10例、无锡市1例;辽宁7例,均在葫芦岛市;广东6例,均在深圳市;山西5例,均在晋中市;四川4例,均在成都市;云南4例,其中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3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例;黑龙江2例,均在鸡西市),含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云南3例,内蒙古1例,江苏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039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3例。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883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确诊病例1347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2589例,无死亡病例。截至2月20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724例(其中重症病例1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01491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0785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58245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67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