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
给大家普及一下手机打十三水辅助软件下载-大神教你开挂技巧孙艺珍 三级
2023-11-03 01:24  浏览:40
给大家普及一下手机打十三水辅助软件下载-大神教你开挂技巧 据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8例,其中境外输入23例,本土15例(江苏6例,其中无锡市5例、苏州市1例;四川3例,均在成都市;黑龙江2例,均在鸡西市;上海2例,均在闵行区;广东1例,在深圳市;云南1例,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当日转为确诊病例12例(境外输入7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27例(境外输入26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686例(境外输入572例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42554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22468例(出院16190例,死亡288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9例(出院79例),台湾地区20007例(出院13742例,死亡852例)。

元首外交 | 习主席点赞,鼓励他们传承发展中匈友好

早春时节,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匈中双语学校里传出古筝弹奏的匈牙利乐曲《春风拂水》,中西合璧,宛转悠扬。

当地时间24日,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临时代办杨超向匈中双语学校师生转交了来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复信。学生们在转交仪式上朗诵诗歌、演唱中文歌曲、跳扇子舞、表演太极功夫展示才艺,校园里暖意融融。

习近平主席在复信中鼓励匈牙利青少年更多了解中国,做传承发展中匈友好事业的使者。这封情真意切的回信,令匈中双语学校师生倍感温暖和鼓舞。

学习中文,如此美丽

拿着刚刚收到的复信原件,匈中双语学校两位写信的学生胡灵月和宋智孝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真的开心得想要跳起来!”

今年春节前夕,胡灵月、宋智孝代表全校学生致信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教授,按照中国风俗拜年,讲述在校学习中文12年的感受,表达将来到中国上大学、为匈中友好作贡献的愿望。

她们用流利的汉语向记者说起了写信的缘由。今年1月18日,她们第二次获得了中国大使奖学金,当时恰逢中国春节前夕,于是决定写一封信表达她们的感激之情。两个学生动情地说:“我们感谢习爷爷提供了如此难得的机会,同时也想给习爷爷、彭奶奶送上新春祝福。”

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匈中双语学校,师生们在复信转交仪式后手持“努力做传承发展中匈友好事业的使者”的标语合影。

在复信中,习近平主席强调,欢迎你们高中毕业后到中国读大学,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匈牙利青少年喜欢上中文、学习中文,有机会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更多地了解当今中国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努力做传承发展中匈友好事业的使者。

胡灵月和宋智孝表示她们的理想都是做翻译工作。她们说,这封信将鼓励她们继续努力学好汉语,希望有朝一日梦想成真,做传承发展匈中友好事业的使者,为两国友谊出一份力。

胡灵月说,“学习中文是一件如此美丽的事”,如今茶艺、书法已经融入了她们的生活。宋智孝说,她很喜欢在中国视频网站上追剧,还十分喜欢中国书法。几年前,她去上海参加了上海国际友好城市青少年夏令营,毕业后打算去中国上大学。

温暖微笑,历历在目

在复信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我和夫人很高兴在兔年春节收到你们的来信,我还记得2009年在匈中双语学校同师生们交流的情景。得知你们长期坚持学习中文,立志为中匈友好作贡献,我为你们点赞。

2009年10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匈牙利期间,曾到匈中双语学校考察。从那时起,习近平主席就与这里的师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学生和家长走在匈中双语学校校园前。

如今走进学校大门,习近平主席来校考察时的珍贵合影就挂在墙上醒目的位置。14年前的情景,对匈方校长埃尔代伊·苏珊娜来说,依然历历在目。

埃尔代伊回忆说,当时天气降温,习主席怕孩子们着凉,还特意嘱咐他们赶紧回到室内。他一直对孩子们面露微笑,亲切地与他们聊诗句和儿歌。这些感人的瞬间至今让她记忆犹新。

复信转交仪式当天,埃尔代伊早早来到学校,迎接这个“大日子”。她说,没想到能这么快就收到来自习近平主席的回信。“这封信令人倍感温暖,整个学校都十分欢欣鼓舞,给学生们带来更多学习中文的动力。”

文明互鉴,和合共生

作为中东欧地区唯一一所使用中文和所在国语言教学的公立全日制学校,匈中双语学校已从2004年建校之初,以招收华裔子女为主,4个年级87名学生,发展到如今12个年级20个班,在校学生530余名,大部分是以匈牙利语为母语的学生。一周五节汉语课,绘画、音乐以及计算机课也是用中文教授的。

近年来,匈牙利人对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不断高涨。埃尔代伊不无感慨地说,“汉语热”势头越来越猛,现在汉语已纳入了匈牙利的国民教育体系,并作为高考科目。

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匈中双语学校,学生们在画画课上展示自己的画作。

在复信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匈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两国人民传统友好,人文交流日益密切。

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匈两国以及中欧两大文明,也在人文、艺术、文物等领域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与互鉴。

胡灵月、宋智孝的汉语老师王悦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语言正是交流互鉴的基本工具,作为汉语老师,她希望让更多学生感受到匈中两个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交相辉映。

出席转交仪式的匈牙利多位官员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非常赞同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以文明交流消除隔阂与偏见、增进了解和信任的理念。

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副国务秘书施蒂夫特·亚当说,民间文化交流是政治经济往来的根基。他表示,语言承载着历史与文化,匈中双语学校是匈中两国文化和教育合作的典范,有助于两国关系和友谊的发展。

匈牙利内务部公共教育战略司司长莱巴诺夫·约瑟夫提到他熟悉的孔子的一句话,“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从这句中国古语中,他感受到中国的智慧。莱巴诺夫认为,学习了解对方的文化是学校的首要目标,匈中双语学校蓬勃发展有助于推动两国文化交流,未来两国必将实现更多合作。

总策划:吕岩松

总监制:赵承

策划:倪四义

监制:李拯宇

统筹:谢鹏 韩墨 闫珺岩

记者:康逸 邓耀敏 陈浩

编辑:张远 乔继红 王申

摄影:连漪

视频:王玉珏 孙鑫晶 王洪流

视觉:洋葱画视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医保个账未来走向定调:待遇置换 渐进改革

  今年2月,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因减少了划入个人账户资金引发了部分参保人的高度关注,医保个人账户下一步的改革方向也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

  25日,针对部分群众对改革后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划入减少有疑问,对改革后看病就医便利性有顾虑等方面的问题,国家医疗保障局有关司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国家医疗保障局有关司负责人表示,此次改革的核心,是用调整个人账户的划入方式,来“置换”普通门诊统筹报销。改革涉及利益调整,不少参保人划入个人账户的资金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特别是考虑到我国各地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医保政策存在一定差异,国家医保局会一直坚持稳步推进,努力处理好改革前后的政策衔接,逐步实现改革目标。

  一位参与门诊共济制度政策咨询的专家对第一财经表示,医保个人账户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存在的“先天缺陷”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医疗保障的形势,这是医保界的共识。在门诊共济改革政策讨论的时候,至少有一半专家建议直接取消个人账户,将全部资金用于建立门诊统筹,但考虑到社会的接受度,最终文件采取了当前这个过渡性的方案。

  虽然以门诊统筹来替代不完美的个人账户是改革的大方向,但第一财经采访的专家们均认为,按照“改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相关政策要求,我国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不会取消。

  医保个人账户难以满足“保健康”需要

  我国职工医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保障模式,1998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下称《决定》)标志着我国职工医保制度正式建立,实施了40多年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终结。

  《决定》采取了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的筹资机制,其中单位费率为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单位与个人缴费责任分担比例约为3:1。

  具体而言,就是由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费。单位缴费的一部分和职工个人缴费的全部,划入个人账户,主要用于保障普通门诊和购药费用。单位缴费的另一部分形成统筹基金,主要用于保障参保职工住院费用。《决定》将单位缴费进入个人账户的比例最终确定为30%左右,在这个文件之前的几年,有试点文件还曾提出单位缴费部分划到个人账户不低于50%。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对第一财经表示,当年在基本医保制度设立个人账户是中国的独创,起因主要是当时在医保基金保障水平不太高的情况下,通过设立个人账户来制定自我约束的机制,但运行了20多年后,个人账户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公平性很弱,年轻人和身体好的,个人账户中存了大量结余,但身体不好或是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个人账户的钱是不够的。

  东南大学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张晓认为,我国1998年建立的“统账结合”模式是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改革与创新的肇始,是医保制度历史必然和改革的现实最佳选择,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国情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具体需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医保制度完善和政策优化改进也面临挑战,提出了更高的改革要求。

  关于我国为什么要启动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表示,随着20多年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个人账户风险自担、自我保障门诊费用的方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保障群众健康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三个不适应”,即不适应日益慢性病化的疾病谱,不适应医疗技术的飞速进步,不适应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

  数据显示,全国居民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超过85%,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2001年到2021年,门诊服务量快速增长,全国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数从19.5亿次增至80.4亿次,增长了312%。个人账户有限的资金积累,难以适应参保人对门诊需求的大幅增长。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法研究所所长娄宇对第一财经表示,医保个人账户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希望参保人通过长期积累实现门诊费用的风险分担,即年轻时向个人账户多缴费、少消费,年老后不缴费,医保账户用于支付门诊费用。

  “但这个初衷在实践中未能很好实现:参保人都是趋于短视的,个人账户中积累了大量资金,引发了较高的道德风险,不仅让监管工作压力倍增,而且也不符合医疗保险‘保大不保小’的原则,因此医保实践中对个人账户诟病较多,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寻求账户的改革方案。”娄宇说。

  唤起沉睡的1.2万亿元个账资金

  国家医保局从2018年开始谋划改革工作,经过反复论证、深入研究后,形成了初步改革方案,并于2020年8月向社会广泛公开征求意见。202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14号,下称《指导意见》),改革正式启动。

  张晓表示,门诊共济制度改革的目标明确要实现社会互助共济保障,发挥和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提高真正需要医疗保障的参保职工待遇保障。

  《2021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统筹基金(含生育保险)当期结存2542.77亿元,累计结存(含生育保险)17685.74亿元。2021年,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当期结存1713.61亿元,累计结存11753.98亿元。据此测算,个人账户积累的资金占到职工医保基金总量(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的40%。

  张晓表示,自2012年以来的十年个人账户每年基金结余的平均增长率在15%左右,基金年平均结余在1006.33亿元左右,近2年的年节余更是在1500亿以上,真正需要门诊医疗保障的参保人群得不到更好的保障,而一些地区医保个人账户的基金还存在被不合规地滥用和误用,未能发挥医疗基金共济保障的应有作用。

  国家医疗保障局有关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本次改革,是在不增加社会和个人额外负担的前提下,建立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报销机制,并通过调减单位缴费和统筹基金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为普通门诊报销提供资金支持。

  改革明确要求,资金平移后全部用于门诊统筹报销,以满足广大参保人特别是退休人员对报销普通门诊费用的需求,简单来说就是“待遇置换,资金平移”。

  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改革,将在以下三方面给参保人带来获益。一是“增”,让大部分地区实现普通门诊报销从无到有的转变。通俗来说,就是原来职工医保参保人看普通门诊不报销的地区,改革后可以报销;原来看普通门诊可以报销的地区,报销额度进一步提升。二是“优”,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一定程度缓解“住院难”问题。三是“拓”,将个人账户使用范围由参保人本人拓展到家庭成员。

  国家医保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99%的统筹地区开展了普通门诊统筹。2022年,普通门诊统筹减轻职工就医负担1086亿元。2023年以来,全国定点医疗机构已实现普通门诊统筹结算4.41亿人次,日均结算超过780万人次,完成结算金额462.4亿元。通过“待遇置换、资金平移”,改革的效果逐步显现。

  《指导意见》还特别提出要向患病群众和老年群体倾斜,各地设计报销政策时,针对退休人员要在“一低两高”方面有所安排,即报销“起付线”比在职职工更低、报销比例比在职职工更高、报销“封顶线”比在职职工更高。

  这位负责人表示,目前,已开展改革的各统筹地区基本都明确了退休职工享受更高的报销待遇,以更好保障老年人健康权益。

  逐步实现改革目标

  张晓表示,《指导意见》提出了五项改革目标任务。一是增强门诊共济保障功能;二是改进个人账户计入办法;三是规范个人账户使用范围;四是加强监督管理;五是完善与门诊共济保障相适应的付费机制。

  个人账户改革是此次门诊共济改革最受关注的话题。关于个人账户划入方式的调整,《指导意见》有明确设计。具体而言,主要有3个“不变”和2个“调整”。即个人账户结余的归属不变,在职职工个人缴费的比例、流向不变,退休人员不缴费的政策不变。退休人员仍然不需缴费,个人账户资金仍然由医保统筹基金划入;按照不同方法,分别调整在职职工、退休职工的个人账户划入方式。

  上述负责人指出,个人账户划入方式调整后,个人账户的本金和利息,无论是改革前的历史结余,还是改革后新划入形成的结余,都仍然归个人所有,都仍然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

  “改革涉及利益调整,不少参保人划入个人账户的资金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特别是考虑到我国各地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医保政策存在一定差异,国家医保局会一直坚持稳步推进,努力处理好改革前后的政策衔接,逐步实现改革目标。”他在答记者问中表示。

  参与门诊共济制度政策咨询的专家对第一财经表示,目前这个过渡性的方案最终要向全部的全国统筹靠拢,但考虑到执行中的难度,这项改革仍需要慎重推进,未来一段时间医保个人账户还会保留。

  按照此前公布的时间表,国家医保局要求2021年底各省市要出台本省市的具体实施方案;2022年底要全面建立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制度;2023年门诊共济保障全部改革要到位,进入政策常态运行。

  关于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表示,国家医保局将继续指导各地医保部门持续落实改革部署,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就医需求,研究优化门诊报销比例、“起付线”和“封顶线”等政策,不断细化配套措施。

医保个账未来走向定调:待遇置换,渐进改革

  虽然以门诊统筹来替代不完美的个人账户是改革的大方向,但第一财经采访的专家们均认为,按照“改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相关政策要求,我国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不会取消。

  今年2月,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因减少了划入个人账户资金引发了部分参保人的高度关注,医保个人账户下一步的改革方向也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

  25日,针对部分群众对改革后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划入减少有疑问,对改革后看病就医便利性有顾虑等方面的问题,国家医疗保障局有关司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国家医疗保障局有关司负责人表示,此次改革的核心,是用调整个人账户的划入方式,来“置换”普通门诊统筹报销。改革涉及利益调整,不少参保人划入个人账户的资金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特别是考虑到我国各地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医保政策存在一定差异,国家医保局会一直坚持稳步推进,努力处理好改革前后的政策衔接,逐步实现改革目标。

  一位参与门诊共济制度政策咨询的专家对第一财经表示,医保个人账户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存在的“先天缺陷”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医疗保障的形势,这是医保界的共识。在门诊共济改革政策讨论的时候,至少有一半专家建议直接取消个人账户,将全部资金用于建立门诊统筹,但考虑到社会的接受度,最终文件采取了当前这个过渡性的方案。

  虽然以门诊统筹来替代不完美的个人账户是改革的大方向,但第一财经采访的专家们均认为,按照“改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相关政策要求,我国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不会取消。

  医保个人账户难以满足“保健康”需要

  我国职工医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保障模式,1998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下称《决定》)标志着我国职工医保制度正式建立,实施了40多年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终结。

  《决定》采取了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的筹资机制,其中单位费率为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单位与个人缴费责任分担比例约为3:1。

  具体而言,就是由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费。单位缴费的一部分和职工个人缴费的全部,划入个人账户,主要用于保障普通门诊和购药费用。单位缴费的另一部分形成统筹基金,主要用于保障参保职工住院费用。《决定》将单位缴费进入个人账户的比例最终确定为30%左右,在这个文件之前的几年,有试点文件还曾提出单位缴费部分划到个人账户不低于50%。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对第一财经表示,当年在基本医保制度设立个人账户是中国的独创,起因主要是当时在医保基金保障水平不太高的情况下,通过设立个人账户来制定自我约束的机制,但运行了20多年后,个人账户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公平性很弱,年轻人和身体好的,个人账户中存了大量结余,但身体不好或是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个人账户的钱是不够的。

  东南大学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张晓认为,我国1998年建立的“统账结合”模式是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改革与创新的肇始,是医保制度历史必然和改革的现实最佳选择,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国情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具体需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医保制度完善和政策优化改进也面临挑战,提出了更高的改革要求。

  关于我国为什么要启动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表示,随着20多年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个人账户风险自担、自我保障门诊费用的方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保障群众健康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三个不适应”,即不适应日益慢性病化的疾病谱,不适应医疗技术的飞速进步,不适应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

  数据显示,全国居民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超过85%,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2001年到2021年,门诊服务量快速增长,全国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数从19.5亿次增至80.4亿次,增长了312%。个人账户有限的资金积累,难以适应参保人对门诊需求的大幅增长。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法研究所所长娄宇对第一财经表示,医保个人账户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希望参保人通过长期积累实现门诊费用的风险分担,即年轻时向个人账户多缴费、少消费,年老后不缴费,医保账户用于支付门诊费用。

  “但这个初衷在实践中未能很好实现:参保人都是趋于短视的,个人账户中积累了大量资金,引发了较高的道德风险,不仅让监管工作压力倍增,而且也不符合医疗保险‘保大不保小’的原则,因此医保实践中对个人账户诟病较多,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寻求账户的改革方案。”娄宇说。

  唤起沉睡的1.2万亿元个账资金

  国家医保局从2018年开始谋划改革工作,经过反复论证、深入研究后,形成了初步改革方案,并于2020年8月向社会广泛公开征求意见。202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14号,下称《指导意见》),改革正式启动。

  张晓表示,门诊共济制度改革的目标明确要实现社会互助共济保障,发挥和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提高真正需要医疗保障的参保职工待遇保障。

  《2021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统筹基金(含生育保险)当期结存2542.77亿元,累计结存(含生育保险)17685.74亿元。2021年,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当期结存1713.61亿元,累计结存11753.98亿元。据此测算,个人账户积累的资金占到职工医保基金总量(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的40%。

  张晓表示,自2012年以来的十年个人账户每年基金结余的平均增长率在15%左右,基金年平均结余在1006.33亿元左右,近2年的年节余更是在1500亿以上,真正需要门诊医疗保障的参保人群得不到更好的保障,而一些地区医保个人账户的基金还存在被不合规地滥用和误用,未能发挥医疗基金共济保障的应有作用。

  国家医疗保障局有关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本次改革,是在不增加社会和个人额外负担的前提下,建立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报销机制,并通过调减单位缴费和统筹基金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为普通门诊报销提供资金支持。

  改革明确要求,资金平移后全部用于门诊统筹报销,以满足广大参保人特别是退休人员对报销普通门诊费用的需求,简单来说就是“待遇置换,资金平移”。

  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改革,将在以下三方面给参保人带来获益。一是“增”,让大部分地区实现普通门诊报销从无到有的转变。通俗来说,就是原来职工医保参保人看普通门诊不报销的地区,改革后可以报销;原来看普通门诊可以报销的地区,报销额度进一步提升。二是“优”,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一定程度缓解“住院难”问题。三是“拓”,将个人账户使用范围由参保人本人拓展到家庭成员。

  国家医保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99%的统筹地区开展了普通门诊统筹。2022年,普通门诊统筹减轻职工就医负担1086亿元。2023年以来,全国定点医疗机构已实现普通门诊统筹结算4.41亿人次,日均结算超过780万人次,完成结算金额462.4亿元。通过“待遇置换、资金平移”,改革的效果逐步显现。

  《指导意见》还特别提出要向患病群众和老年群体倾斜,各地设计报销政策时,针对退休人员要在“一低两高”方面有所安排,即报销“起付线”比在职职工更低、报销比例比在职职工更高、报销“封顶线”比在职职工更高。

  这位负责人表示,目前,已开展改革的各统筹地区基本都明确了退休职工享受更高的报销待遇,以更好保障老年人健康权益。

  逐步实现改革目标

  张晓表示,《指导意见》提出了五项改革目标任务。一是增强门诊共济保障功能;二是改进个人账户计入办法;三是规范个人账户使用范围;四是加强监督管理;五是完善与门诊共济保障相适应的付费机制。

  个人账户改革是此次门诊共济改革最受关注的话题。关于个人账户划入方式的调整,《指导意见》有明确设计。具体而言,主要有3个“不变”和2个“调整”。即个人账户结余的归属不变,在职职工个人缴费的比例、流向不变,退休人员不缴费的政策不变。退休人员仍然不需缴费,个人账户资金仍然由医保统筹基金划入;按照不同方法,分别调整在职职工、退休职工的个人账户划入方式。

  上述负责人指出,个人账户划入方式调整后,个人账户的本金和利息,无论是改革前的历史结余,还是改革后新划入形成的结余,都仍然归个人所有,都仍然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

  “改革涉及利益调整,不少参保人划入个人账户的资金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特别是考虑到我国各地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医保政策存在一定差异,国家医保局会一直坚持稳步推进,努力处理好改革前后的政策衔接,逐步实现改革目标。”他在答记者问中表示。

  参与门诊共济制度政策咨询的专家对第一财经表示,目前这个过渡性的方案最终要向全部的全国统筹靠拢,但考虑到执行中的难度,这项改革仍需要慎重推进,未来一段时间医保个人账户还会保留。

  按照此前公布的时间表,国家医保局要求2021年底各省市要出台本省市的具体实施方案;2022年底要全面建立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制度;2023年门诊共济保障全部改革要到位,进入政策常态运行。

  关于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表示,国家医保局将继续指导各地医保部门持续落实改革部署,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就医需求,研究优化门诊报销比例、“起付线”和“封顶线”等政策,不断细化配套措施。

  明辉国际(03828)发布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个月中期业绩,收入约8.91亿港元,同比增长49%;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约2810万港元,而去年同期取得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4690万港元;每股盈利3.9港仙;拟派中期息每股1港仙。据悉,集团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个月的毛利同比增加75.9%至约1.98亿港元。因集团采取多项措施(包括加强成本控制及加大高利润率产品的销售),毛利率较去年同期的18.9%上升3.4个百分点至22.3%。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