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加强基础研究 夯实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下午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竞争焦点不断向基础研究前移,因为在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基础研究发挥了先导作用。而中国在关键领域遭遇卡脖子风险,更需要补上某些领域的基础研究短板,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才能实现产业升级,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人类的基础研究最初是由科学家个人完成,然后进步到以学术机构自由探索为主的时代。随着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研究成本不断提高,参与主体也越来越多,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进入到了以国家为主导、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协同创新的大科学时代,国家的组织管理成为科技创新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这要求国家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布局及能力建设上更具综合性与集成性,通过“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为全社会创新提供知识基础。
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关键技术“卡脖子”的冲击,我国必须加强战略规划,推动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工作。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早期以兴趣驱动、自由探索为主,其后逐渐向需求驱动、应用导向拓展。它是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基础研究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产业也更具竞争力,国家实力也更强大。
过去一段时间,由于GDP绩效与市场导向因素,各地对于应用研究的力度较大,基础研究则因为学科冷门、资金投入少、科研人员收入低等原因,发展力度不够。现在,我国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迫切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筑牢基础研究的地基,并为参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支持,因此,必须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
有组织是深化基础研究工作的关键。比如,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就是通过政府有组织地管理登月工程,协调统筹各种学科、不同机构以及无数位科学家,最终实现登月。美国半导体与互联网技术最初都是由美国国防部组织公共部门与私营机构合作研究产生。日本在半导体领域的崛起,也是由“VLSI研究联盟”组织全国技术资源进行集成电路攻关后实现。在应用技术研究与集成领域,中国由专门机构牵头组织的大型项目如高铁、航空发动机等都取得了成功。
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都有明确的战略科技力量任务分工,通过国家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共同构成一张分工明确且统筹协调的创新研究网络,将人才资源通过有效组织发挥更大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必须统筹有组织研究的任务布局、任务分工以及实施机制,有效配置人、财、事,以开放的精神,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加强基础研究,夯实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
开工率向好国际化加速 工程机械行业“后劲”可期2月22日,尽管略有阴雨,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T3航站楼项目工地仍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八九十台挖掘机、汽车起重机、塔式起重机等各类工程机械装备繁忙地工作着,超400名施工人员忙个不停。
一家工程机械龙头企业相关负责人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从1月和2月情况来看,各地开工节奏明显早于往年,客户信心也在回升,但仍未超过去年3月的高峰。“接下来的工程机械传统旺季,复苏劲头值得持续观察。在经历传导效应后,工程机械行业后劲可期,今年下半年龙头企业有望迎来较好的发展。”
“随着房地产及基建回暖,国内需求有望向好。此外,国际化加速则将对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起到极大的提升作用。”业内人士认为。
开工更早了,产销逐步忙起来
挖掘机堪称工程机械装备中“皇冠上的明珠”,其运行情况则是反映基础设施建设、观察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变化的风向标。在三一重工长沙基地的“18号厂房”,基于树根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由数十万台工程机械设备运转情况形成的“挖掘机指数”让人一目了然。
数据显示,今年1月,全国各地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基建开启了“加速跑”。1月,全国工程机械平均开工率为40.61%,17个省份单月开工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开工率前三的区域为江西、福建、重庆。
其中,汽车起重机是开工率最高的设备,全国范围内单月平均开工率达到64.67%,江西、安徽等7个省份汽车起重机的单月开工率更是超过80%。
1月,陕西的泵车、车载泵、搅拌车、汽车起重机、履带起重机、压路机、桩工设备等9类设备单月平均工作量均实现同比增长;四川堆高机平均工作量同比增长44.50%。
数据还显示,1月,浙江、广东、上海、福建等省份车载泵、堆高机、搅拌车、摊铺机、拖泵、挖掘机等设备开工率、总工作时长领先全国。
尽管1月和2月是传统淡季,但部分工程机械龙头企业的产销情况也在改善。
三一重工泵路事业部制造公司相关人士表示,今年春节过后,三一混凝土泵车的生产计划由2022年下半年的每月100台左右,大幅增加到每月240台以上,车间工人加班加点生产。
今年以来,柳工装载机全力以赴迎战高产,先后成立19支高产突击队,紧密围绕“安全红线、质量优先、精准交付、全员降本、梯队建设、智能制造”经营主题,开展项目攻关,制定突击方案,有力确保整机高效交付。
“当前,国内外订单迎来双增长,营销订单已经排到3月,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各园区正在加紧生产。”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公司相关人士表示。
国际化步入新阶段
2月上旬,在柳工常州基地,载着柳工装备的重型卡车队伍鱼贯而出,该部分装备最终将奔赴亚太、南美等地区。此次发运的装备包括柳工挖掘机、宽体自卸车、刚性车、推土机、滑移装载机、挖掘装载机等,数量超过3000台,价值约13.8亿元。
柳工公众号发文称,2022年,柳工海外业务销售收入创历史新高,在此基础上,今年1月柳工工程机械海外出口量同比增长超过50%,海外销售数量和金额均超越历年单月纪录,实现了2023年开门红。其中,俄语区域、拉美和印尼市场表现优秀,分别同比增长116%、68%、48%。
这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加速“出海”、拓展国际化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工程机械进出口贸易额为470.33亿美元,同比增长24.6%。其中,出口额达到443.02亿美元,同比增长30.2%,在2021年的基础上再创纪录。
2022年,我国高技术工程机械出口明显增长,其中履带挖掘机出口额同比增长65.8%;轮式挖掘机出口额同比增长53.3%;320马力以上推土机出口额增长87.8%;非公路矿用自卸车出口额增长78.6%;100吨以上全路面起重机出口额增长66.6%;100吨以上汽车起重机出口额增长107.9%;电动叉车出口额增长76.6%。
一家工程机械龙头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实力与品牌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接下来,我国工程机械龙头企业的国际化将步入新阶段,海外收入占比与规模都将快速提高,这是产业链共同的方向。”
据介绍,2021年是中联重科海外业务战略发展“元年”,海外收入同比增长51.05%。中联重科近期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境外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8.25%,2022年下半年海外收入占比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旦我们进入海外市场,让客户有机会了解中国制造的工程机械之后,就会很快在当地市场扩散,如东南亚、中东、拉美、非洲等市场,我们的市场份额未来几年将保持高速增长。”中联重科相关人士表示。
工程机械行业稳定增长可期
2月21日,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苏子孟表示,2023年1月受节假日以及去年12月开始实施的国四阶段排放标准等因素影响,当月工程机械主要产品销售较为低迷。从2月上半月的数据看,情况有所好转。
苏子孟认为,2023年有利于工程机械行业稳定发展的因素很多: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增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提升,房地产业将逐步走出谷底,投资拉动作用将得到加强;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相继开工;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专项债投放加快、政策性银行新增贷款投放增加,我国经济将实现稳健增长目标,对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将带来利好。
1月社融数据显示,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9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959亿元;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创历史新高。华泰证券认为,1月社融低于去年同期,但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大幅多增,反映基建先行撬动融资需求、逆周期调节政策发力以及制造业预期修复。
有研究报告认为,2023年工程机械龙头企业趋势向好。首先,基建、地产宽松有望带动需求迎来边际改善,2023年行业继续下行空间有限;其次,出口高增长有望平滑国内周期;最后,电动化将带来新的变革。
“总体上看,全行业2023年一季度预计会面临一定压力,但随着时间推移,压力将逐步缓解,全年国内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将好于2022年;虽然出口由于基数原因和海外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等将面临考验,但出口额预计仍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苏子孟预计,工程机械行业将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浙商证券研究报告认为,工程机械为中国当下优势产业,中国公司能依赖规模经济、产业链优势、运营效率优势取得全球龙头地位。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龙头将在完成国内布局后,在全球取得相当的市场份额,从中国龙头走向全球龙头。
欧洲“禁燃”加快全球车企调整步伐来源:经济参考报
日前,欧委会和欧洲理事会达成的《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在欧洲议会获得通过。这表明,欧洲将在2035年停售新的燃油轿车和小货车。业界认为,此举将彻底重塑欧洲汽车业,而全球主要车企也加快了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步伐。
欧洲车企积极响应
德国是欧洲最重要的汽车生产国,大众汽车集团、梅赛德斯-奔驰公司、宝马等德国车企均对欧洲将于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决定表示支持。
据媒体报道,大众汽车集团计划在2035年前在欧洲市场停售燃油车,旗下的奥迪品牌会在2033年实现这一目标;宝马表示,最迟到2030年,公司在欧洲市场投放的车型至少50%是纯电动车,累计纯电动车销量达到1000万辆;梅赛德斯-奔驰则宣布,将在2030年只销售纯电动汽车,从2025年开始所有新车的开发都基于纯电架构。
早在2021年,大众汽车集团就公布了电气化转型的新规划,表示会投资890亿欧元用于电动汽车和数字化领域的研发,而这笔投资占了集团总投资额的56%。大众汽车集团预计,到2026年,集团售出的新车中将有1/4车型采用电池驱动,且计划在2025年成为全球电动汽车市场领导者。2022年,大众汽车集团再度表示,到2030年,其燃油车阵容将缩减60%,公司将把目标转向新能源汽车。大众汽车集团认为,面向纯电动汽车的转型是“不可逆转”的,欧洲2035年禁售燃油车是一个“雄心勃勃但可以实现的目标”。
梅赛德斯-奔驰同样也为电动化转型做好了预案。据德新社的报道,奔驰对外关系负责人埃卡特·冯·克莱登早先曾表示,梅赛德斯-奔驰已准备好在2030年之前销售的汽车100%都是电动车。
刚刚过去的2022年,梅赛德斯-奔驰向客户交付的乘用车总量同比下降了1%,但电动汽车(包括混合动力和纯电动)的交付量却达到31.92万辆,同比增长19%,占集团汽车总销量的15%,其中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长了124%,达到11.78万辆。
从公开信息可以看到,梅赛德斯-奔驰未来的发展战略将由“电动为先”转变为“全面电动”,并已有了清晰的产品切换时间表:从2025年开始,梅赛德斯-奔驰所有新发布的车型架构都将基于纯电平台打造;到2030年,梅赛德斯-奔驰将在条件允许的市场做好全面电动化的充分准备。
此次欧洲议会通过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协议后,奔驰和大众均敦促德国政府采取更多措施,在全国范围增加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数量。
梅赛德斯-奔驰CEO康松林说:“为加快(向电动汽车)转型,我们需要确保充电站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这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而大众汽车集团CEO布鲁姆也认为,需要加速充电站建设,且建设充电站是“国家经济、联邦政府和各市镇的共同任务”。
不只是德国车企,欧洲其他车企也对“禁燃”表示肯定。比如,沃尔沃就宣布,到2025年其纯电和混动产品将各占50%,到2030年彻底成为纯电动品牌。
不过,一些传统汽车巨头不愿轻易放弃其成熟的燃油车产业链与品牌红利,在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同时,也在探索减少内燃动力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将内燃机的希望寄托于“清洁燃料”。
2月23日,奥迪宣布实施e-fuel再生燃料计划,试图通过使用碳中性燃料或可再生合成燃料,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70%至95%。大众旗下的保时捷与兰博基尼也在开发合成燃料技术,意在通过合成燃料让内燃机汽车保持竞争力,从而延长内燃机车型的销售时间。
美国车企努力转型
除欧洲车企外,美国汽车公司也在努力向新能源汽车转型。
2月13日,福特宣布将投资35亿美元,与中国新能源企业宁德时代合作,在美国密歇根州建造新能源汽车电池工厂。宁德时代将为工厂提供筹建和运营服务,并就电池专利技术进行许可。
福特计划到2035年将其在欧洲市场的车型转变为纯电车型。2月14日,福特汽车公司宣布,为削减成本并向电动化转型,将解雇其在欧洲约11%的员工,涉及3800个工作岗位,其中德国和英国的员工将受到最严重打击,例如在德国的裁员主要涉及设在科隆的福特欧洲中心以及设在亚琛的福特研究中心。
福特德国分部电动汽车业务总经理桑德说,福特今后会聚焦于较小规模的电动汽车产品系列。他认为,“电动汽车要简单得多”,“整个行业将比过去更加精简。”
福特在美国也展开了裁员行动。据悉,福特计划在2022年至2026年间投资超过500亿美元,用于电动化领域车型及动力电池技术的研发,其目标是到2026年,电动汽车产量超200万辆,其中每年在欧洲销售60万辆电动汽车;到2030年福特全球销量将有50%是电动汽车,在欧洲销售的乘用车则全部为电动汽车。
此外,多家美国公司表示,将在未来两年扩大电动车充电网络,增加数千个公共充电端口,用私人资金补充联邦资金,帮助实现美国的电动汽车充电目标。如特斯拉宣布,将向竞争对手生产的电动汽车开放其部分美国充电网络,以扩大电动汽车的使用和减少碳排放。
日韩车企调整战略
在亚洲,日本汽车企业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速度并不算快,但眼下都在加紧转型。
当下,日产正在计划将一些车型转为纯电动车型,预计会在2025年至2027年间推出。同时,一段时间内,其研发的e-POWER车型可能会与电动汽车一起销售,直到2035年欧洲禁售燃油车实施之前。
2月15日,丰田宣布现年53岁的雷克萨斯总裁佐藤恒治,从4月1日起将接替丰田章男出任丰田汽车新的首席执行官,丰田还将推出向电动车转型的新计划。业界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终于开始认清现实,丰田汽车的电气化战略将迎来重大转变,以便更加专注于制造电动汽车和智能汽车。
日本《朝日新闻》报道称,丰田汽车正在开发全新的电动车专用平台,以提高其电动车的竞争力和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而这一决定是丰田开始大规模生产电动车计划的一部分。
韩国现代汽车集团则表示,早已将转型重点定位于氢能,计划到2040年开创氢能普及的新纪元。现代汽车方面称,今后推出的包括重卡、大巴在内的新车型,将全部采用纯电动和氢燃料动力。乘用车的转型首先会从高档车开始,到2030年,将停止销售高档车品牌“捷尼赛思(GENESIS)”的汽油车,2025年以后上市的全部车型均为纯电动汽车(EV)和燃料电池车(FCV)。
据韩国电子产业媒体The Elec援引消息人士报道,全球排名第二的动力电池生产商韩国LG新能源公司(LGES)正在开发磷酸铁锂(LFP)软包电池,其目标是电池性能超过竞争对手宁德时代,并向特斯拉供应这类电池。LG新能源预计,到2030年,北美电动汽车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33%。因此,LG新能源希望自己能在五年内将北美市场的收入提高两倍。
明辉国际(03828)发布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个月中期业绩,收入约8.91亿港元,同比增长49%;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约2810万港元,而去年同期取得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4690万港元;每股盈利3.9港仙;拟派中期息每股1港仙。据悉,集团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个月的毛利同比增加75.9%至约1.98亿港元。因集团采取多项措施(包括加强成本控制及加大高利润率产品的销售),毛利率较去年同期的18.9%上升3.4个百分点至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