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量提质、打造现代产业集群 长三角多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跑”
转自:中国经营报车视界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已提升至25.6%,高于上年12.1个百分点,全球销量占比超过60%。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536.5万辆,同比增长81.6%;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151.8万辆,同比增长1.5倍。
在新能源汽车运输上,国家铁路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新能源商品汽车铁路运输 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意见》,促进降低新能源商品汽车物流成本。
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的多个省市,出台了利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多重政策,涵盖消费端、招商端、规划端等方面。其中,上海市1月29日提出要促进汽车等大宗消费,上半年置换纯电动汽车给予1万元补贴;浙江省也在1月29日出台了《浙江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江苏省常州市在1月28日出台《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
在汽车分析师任万付看来:“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发展基础较好,地方政府支持政策的出台,将推动新能源汽车更快更好地发展,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
深化新能源产业布局
“把新能源之都建设推进大会确定为新春‘第一会’,就是要釜底加薪、趁热打铁,用真金白银、真心实意的政策支持撬动市场力量,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再添一把火,全力打造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
常州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领域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能源生产布局持续优化,新能源渗透率显著提升;到2035年,产业规模在202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基本建成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
新能源产业为常州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据悉,2022年常州工业总量首次破2万亿,跃居全省第三,助力GDP超9550.1亿元,增长3.5%、位列全省经济大市第一。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常州新能源领域产值突破5000亿元,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产业同比增长96.5%,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102.2%。
在《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中,常州从使用场景出发,提出要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从2023年起,原则上新增及更新公务用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扩大出租、环卫、物流、通勤等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到2025年,主城区新增公交车基本实现电动化。鼓励市区新增或更新的出租车使用新能源汽车,并且比例不低于80%。
浙江给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具体目标《浙江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浙江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浙江省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120万辆,占全省汽车生产总量比重超过60%,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10%左右。
实际上,除了江苏、浙江外,上海和安徽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制定了目标。上海在《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产业规模突破3500亿元。
安徽在《安徽省“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安徽汽车‘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超过 40%;基本形成纯电动为主、插电混合动力为辅、氢燃料示范的发展格局。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作为行业发展大趋势,对GDP的贡献很高。“长三角作为国内经济的龙头区域,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布局,能够聚集产业发展资源,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多方打造区域产业集群
在长三角各省市的新能源规划中,产业集群成为重点布局方向。常州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规模超7000亿元,光伏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电力装备产业规模超1500亿元,形成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集群。
浙江行动方案提出要打造“一湾一带”新能源汽车发展格局。推动环杭州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支持温台沿海汽车产业带转型提升,形成专业化、协作化、联动化的发展格局。按照“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总体部署,以县(市、区)为主体推进“核心区+协同区”建设,加快培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此外,上述行动方案还提出,支持杭州、宁波建设整车制造核心区,重点培育整车和零部件龙头企业,集聚国家级、省级研发创新平台,打造规模效益显著、创新能力突出的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支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台州等地,聚焦动力电池、车规级芯片等领域,培育一批产业协同区、新星产业群。
合肥也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将依托产业聚集区,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构建新能源汽车核心发展区,在业已形成良好发展势头的光伏产业之外,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长三角地区拥有非常好的产业基础,历来是中国汽车市场最重要的版图之一,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也不例外。对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来说,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是重大利好,但如何做好区域协同才是重点。”任万付向记者说道。
在推动跨区域协同合作方面,浙江此番提出要积极融入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共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加强头部企业协作和整零协同,形成产业链发展合力。
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本市龙头企业发挥品牌和技术优势,加快推出市场认可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高端产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矩阵”。
以上汽集团为例,在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上,其成立创新研发总院,强化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五大数字化能力”,打造国际一流水平“七大技术底座”,进一步夯实核心竞争力,为产品服务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持续赋能。
江苏也提出要培育领军企业,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汽车、充电设施等重点领域,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汇聚高端生产和创新要素,牵头构建涵盖应用、标准、测试、安全、服务等的产业生态,形成以“链主”企业为核心的网状产业集群结构,逐步打造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领军企业。
“支持江淮、安凯、蔚来、大众、比亚迪、国轩等龙头企业发展。”合肥在《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规划》中如是提出。以蔚来为例,2022年12月12日,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第30万台汽车下线,再度刷新中国高端品牌汽车量产下线速度。
大众与合肥的合作也有着实质性进展。2022年12月7日,大众安徽首辆预量产车型正式下线,标志着大众安徽向2023年首款新能源车型全面投产迈出了关键一步。
记者注意到,大众安徽本地配套工程也被安徽列为重大工程之一。在安徽汽车“十四五“规划中,安徽提出要加快推进大众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等载体建设,依法依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做好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保障,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坚持外引内联、链式发展,吸引国际零部件企业加大投资力度,组织现有零部件企业与大众汽车展开对接活动,持续提升零部件本地配套率。”
重大项目密集开工 中国多地开启基建“加速跑”模式春节假期刚过,中国各省份马不停蹄开始了经济“大比拼”。多地密集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开启基建“加速跑”模式,力争为兔年经济开好头,起好步。
重大项目密集开工
多地先后启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掀起基建热潮。
日前,北京市今年第一批总投资约486亿元(人民币,下同)的5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北京市发改委介绍,此次集中开工突出重大项目引领,其中投资超过10亿元的项目有12个,总投资超420亿元。在抓好这50个重大项目开工的同时,北京市今年将坚持按季度压茬推动160项市区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河北雄安新区项目现场如今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近日雄安新区举行了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涉及项目共43个、总投资416亿元,涵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智能城市等领域。其中,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有2个、10亿元以上项目有4个、亿元以上项目共有17个。
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局长、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王彦伟透露,2023年雄安新区安排项目270个,总投资6641亿元,年度投资超过2000亿元。
此外,广东省今年将安排省重点项目1530个,总投资约8.4万亿元。陕西省一季度开工省市重点项目795个,总投资5646亿元。云南省一季度计划开工项目675个、总投资1973亿元。
开足马力布局新基建
多地将布局新基建作为重中之重。川财证券研究员孙灿表示,从各地的投资项目清单来看,“东数西算”、特高压、新能源、5G基站、数据中心、数字经济等新基建布局加快。
例如,湖北省提出,加快推进“东数西算”中部枢纽节点、中金武汉数谷等25个重大项目,新建5G宏基站2万个以上。
河南省近日印发的《2023年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年度投资500亿元,打造5G精品网络,5G基站总数突破18万个,数据中心机架数超9万架,全省物联网终端用户突破1亿户。
如今,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贵安新区的贵阳大数据科创城数智中心项目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数智中心项目位于贵阳大数据科创城的核心区域,该项目力争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主体施工,在年底确保项目准时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多部门出台政策支持新基建。中国国家发改委表示,今年将进一步加力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加大相关领域投入。具体来看,国家层面将集中下达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地方层面,将支持各地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拓宽支持领域和适用范围。
此外,中国工信部也表示将出台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5G和千兆光网建设,启动“宽带边疆”建设,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
基建投资增速加快可期
多位专家看好基建发展前景,并表示当前基建投资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重大项目对经济增长仍能起到托底作用,高效益基建项目如5G基站、新型电力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基建是核心。
在国家发改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白京羽看来,“十四五”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中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前景持续向好,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有可为。
中金公司研究团队预计,今年基建投资将保持8%-10%的中高增速,且实物工作量将好于去年。考虑到今年一季度基建加快赶工,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达到10%。
拟修改公司章程应对“恶意收购”?收到交易所关注函后又表示:将尽快取消!咋回事?转自:中国证券报
麦趣尔拟修改《公司章程》对“恶意收购”情形做出说明。对此,深交所发函关注:是否已出现控制权争夺风险?
麦趣尔2月3日晚间的回复函表示,目前暂不存在控制权争夺风险,但相关情形下不排除公司控制权可能发生变更。同时表示,将尽快召开董事会审议取消对《公司章程》的修订。
不排除控制权变更风险
1月30日,麦趣尔发布公司章程修正案的公告称,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规定,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公司拟对《公司章程》部分条款进行修订。
这则公告很快引来深交所的关注函。关注函称,拟修改的《公司章程》对“恶意收购”进行了界定,并规定“在出现对于一项收购是否属于本章程所述恶意收购情形存在分歧的情况下,董事会有权就此事项进行审议并形成决议”。
拟修改的《公司章程》规定“在发生公司恶意收购的情况下,为保证公司及股东的整体利益以及公司经营的稳定性,收购方及其一致行动人提名的非独立董事候选人应当具有至少十年以上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同的业务管理经验,以及与其履行董事职责相适应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
拟修改的《公司章程》第一百零六条规定“为保持公司经营决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并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合法利益,在恶意收购的情况下,新改组或换届的董事会成员应至少有2/3以上的原非独立董事会成员继续留任。”
而值得关注的是,麦趣尔1月30日披露的《关于公司控股股东所持部分股份将被第一次司法拍卖的提示性公告》显示,控股股东持有的部分公司股份将进行公开拍卖,涉及股份比例为11.73%,若本次拍卖成功完成过户,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将变为22.30%。
因而,深交所要求麦趣尔说明公司是否已出现控制权争夺的风险;说明拟修改的《公司章程》对“恶意收购”界定的法律依据;说明董事会有权认定是否属于恶意收购的法律依据及合理性;拟修改的《公司章程》对董事的提名、任职资格、换届要求提出更高限制的原因及法律依据,上述条款是否存在不当限制股东权利的情形,是否存在不合理维护现任董事及高管的权利与管理者地位的情形,是否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等。
麦趣尔2月3日晚的回复函表示,由于控股股东新疆麦趣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涉及与华融华侨资产管理股份公司债务合同纠纷案件,被轮候冻结或冻结控股股东持有上市公司34.03%股份,该案件目前已处于执行阶段,其中20421815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1.73%,将于2023年2月20日在淘宝网拍卖。本次拍卖公司控制权不会发生变化,目前暂不存在控制权争夺的风险;如果因其他债权债务进一步导致控股股东持有本公司股份被执行的情况发生,不排除公司控制权可能发生变更的风险。
将尽快取消修订
麦趣尔1月30日晚还公告,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召开2023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的议案》,决定于2月15日召开公司2023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
而会议审议事宜则是《关于修改公司章程的议案》。
不过,面对深交所的关注函,麦趣尔又表示,公司收到关注函后高度重视,公司董事会及公司律师抓紧时间研究、核查、落实。经审慎考量后,公司将尽快召开董事会审议取消对《公司章程》的修订及取消召开2023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的事项,并履行相关信息披露义务。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预计,本季度全球石油市场将陷入供应过剩,同时下调需求前景,上调非OPEC供应预估。根据OPEC的最新月度报告,其将第三季度原油产量预测下调124万桶/天,至2,827万桶/天。这比OPEC 13个成员国7月的产量低了约57万桶/天。OPEC位于维也纳的研究部门将本季度全球原油需求预期下调72万桶/天,同时上调非OPEC供应预期52万桶/天。预计本季度原油消费均值为9993万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