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业ESG评级再突破:A级扩容至4家 注意了!多家券商三大指标落后同业水平
又到一年检验券商ESG工作成果时。
随着MSCI陆续披露证券公司2022年ESG评级结果,国内券商ESG整体成绩浮出水面。
相比上一年,多家券商的ESG实践进一步获得国际认可。根据券商中国记者的统计,A级阵容获得扩容,共有4家国内券商获评A级,该评级是目前中国证券公司获得的最高评级,其中海通证券和中金公司首次上调至A。
另有包括中信证券、第一创业在内的5家国内券商MSCI ESG评级出现提升。
不过,国内证券业在相关ESG议题上的得分处于落后水平,比如“隐私与数据安全”方面有多达11家券商未获MSCI评级认可,只有1家得分高于同业平均。
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内券商在ESG上的信息披露还需要优化,比如目前对碳排放和气候议题重视程度仍低于海外、缺乏披露负面事件、前瞻性差等。
7家ESG评级获上调
据MSCI官网,截至目前,全球共有53家投资银行业与经纪业公司获得MSCI ESG的公开评级。ESG评级结果按照从高到低分为“领先水平”的AAA和AA,“平均水平”的A、BBB和BB,以及“落后水平”的B和CCC。
MSCI主要从公司治理、企业行为、责任投资、隐私与数据安全、人力资本发展、金融活动对环境影响等六个实质性议题的表现进行评估。
其中,“企业行为”评估企业对商业道德问题的监督和管理;“责任投资”评估公司在管理自身资产或代他人管理资产时对环境、社会和治理考虑的整合;“金融活动对环境影响”评估公司在开展承销活动时环境风险以及把握绿色金融机会的能力。
根据券商中国记者的统计,2022年有28家中国证券公司的ESG年度评级出现更新,其中有21家在四季度更新。具体来看,A级券商队伍获得扩容,共有4家券商ESG评级获评A级,海通证券和中金公司首次获A;华泰证券和东方证券均维持A级。
MSCI ESG评级结果显示,海通证券在“人力资本发展”议题、“公司治理”议题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体现公司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中金公司则在“企业行为”、 “人力资本发展”议题上得分高于同业平均分。
除海通证券和中金公司外,另有5家国内证券公司的MSCI ESG评级获得提升。其中,中信证券和第一创业均从2021年的BB级上调至BBB级。
MSCI评级结果称,中信证券在“人力资本发展”议题上领先同业。中信证券表示,公司不断强化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员素质结构,为员工创造开放的发展平台。第一创业则在“责任投资”、“隐私与数据安全”、“金融活动对环境影响”议题方面高于同行平均水平。
此外,国元证券连升两级至BB级。东吴证券和申万宏源均从上一年度的CCC上调至B级。
部分券商的MSCI ESG评级出现下滑。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共有8家国内券商的MSCI ESG评级被下调。其中浙商证券连降两级,从上一年度的BB级下调至CCC级。国信证券也从从B级跌至CCC级。银河证券从BBB级下调至BB级。长江证券、西部证券、华西证券、国联证券、光大证券均从BB级下调至B级。
多家券商三大议题表现落后同业水平
上述评级情况反映出国内券商MSCI ESG评级总体处于偏低水平。
从共性来看,根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多数券商在“责任投资”、“隐私与数据安全”、“金融活动对环境影响”议题上得分落后于同业水平,各有11家,这当中包括国内大型券商。
在“隐私与数据安全”方面,国内券商仅有1家得分领先于行业水平,即第一创业。又以“责任投资”为例,国内证券公司也只有3家得分高于同业平均,为华泰证券、第一创业、国元证券。
此前业内人士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券商MSCI ESG评级低有多方面原因,比如公司对ESG评级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ESG信息披露不充分,尤其针对责任投资、金融对环境影响等议题,仅有少数同业较充分披露相关实践。所以导致评级得分可能低于企业实际管理水平。
中信证券研究所在参考国际披露案例和国内披露标准后,对国内三家头部券商的ESG企业信息披露进行对比和分析,认为国内证券业ESG信息披露主要体现5点特征:
1、国内头部证券企业的信息披露规范性普遍较高,基本能够满足通用性的披露要求,但普遍缺乏第三方审计或鉴定。
2、国内证券业对碳排放和气候议题重视程度仍低于海外。
3、对于证券业的社会责任,国内企业更多地将其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服务实体经济,并在实际业务中有所体现。
4、国内披露的前瞻性相对较差,披露重点更多还是对历史及现状的描述,缺乏对ESG管理目标的讨论。比如UBS对多项ESG指标提出明确的中期目标值。
5、缺乏对于关键负面事件的披露。
探索构建本土证券业ESG评价体系
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内证券同业一方面应当主动融入国际ESG评级体系,另一方面应当整合资源、协力探索适用于国内ESG评级体系。
近期,中信证券研究所通过把握中国国情,参考国际标准,梳理出金融行业特异性的ESG实质性议题及其指标,认为应遵循三大理念,一是本土理念,ESG评价体系应当符合中国现代化ESG需求,学习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不照搬西方标准;二是总体理念,总体把握ESG表现,不拘泥于单个项目的表现,不倡导企业在ESG报告中罗列堆砌正面事业;三是行业理念,关注行业特色ESG议题,各项指标做到与业务深度嵌合以增强实质性。
在该分析师团队看来,抛开“E-S-G”的定式划分,金融行业ESG实质性议题应凸显两个特点。其一,响应国家战略需求。金融行业ESG评价体系切实关注绿色、普惠、金融科技、金融风险等关键议题,突出国家战略的指导意义,构建本土化政策导向的ESG实践指南。其二,深度融合自身业务。金融行业ESG评价体系必须深入金融企业的业务实质,促进金融企业在业务中贯彻ESG理念。
荷兰央行行长:欧洲央行将在2月和3月加息50个基点荷兰央行行长、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官员Klaas Knot周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欧洲央行将在2月和3月加息50个基点,并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继续加息。
Knot表示,“预计我们将在2月和3月加息0.5%,预计到那时我们不会加息,5月和6月还会有更多举措。”
Knot认为,现在判断欧洲央行是否会在夏季前放慢加息步伐“还为时过早”。“当然,在某个时点,围绕通胀前景的风险将变得更加平衡。”
“举例来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下调利率,从50个基点降至25个基点。但我们离那还很遥远。”
就在上周,Knot还表示市场可能低估了欧洲央行的升息计划,剩下的大部分加息将以50个基点的倍数进行。
真金白银力挺自家股票 19股获高管增持超亿元 最高浮盈超5亿!2022年不少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纷纷增持力挺自家股票,多股高管增持以来浮盈超亿元。
两大行业获高管增持力度大
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按照净增减持金额来看,2022年共有538股获得高管增持,1021股遭高管减持。
分行业来看,医药生物行业个股最受高管们的青睐,共增持80只个股,合计净增持金额为16.86亿元。电力设备行业有34股获得高管增持,净增持金额达25.16亿元,增持金额远超其他行业。
高管增持原因多为看好公司实力,坚定投资者信心,或认为公司价值被严重低估等等。部分2022年获得高管增持的股票大幅上涨,宝明科技、新华龙、中远海能2022年分别上涨313.56%、108.77%和103.55%。
19股获高管增持超亿元
数据宝统计,2022年股东净增持金额最多的是明阳智能,净增持逾1.17亿股,净增持金额超14.66亿元。
其次是康隆达,净增持量为2482.5万股,增持金额7.29亿元,2022年康隆达共获得4名高管增持。此外,百克生物、威胜信息、宏柏新材、日月股份等19只股的股东净增持额均超亿元。
从净增持股份占A股总股本比例来看,建业股份、康隆达、百达精工、新宏泰4只个股高管虎年净增持股份占总股本比均超过10%,其中建业股份的高管净增持股份占比25.2%。
百达精工的高管净增持股份占总股本11.3%,2022年12月6日,百达精工董事张启春和阮吉林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分别增持公司1087.68万股和926万股,成交均价9.89元/股,合计增持1.99亿元。今年1月6日,公司发布公告称,百达精工实际控制人张启春先生及其一致行动人施杨忠向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台州分行合计质押股份550万股,合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的3.09%,用于为百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提供融资担保。
8股高管增持以来浮盈超亿元
从浮盈金额来看,粗略计算共有8股高管浮盈超过亿元,其中电力设备、基础化工和电子行业均有2股。明阳智能高管浮盈5.44亿元排名第一,建业股份、康隆达、迪哲医药高管浮盈居前,分别为5.1亿元、2.53亿元、1.69亿元。浮盈居前的个股中,不少个股今年以来股价表现持续亮眼,迪哲医药、海通集团、唯捷创芯、欧林生物等股今年以来股价均上涨超20%。
由于市场行情充满不确定性,尽管高管增持的消息往往能带动市场情绪,促进股价上涨,但也有高管增持于股价高位,与普通投资者一起“被套”。
2022年获得高管增持的538股中,有130股的最新收盘价低于高管增持均价。ST筑信(现证券简称为海南机场)、*ST紫晶、亿华通的最新收盘价和股东净增持均价相比已经折价超50%。从亏损金额来看,健帆生物、傲农生物、中国平安、圣元环保、富安娜的高管损失较多,增持后受股价下跌影响,亏损均超千万元。
高管增持后浮亏的股票中,包含璞泰来、嘉华股份、湖北宜化、格林美等10只股票2022年全年业绩预喜。其中新日股份、*ST盐湖、通威股份、清溢光电的预测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下限均超100%。
明辉国际(03828)发布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个月中期业绩,收入约8.91亿港元,同比增长49%;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约2810万港元,而去年同期取得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4690万港元;每股盈利3.9港仙;拟派中期息每股1港仙。据悉,集团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个月的毛利同比增加75.9%至约1.98亿港元。因集团采取多项措施(包括加强成本控制及加大高利润率产品的销售),毛利率较去年同期的18.9%上升3.4个百分点至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