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情形下,一般来讲,拥核国家并不会轻易对非核国家动用核武器。所以,俄罗斯最主要的假想敌,就是美国。然而,受制于国家经济实力,在常规兵力方面,俄罗斯跟美国比,明显不太占优势。那么,要维持一个势均力敌的状态,最靠谱的,自然就得依仗“核威慑”了。
针对中美俄这种拥有互相摧毁能力的核大国,要想在第一时间将对方“团灭”,其实属于一件非常高于生活的事儿。
体量相当的双方一旦动用了核武器,就必须得保证能在首轮打击中,尽量多的击毁敌人所有关键核设施。
万一没收拾干净,必将遭到对方的“核报复”,甚至恶化到敌人在绝境之中,启动“末日武器”,选择“同归于尽”的地步。
这就需要足够的核弹,来支持所谓的“饱和式打击”,即,一次性尽可能多的出动核弹,让敌方的反导弹拦截系统在短时间内无法应付。
加之,并不是所有发射出去的核武器都能发挥作用,一旦爆发核大战,部分核武器可能还没发射就被对方摧毁了;
另外,大量核弹更有可能被拦截在了半路上。毕竟,当今各个核大国都拥有为其假想敌“量身打造”的“五位一体”的反导设施。基本能够实现在核弹发射升空的早期做出速预警,在中段、末段实施有效拦截,甚至有可能,第一波核弹还没有真正落地爆炸,对方反击的核弹就已经在路上了。
更何况,日常状态下,这些核大国的陆基洲际导弹、深海战略核潜艇、空中战略轰炸机,都会进行不间断的进行战备值班。对来袭导弹,也总保持着一定程度的防备。
尤其是以战略核潜艇为主的海基平台,往往深藏于水下海底跃层,其活动轨迹和范围的坐标位置,非常难以探测,而目前大当量、分导式多弹头设计又使核潜艇的打击目标非常广泛——可以说,只要拥有一定数量的战略核潜艇,就掌握着二次核反击能力。
(俄海军战略核潜艇水下发射巡航导弹)
那么,要想尽量达到“饱和式打击”的程度,就得充分启动“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密集的、连续的不断的从地面、水下和空中进行不同层次的大规模核打击。这对火力范围、火力密度的要求都非常高。因而,发射出去核弹,在某种程度上,是必须拼数量的。
即便如此,在强强对峙的情形下,首轮打击就干掉对方全部的核能力的操作,也基本只存在于想象当中。但可以肯定的是,量大的那一方,优势明显。所以,对于苏联/俄罗斯而言,只要还能但付得起,核弹头是从来都不嫌多的。
另外,更离不开俄罗斯本身的地缘特征需要。
显然,一个靠谱的“核威慑”,首先得要保证己方在受到核攻击的情况下,拥有二次反击能力。这样的话,核弹就必须分散安置,以免遭到集中毁灭。
俄罗斯领土广袤,军事基地众多,如果想把各个区位都照顾到,对核基地与核弹的需求自然也相当的大。
最后,要提到的一点是,核打击能力除了看核弹头数量外,也跟其运载工具的水平和数量有关。比如,早前的冷战时代,在美苏两国的运载工具数以千计,弹头数以万计的情形下,即便某方的核弹数目出现了10%左右的削减,只要运载工具数量不变,对其摧毁能力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实质性影响。
所以,咱们都能看到,长期以来,在各种陆续签署的军控条约中,除了协商销毁核弹头外,冻结相应的投送平台也属于一个重要议题。
总之,对于拥核大国而言,双方掌握了量足够大的核武器库后,先发的一方也将无法确定完全摧毁敌国,那么,两个超级大国顺势也就失去了抢先动手,挑起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冲动,“核平衡”下的战略稳定进而得以维持。因此,在常规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形下,俄罗斯为了保持战略威慑的可靠性,只要经济条件允许,核武器的数量自然是多多益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