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这场论坛上,周小川、黄奇帆等重磅发声!回家好不好
2023-10-16 10:26  浏览:46

有必要重新研究在上海股票市场开辟国际板、“双碳”目标的实现将产生200万亿元投资需求……12月2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主办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论坛上,周小川、黄奇帆等嘉宾重磅发声!

周小川:很有必要重新研究在上海股票市场开辟国际板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表示,上海很早就尝试过是否应该在A股市场或者上海股票市场开辟国际板,这一想法当时可能时机还不太成熟,但从现在来看,还是很有必要研究推进相关内容。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 周小川

“ ‘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仍然很难通过股权融资,有时债权融资也很难,中国应该考虑从这方面入手,允许‘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质相对好的公司来中国进行股权融资。”周小川说。

在周小川看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金融中心概念发生了变化,过去认为需要相当一部分金融机构集聚,才能把国际金融中心办成办好,因此推进金融中心建设非常注重产业集聚性。疫情以来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抓住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要点。

“发展国际金融中心首先是资金大量的有进有出,另外是筹资主体也即发行人有国内的有国外的,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周小川表示。

周小川表示,我国大概20多年前即提出要使人民币变成可兑换的货币,后来遇到了亚洲金融风波,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2003年中国又明确指出要推进人民币在资本项下的可兑换,近30年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要考虑时机是否成熟,要考虑利弊比较,当然也讨论可兑换的程度。

“从时机方面,如果经济发展早期,监管不成熟的情况下,利小于弊,经过一段发展成熟了,就利大于弊。”周小川说。

周小川表示,目前存在一种不严格的现象,即是用所谓100%全面自由化的可兑换作为靶子,这样就可以挑出很多毛病,“其实现在全球除极少数特别小的避税天堂可能有这种模式外,其他货币可兑换的西方国家也都有反洗钱,反恐融资、反对毒品交易等各种考虑,在中国可能还要加上反跨境赌博等,因此从来不是100%的自由兑换,而是在资本项目可兑换中要抓住最主要的项目。”

展开全文

周小川强调,可兑换说起来是货币与货币之间的兑换,但实际上往往是汇率体制、兑换体制和交易汇入汇出三方面的紧密相连,该三个环节如果作为价值判断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现实要求角度考虑。

“在当今世界的现实情况下,既然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就要让国内和国际的各种投资机构认可,各种发行实体认可,这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而不是一种抽象的讨论。”周小川说。

在周小川看来,要让国内外投资者接受和认可,核心环节还是投资者保护,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首先要保护相当大量的中国投资者,他们可能也通过这一市场投资“一带一路”沿线的上市公司,当然也要保护国际投资者,因此提高有关准则的透明度,提高监管的水平和能力来实现对投资者的保护是国际板重要的内容。

黄奇帆:“双碳”目标的实现将产生200万亿元投资需求

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表示,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将发生深刻调整,产生天量投资需求,可能高达200万亿元。

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 黄奇帆

其中,在清洁能源投资方面,供给端如按照每千瓦5000元的投资,120亿千瓦的装机将需要60万亿元的投资;在消费端,各种终端用电用能设施的更新改造,如电动车、智能环保建筑等至少会形成40万亿的投资需求;而在传输和配送端,纵横数千公里进行远距离输配电的特高压及覆盖全国的智能电网设施等投资至少也需要50万亿元,加起来会达到150万亿元。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我国工业系统将进行源头减量、节能减排、循环回收、工艺流程改造、废弃物回收利用,所需投资大体在50万亿元。

“‘双碳’目标下,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所产生的直接投入就将达到约200万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仅靠政府财政投入是无法覆盖的,还需要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体系,提供长期、稳定、市场化的资金支持。”黄奇帆表示。

在黄奇帆看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要与绿色发展理念紧密结合,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比如,创新发展碳交易、碳金融。黄奇帆表示,未来随着碳交易规模的扩大,上海可以探索实现碳交易的标准化、连续交易、集合竞价等金融市场的主流交易方式,当前采用竞价候选以及部分地区T+5的原始交割方式,不利于发挥碳市场价格发现机制,也限制了碳交易的活跃度和交易规模。

同时,积极争取国际碳定价权,培育上海成为全球碳交易市场的有力竞争者。黄奇帆表示,中国未来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碳市场,争取国际碳定价权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自2009 年以来,欧美曾经酝酿推出“碳关税”,近年来主要的国际经贸谈判及协议都越来越注重环境标准,目前包括世行、IMF 等国际机构都在积极研究推动为碳定价,如果我国不能推动形成权威的中国碳价,将来很可能又像过去在大宗商品领域一样被别人定价。

黄奇帆还表示,上海要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功能、完善ESG信息披露机制和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

“推动绿色金融,不仅仅事关国内产业转型发展,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发展绿色金融是一项高度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工作,依靠孤力难以长久,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是推动全球绿色转型的必由之途。”黄奇帆表示,“在这方面,上海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参与和引领绿色金融相关领域国际合作,主动提出绿色金融国际话题探讨,积极参与国际间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构建,为中国乃至亚洲地区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国际空间。”

刘逖:科创板市场专业投资者交易占比近九成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逖表示,科创板目前上市公司372家,IPO筹资额5043亿元,股票总市值5.5万亿元。

科创板2019年7月22号开板至今两年半,截至今年7月底两周年时,总市值4.6万亿元。刘逖表示,可比的数据是,上交所主板1990年底设立的,到1992年底时才几百亿市值;创业板2009年底设立,2011年底时市值才8000亿元,“科创板两年多五万亿元,且聚焦在高科技领域,基本形成了规模效应。”

同时,科创板的产业聚集效应、示范效应也初步形成。刘逖透露,科创板372家公司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芯片和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大概占据三分之一,约为35%;生物医药行业占比22%;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位居第三,前三大行业合计占比75%以上。

刘逖透露,科创板的设立激发了创投机构投资热情,97%的科创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创投机构投资,一、二级市场良性互动局面初步形成。数据显示,351家科创板公司上市前合计获得2700亿元的股权投资,平均每家企业上市前获得的融资额是7.5亿元。

“科创板上市时平均每家公司融资额是11亿元至12亿元,上市前能获得7.5亿元的融资额,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刘逖表示,“科创板企业上市后,PE、VC可以按照正常的途径退出,这些基金再反投入给科技创新领域,形成了良性互动生态。”

在刘逖看来,科创板某种意义上承担了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的功能,科创板有些制度上的调整,比如一级市场定价、发行、审核;二级市场交易制度、融券调整等,创业板和北交所基本都已采纳。

“以前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总体比较困难,其中一大理由是市场以散户为主,这是阻碍改革的重要约束性条件,个人投资者对复杂且高度市场化的内容适应度不一定那么高,因此改革要缓一点,而科创板已经不是以散户为主的市场了。”刘逖表示。

截至今年12月份,科创板市场专业投资人(专业机构投资者和年交易金额超1000万元的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接近90%,达到89%,持股占比64%,而2019年12月时专业投资者占比只有72%,持股占比61%。

“最终希望率先把科创板建设成为一个有高质量流动性的、能够给投资人带来长期投资回报的成熟市场。”刘逖同时称,“科创板从某种角度上也为世界贡献了资本市场发展的中国范式。”

编辑:叶舒筠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