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信义光能等新玩家跨界介入硅料业务行业超高毛利时代或终结内山怜也
2023-10-14 20:21  浏览:50

证券时报记者 刘灿邦

光伏产业链硅料紧缺的状况从去年年中延续至今。过去两周,多晶硅料报价虽然较27万元/吨的高点有所回落,但成交均价依然保持在25万元/吨左右。目前,主流硅料厂商都有扩产计划,不少场外选手也在跃跃欲试。

近日,先后有多家公司宣布将进军硅料业务,分别是合盛硅业、江苏阳光以及信义光能,这几家公司此前都极少涉足硅料业务。值得一提的是,硅料属于化工产品,在光伏产业链中属于门槛较高的环节,新进入者能否顺利拓展硅料业务,众多扩产计划出炉后,当下紧缺的硅料会否在一两年后出现过剩均值得关注。

新玩家青睐多晶硅料

信义光能是最新一家宣布进军硅料的厂商,公司在16日晚间的公告中表示,将与信义玻璃一起成立合资公司信义晶硅,两家公司在信义晶硅中的权益比例分别为52%及48%。同时,两家公司按比例提供的最高出资承担总额33亿元,各自最高出资分别为17亿元、16亿元。

公告显示,信义晶硅将控股信义晶硅(香港),而信义晶硅(香港)通过其自身将于中国成立的子公司从事多晶硅生产项目。根据多晶硅生产投资协议,信义晶硅(香港)已同意于中国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建设多晶硅生产厂房,估计年产能为6万吨,之后可选择分不同阶段将估计年产能提升至20万吨,白炭黑的估计年产能最多为1万吨。目前,曲靖市政府也已同意就收购多晶硅生产厂房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多晶硅生产厂房建设,及授出所需的施工及生产许可向信义晶硅(香港)提供政策及行政支持。

据了解,信义晶硅(香港)在多晶硅生产项目中的估计投资总额将达60亿元,超过上述33亿元最高出资承担总额的部分将通过外部融资解决。根据规划,该多晶硅生产项目将在获得相关施工及生产许可后60日内动工,预计将于两年内完成建设。信义光能表示,未来中国将建设越来越多的太阳能发电场,多晶硅为光伏行业的关键原料,广泛用于生产传统太阳能电池,中国对多晶硅的需求将会增加。由于产品面向的客户群类似,信义光能的太阳能玻璃产品销售将与信义晶硅的多晶硅销售产生协同效应。

近日,合盛硅业与乌鲁木齐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投资355亿元的硅基新材料产业一体化项目将于明年3月在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建设,预计2024年全部建成投产。该项目将投资建设硅基新材料、多晶硅、单晶切片、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等工程。此外,巴彦淖尔市政府、乌拉特前旗政府与江苏阳光集团也于近日签订了光伏新能源全产业链项目框架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江苏阳光集团拟在乌拉特前旗投资建设10万吨多晶硅、15GW单晶拉棒、15GW电池组件及光伏电站项目,总投资351.5亿元。

硅料或面临产能过剩

近期计划投资硅料项目的玩家都属于跨界选手。

信义光能是光伏玻璃龙头,截至今年上半年末,信义光能的光伏玻璃产能为1.18万吨/天,规模全球第一;合盛硅业则是工业硅龙头,工业硅是生产多晶硅的主要原料。

如果说信义光能、合盛硅业还处在光伏产业链中,那么江苏阳光集团的跨界幅度显然更大一些,该集团业务涉足毛纺、服装、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态农林、房地产、金属制品等产业。在其主业纺织服装领域,年产高档服装350万套、高档精纺呢绒3500万米。

从整个光伏产业链来看,硅料一直都是集中度很高,且新进入者极少的环节。相比之下,产业链其他环节诸如电池、组件集中度低,进入门槛也比较低,此外,过去竞争格局较为稳定的硅片环节也因为众多新玩家的涌入而变得日趋复杂。硅料生产的难点主要在于其属于化工行业,投资周期长,安全生产要求高,这对于没有化工行业经验的玩家而言是很大的门槛。目前,国内一线硅料供应商包括通威股份、大全能源、保利协鑫、新特能源、东方希望,二线厂商则包括亚洲硅业等。

今年四季度以来,国内陆续有多个硅料新产能投产,其中包括,通威股份在四川乐山和云南保山的两个5万吨/年产能项目,大全能源3.5万吨/年产能项目以及保利协鑫旗下的颗粒硅二期2万吨/年产能项目,四季度新增产能合计达到15.5万吨/年。相比之下,硅料环节的新进入者从开工建设到投产至少要一年半至两年时间,在此期间,主流玩家已经大举扩张。以通威股份为例,其现有产能为18万吨/年,到了2022年,预计还将有包头二期5万吨/年及乐山三期10万吨/年项目投产,推动产能提升至33万吨/年。

未来硅料产能是否存在过剩风险?从当前情况来看,硅料价格在触及27万元/吨的高点后已经有所松动,业内对于硅料价格回落已形成共识。硅业分会指出,预测此轮价格博弈将在短期内进一步明朗。从股价表现也能窥见资本偏好,12月17日收盘,信义光能跌9.38%,信义玻璃跌5.97%。大和发布研报称,预期明年首季多晶硅价格将保持在超过15万元/吨的高水平,但随着产能释放,估计多晶硅价格将跌至6.5万元-7万元/吨的历史低位,信义晶硅可能于2024财年投产时面临平均售价及利润压力。

一家头部硅料厂商人士在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时表示,头部硅料企业在6万元/吨的价格下仅能保持微利,只有在合理的价格水平,获取合理的利润空间,才能确保行业的稳定发展。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