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粮食大事】粮食“十八连丰”仍有潜力可挖狗嘴不吐象牙
2023-10-12 20:27  浏览:30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粮食生产克服了洪涝灾害、持续阴雨天气等不利影响,创造了“十八连丰”的奇迹,在高起点高基数的基础上实现了年初确定的粮食增产目标,下一步需总结经验、再接再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在今年国际粮价持续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国内粮价能够始终保持平稳运行,是因为粮食增产为粮食安全夯实了底气,为稳定物价奠定了基础,为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小麦、稻谷两大口粮产量稳步增加,小麦产需平衡略有结余,稻谷连续多年产大于需,但玉米从阶段性过剩变为产不足需,供需关系较为紧张,成为去年以来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今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均实现增产,其中玉米产量增加较多,比上年增加238亿斤,使得玉米供需形势持续好转,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玉米产量大幅增加,而大豆产量比上年减少64亿斤,下降幅度达16.4%。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玉米与大豆争地的必然结果。去年以来,在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的刺激下,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今年玉米比上年增加3090万亩,而大豆种植面积减少2200万亩。在人多地少的国情粮情下,增加玉米种植面积,难免会挤占大豆种植面积,这也是在新的粮食安全形势下不得不作出的一种取舍。

今年粮食增产主要是播种面积增加和单产提高的结果。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今年各地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耕地方面,各地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农民复垦撂荒地,开发冬闲田,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295万亩;在种子方面,不断提高育种水平,扩大高产作物玉米播种面积,促进粮食单产增加。

然而,受到资源、环境以及育种技术研发水平等多重因素制约,我国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2015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3万亿斤后,粮食增产趋势明显放缓,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值得高兴的是,今年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试验田产量不断创新高,说明我国粮食单产的峰值尚未到来,粮食产量还没有到达“天花板”。有关方面需要加大粮食科技研发力度,全面推广精耕细作技术,不断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当前种粮效益较低,是我国粮食持续增产面临的一大挑战。农民种粮是否有积极性,关键还是要看种粮赚不赚钱。今年在我国粮食保供稳价政策之下,粮食价格总体保持平稳,但化肥、农药价格大幅上涨,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民种粮收益相应减少。在粮食增产的高起点上实现粮食持续增产,还需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种粮收益。一方面,要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杠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并且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全面提升粮食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实现降本增效;另一方面,要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构建“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种粮农民分享粮食全产业链发展的增值收益。

播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受秋季持续阴雨天气和冷冬天气影响,今年秋播冬种延迟,明年粮食稳产增产的难度增大。这需要做好麦田冬季管理,确保小麦安全过冬,为明年夏粮丰收奠定好基础。(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慧)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