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信托公司被迫转型路漫漫:业务整改如何落实 对政策有什么诉求?掷铁饼者是谁雕塑的
2023-09-08 21:00  浏览:31
2020年虽然全球都笼罩在疫情的阴影之下,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支持经济复苏,中国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但是,对于信托行业而言,2020仍然是监管持续高压的一年,雷霆动作不断,各类监管政策指导层出不穷。  依靠“放贷”的牌照功能,信托行业在过去10年中高速发展,一举坐上资产管理行业的第二把交椅,二十万亿的资管规模仅次于银行理财。  几乎所有人都清楚信托的放贷“套路”有着不可忽视的顽疾,但在最后大限真正来临之前,没有人把转型当一回事。早在10年前,就已有信托公司提出并启动了转型之路,但时至今日,谈及主动管理能力,信托公司言必称“没有基础”、“不是信托的优势所在”。  究其原因,在原有的非标业务模式下,业务要求简单、利润丰厚,信托行业的人均利润大多在千万级别。另外,刚性兑付的产品形式在销售端更容易卖出。相较之下,标准化投资等新的业务方向,对于信托公司而言,不仅前期投入大,而且规模和效益低。在旧业务形成的强大惯性之下,没有信托公司真正有动力去实施转型。  除非不得不转型。  2020年以来,在一波波的压降要求之下,信托公司发现自身已经陷入十分尴尬的处境。过去多年支撑了大部分信托公司的最重要业务,现在已无以为继,必须开展新业务才能继续运转下去。而以“资金信托新规”(征求意见稿)为核心的相关政策,为信托公司过去的做法和未来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和方向。  在此背景下,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资管研究院团队近期发起了针对“信托业转型探索和挑战及政策诉求”课题,走访调研了10家信托公司的转型探索,绝大部分公司对监管所要求的方向是明确并认可的,但对具体路径也有迷茫和困惑。  在此基础上,21世纪资管研究院将于1月15日召开信托行业闭门研讨会议,邀请部分信托相关负责人以及数位行业专家,对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方向是明确的道路是迷茫的  中国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黄洪于2020年12月28日在信托业年会上聚焦受托人文化的主题讲话,在信托行业内颇受重视,引起广泛关注和响应,多家信托公司在谈及未来信托的长远发展和方向时,多以此为引导。  多家信托公司人士表示,监管的态度和业内理解的方向都是非常清晰明确的,原来支撑了信托行业大发展的传统非标业务,已被定性为“坏孩子”、“走偏了”,必须纠偏、矫正。对于未来行业的发展道路和方向,监管提出要进行信托文化建设,也就是要求行业放弃过去那种“赚大钱”、“赚快钱”的心态,端正态度,重新定位。  多位信托行业人士表示,作为行业的从业者,确实能感受到过去的做法并非长久之计,隐藏了较多风险,对于监管的及时纠偏和引导,是非常认可、赞成的,行业想要长远健康的发展,势必要有正确的定位和良性的生态环境,这是大前提。  “信托行业确实不应该以类影子银行的融资类业务作为发展的主要业务,要重新定位。但现在的问题是,重新定位在哪里,政府和金融监管在引导发展直接融资,而信托公司在直接融资链条中具体又应该怎么定位,处于什么环节?现在感觉都是去抢别人的。”一位信托公司人士表达了他当前的困惑。  另有信托公司人士指出了转型过程中的现实挑战,转型做标品、培育主动管理能力、加强财富管理、发展家族信托和慈善信托等服务类信托,信托转型无非就是这些方向,但过程很痛苦,新业务的逻辑和流程、人员要求、组织架构完全是另一套体系,和原有模式根本不同。  痛苦之处在于,新业务框架的搭建、能力的培养,至少需要三五年,在这之前如何留住客户?相比于被限制的传统业务,新业务的利润空间薄弱,前期投入大。  “现在我们就是在满足监管的合规要求和满足股东的盈利需求之间挣扎。”一位信托公司人士表示。  还有一大烦恼是,信托公司的管理层、从业人员绝大部分出自银行系统,对类证券业务缺乏足够的理解,在真正启动业务线建设之前,管理层的决心也是一道鸿沟。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周期的轮动,实体经济风险暴露加大,信托行业的不良资产也在逐渐累积。两相夹击,不少信托机构表示,对未来不甚乐观。  不过,新规以来,各家信托公司的转型节奏已经大为提速,较常见的如TOF标品业务,具体模式虽有所不同,但绝大部分公司已经开始尝试。再如财富管理、服务信托类业务等,信托公司也在加快布局。  在转型探索的过程中,信托公司也遇到了一些实操层面的障碍和挑战,比如关于自身能力储备和建设方面的,也有关于政策层面的,还有关于行业和宏观环境方面的。基于这些问题,信托公司也从业务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信托转型挑战和建议  对于落实2020年的业务压降和整改方面,部分公司表示压降压力不大,距离监管提出的业务额度比例尚有一定空间。大部分公司表示,勉强能够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压降指标。也要少部分公司表示,完成目标对公司存续业务压力比较大。  某信托公司表示,希望融资类信托压降节奏可以适度调整。有些已经形成的问题资产需要时间消化,其中可能存在中央和地方的差异。一些不合规的机构确实应当严格处理,但对于合规较好却面临现实性困难的机构,希望能从实际出发,在压降节奏的方式上有一些针对性和差异性。  另一家信托公司表达了类似的诉求。按照目前统一划定压降比例的要求之下,与其他原本合规性较差的机构面临着同样的压降任务,“我们原本通道比较少,现在压力很大,这么看来要是原来通道多做一些规模,可能现在压力反而还要小一点。”  在新业务探索方面,以证券投资为代表的标准化业务板块,多家信托公司表示,作为新进入者在市场上没有优势,除了部分布局较早、已经积累了一定基础的信托公司以外,其他公司进入该领域还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包括团队、业务制度、业务流程等。标准化的证券投资业务,尤其是对二级权益市场的大规模布局和投资,目前市场缺乏必要的基础,即缺乏相应的风险对冲工具,相关资质的申请渠道也希望更加畅通一些。  此类标品业务属各类机构同台竞技,各凭能力。在政策层面没有太多诉求。但是其他类的业务探索中,则面临很多需要配套制度建设和需要政策予以支持的方面。  比如,做信托财产登记和税收方面的政策诉求,业内已呼吁多时,慈善信托和家族信托是信托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因此确实需要就该方面的监管政策作出调整,这可能并不仅仅是金融监管部门的任务,还涉及财政部等其他监管部门,比如税收、捐赠发票等细节,信托财产登记的难点在于平台无法得到权威认证,进行信托财产登记后,不能确保该财产有无抵押或质押,这将导致其效用打折扣。  对于近几年较为热门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多家信托公司表示,都在积极布局,但盈利难、费率低、利润薄,这一领域本身发展至今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头部集中、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具体到信托行业,政策和能力禀赋只能允许信托公司在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价值链条中,占据一个相对“鸡肋”的位置。目前,信托公司主要参与信贷CLO发行、ABN业务的发行及部分分销,仅两家信托公司具有担任企业ABS计划管理人的资格,信托公司希望相关资质能有所放开。  PE业务是信托公司在探索转型的另一个方向。但目前为止,信托行业在PE领域也还没有出现真正做大做强的公司。  一位信托公司人士说,信托对接实体企业的投融资服务,可行的模式是债权+股权,但信托公司的股权投资有明显的限制,比如,信托计划作为股东,在股权结构中按属于三类股东,在企业IPO之前面临退出问题。  除此之外,信托机构还在探索一些新的能够发挥信托制度优势的领域,比如养老信托、涉众资金信托、监护信托等。  有信托公司人士称,信托制度本身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在很多领域能够提供相应的服务,为社会、客户创造价值,但是发展成为信托机构的一大业务板块,贡献收入和利润,还需要相关政策进行明确和规范。  “比如涉众资金的监管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信托公司是最有优势去承担这个功能的,在国外市场这也是信托的一个重要功能,现在就是缺政策规范。”一家信托公司人士表示。(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