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醒、刘格菘、劳杰男…多位百亿基金经理隐形重仓股现身
财联社3月11日讯(记者 周晓雅)随着上市公司年报的密集披露,朱少醒、刘格菘、劳杰男等多位明星基金经理的隐形重仓股陆续浮出水面,其中,绩优股被提前布局的现象不在少数。
3月11日,石化装备制造股兰石重装(603169)披露年报,朱少醒管理的富国天惠(161005)LOF入手该股;同期,富国天惠对此前的持仓个股阳光诺和继续加码。
刘格菘则在去年四季度继续对隐形重仓股华特达因“按兵不动”,同时,劳杰男管理的汇添富价值精选(519069)新进该股前十大流通股东行列。另外,还有3只社保基金组合也是该股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其中1只为新进,1只继续增持,另外一只则出现减持。
更早之前,刘彦春管理的景顺长城新兴成长(260108)、景顺长城鼎益等2只产品的共同隐形重仓股天味食品(603317)也披露2022年报,不过,前述两只产品在去年末双双减持该股。
朱少醒入手兰石重装
兰石重装披露的2022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末,朱少醒管理的富国天惠LOF新进为该股前十大流通股东,排名第6,持股数量为500.53万股。
从该股已披露的机构投资者情况来看,截至去年末,除了富国基金,并无其他基金公司旗下公募产品布局该股。兰石重装也没有出现在富国天惠LOF2022年半年报、2021年年报当中。
为什么选择在去年末入手该股?朱少醒在该基金2022年报提到,彼时市场整体估值处于长周期中很有吸引力的位置,权益市场处在较好的风险收益区间。他们依然会致力于在优质股票里寻找价值,去翻更多的“石头”。
偏好投资于具有良好“企业基因”,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管理层优秀的企业。在他看来,此类企业,有更大的概率能在未来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作为一家石化装备制造企业,兰石重装的主要业务包括:传统能源化工装备、新能源装备、工业智能装备以及节能环保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检测、检维修服务及工程总承包。去年全年,该公司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2022年全年营收达到49.8亿元,同比增长23.3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6亿元,同比上涨43.35%。
该公司近年转型发展步伐不止,2022年报显示,在新能源装备业务收入13.02亿元,同比增长171.70%,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6.15%,同比增加14.28个百分点。
除了业务转型以外,公司自身也正积极推进混改。兰石重装在2022年报表示,将通过混改、并购、战略合作、项目合作等实现业务、技术资源整合,进一步拓展环保领域产业链。
业绩表现亮眼的同时,兰石重装股价自去年底以来震荡上行,截至目前,年内涨超7%。国金证券(600109)则在近日首次给出该股“买入”评级。
继续加仓阳光诺和
CRO行业领先企业之一的阳光诺和昨日晚间披露的年报显示,公司2022年实现营收6.77亿元,同比增长37.06%;实现归母净利润1.56亿元,同比增长47.59%。前十大流通股东显示,富国天惠LOF继续增持该股。截至2022年末,持股数量为390.9万股,较去年三季度末增持了156.57万股。
早在2022年上半年,朱少醒已入手该股。彼时,富国天惠LOF2022年中报显示,该基金在2022年6月下旬出现3笔关于阳光诺和的大宗交易,总交易股数90万股,限售期6个月。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合计持股数达到170.91万股。
在随后的2个季度,朱少醒继续加码该股。在阳光诺和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富国天惠LOF从2022年上半年末的第四位,上升至2022年末的第二位。
而在富国天惠LOF的持股期间,阳光诺和整体股价走势震荡,曾在去年10月中旬触及近期低点70.43元,截至目前,该股最新股价为109.5元,从2022年6月底以来涨幅较小,为3.39%。
值得一提的是,看好该股的除了朱少醒,还有另一位百亿基金经理万民远。此前,万民远管理的融通健康产业披露2022年四季报,对阳光诺和的持股数量达到272.97万股,为该基金的第七大重仓股。从2022年一季度末新进该股后,万民远在随后三个季度陆续增持该股。
在去年四季报中,万民远认为,2023年医药板块在基本面改善和政策边际改善双重驱动下,有望迎来估值提升,乐观看待板块中长期前景。他表示,彼时,优质个股估值已有较高安全边际,已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同时重点把握拐点型公司戴维斯双击机会,挖掘隐形龙头价值发现的机会。
劳杰男新进华特达因,刘格菘按兵不动
作为刘格菘的隐形重仓股之一,华特达因也在昨日披露2022年报。截至去年末,刘格菘管理的广发双擎升级持有该股524.67万股,已连续4个季度持股数量不变。
同期,劳杰男管理的汇添富价值精选(519069)新进该股前十大流通股东行列,持股数量为267.13万股。除了两只公募产品以外,该股前十大流通股东还包括3只社保基金,其中,全国社保基金组合1103组合也在去年末入手该股,而全国社保基金17022组合继续增持该股。
华特达因在2022年报提到,该公司去年全年实现营收23.41亿元,同比增长15.49%,净利润5.27亿元,同比增长38.55%。作为公司主营业务,医药业务在去年实现收入20.41亿元,占主营收的八成以上。
而医药板块也是劳杰男在过去四季度关注方向之一。汇添富价值精选的2022年四季报提到,随着国内疫情管控的调整,以及对房地产态度的一定变化,可以看到对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视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更加突出强调“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重要性。
与之相应,该基金增加了稳增长以及与经济复苏相关性高的资产,特别是受益于疫后复苏的消费及医药类资产,是主要的增持方向。
彼时,刘格菘也对2023年的市场表现持乐观态度。在他看来,疫情对市场的扰动影响逐渐减弱,生活回归正常化,居民出行、企业生产都会逐渐回归到正常状态,预计2023年的经济增速与2022年相比也会出现明显提升。
11平方米庙会摊位拍出41万元 使用期33天 摊主:半个月已回本“41万一次,41万两次,41万三次,成交!”2月16日上午,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2023年太昊陵朝祖会的摊位拍卖会上,随着拍卖师的落槌声响起,位于太昊陵广场午朝门东南方向61号的“黄金摊位”,最终被来自该区城关镇的马郝君夺得。
197个摊位,竞拍人员1266人,“标王”的诞生前后用了不到10分钟时间。一个面积不过11平方米的摊位,为何能拍出几十万的高价?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淮阳太昊陵二月庙会规模宏大,游客来自全国各地。庙会期间,平均每天人流量达20多万人次。巨大的客流量意味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使用一个月,摊位费41万
2月21日,河南周口淮阳太昊陵庙会开幕。庙会的举办时间为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曾以“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约82.5万)”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了中国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间庙会。
2021年,庙会最好的摊位以27.2万元被拍出,2022年则拍出了98万元的价格。今年2月16日,马郝君以41万元的价格拍下最佳摊位。
据媒体报道,在拍卖会结束以后摊主马郝君就预计,半个月能回本。3月8日,她告诉记者,生意不错,已经如期回本。
马郝君拍的61号摊位,面积不过11平方米大小,使用期限也仅30多天。据大象新闻报道,马郝君表示,有一天卖了7、8万个压缩馍。
压缩馍是什么?压缩馍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淮阳人使用周口小麦粉,采用饼干制作工艺做的一种类似烧饼一样的小吃。压缩馍不干不柴,嚼起来还甜丝丝的,越嚼还越香,就成了赶庙会必备的充饥小零食。
这几年拍下C位的摊主们卖的都是淮阳当地特产压缩馍,它的售价较低,大的一元一个,小的一元能买三个。
今年来赶庙会人数统计当地还未发布,但有一组数据可见庙会的吸引力。2023年大年初一,仅一天时间,前去太昊陵的游客就突破了10万人,为三年来最高。
旅游刺激消费庙会拉动经济
在太昊陵广场,自朝祖会开幕以来,每天都是人潮涌动的热闹景象。据经济日报报道,淮阳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广起表示,“借助夜游活动,丰富夜间旅游产品引爆网络热点,解决‘留客难’问题,可以延长景区12小时以上的游客停留时间,餐饮、住宿以及文化等行业的消费也能动起来、热起来、火起来,为淮阳带来更多的人气与综合收益。”
太昊陵庙会的摊位为何屡屡拍出高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副主任陈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摊位年年拍出高价,跟太昊陵的超旺人气密不可分。游客多了,自然就存在市场需求,而且太昊陵庙会有着千年的文化积淀,举办时间又是长达一个月,超百万计的游客量蕴含着巨大的消费空间。此外,近些年的“网红效应”也是影响竞拍价格的因素之一。不论是曾经的27.2万元,还是去年的98万元,两位摊主都成了“网红”。这种自带的网红品牌效应,可能也是各位竞拍人大胆叫价、追而求之的一个原因。
除了太昊陵庙会,河南还有浚县大伾山大庙会,从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开始至二月初,历时一个多月,人流如潮,绵延近十里,素有“华北第一古庙会”之称。全国其他地区庙会亦不胜枚举,内容基本相同。
南昌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戴庆锋表示,庙会经济其实是一种传统而时髦的消费经济业态,能够激发中小企业以及个体经营户的经营活力,激活基层消费能力和消费形式多样化,从而为整个经济大盘的发展奠定群众基础。
戴庆锋认为,随着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民众旅游消费模式发生了较大改变,特别是由以往的观光式旅游转变到现在的沉浸式旅游,这也是许多民众参与传统庙会活动的原因。
据第一财经近期进行的“消费复苏千人样本大调查”显示,旅游、文娱是当前国人最愿意花钱的消费项目。今年以来,全国各省市在文旅方面均有发力,通过出台新政策推动探索,引导产业发展,尝试推出更新颖更丰富的文旅服务。
商务部最近也提出让“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地回归百姓生活,以促进城市便民生活圈的建设,把“烟火气”召唤回来。
今年春节期间,自贡灯会、潮汕英歌舞等各地民俗火爆全网,给人们带来了难忘的节庆体验,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各地特色文化产业也借助非遗民俗活动的复苏,看到了开拓新方向的希望。
汽车价格战或推动消费者心智转变,部分品牌面临淘汰危机中国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价格混战。
由特斯拉掀起,小鹏、问界等电动车品牌跟进的新能源汽车价格战,在头部企业比亚迪加入后,直接波及到燃油车市场。消费者出现浓厚的观望情绪,供过于求的高库存压力下,众多品牌纷纷跟进调价。湖北省出台的政企补贴政策更是把部分品牌的降价幅度拉到9万元,将这股降价潮推至高点。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超过30家汽车品牌参与到这场价格战,还有更多的品牌正计划跟进。汽车厂商、经销商、各地政府为清理库存,拉动汽车消费频频出招,牺牲短期利润保住市场份额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在这场价格战之下,以紧凑型燃油车为销量主力的合资品牌正受到最大规模的冲击,部分厂商销售终端已经失灵。当价格降至低点,后续将难以回升,这或将直接带来消费者心智的转变——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市场的主流。
这场大规模的价格战或许刚刚拉开汽车行业淘汰赛的序幕。哪些汽车品牌能够保住行业地位,哪些将被无情淘汰,今年成为关键转折点。
界面新闻邀请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李颜伟,安永博智隆战略咨询合伙人章一超,以及车fans创始人孙少军,共同直播探讨,这场价格战为何会打响,对汽车行业格局影响将有多深远,处在变革中的汽车公司亟须哪些转变。
以下问答是直播连线实录,稿件写作时有部分编辑。
李颜伟:去年购置税减半政策结束后,没有像以往一样减半再减半,直接将政策收紧,叠加上1月份新年假期,用户的消费需求在12月份已经释放掉了,和往年并不一样。这导致生产远远大于整体需求,库存增加,给厂家现金流造成很大压力,无论几折都要想办法把这些车变现。
地方政府提供的大额补贴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当地汽车厂商库存清空,但是也造成全国其他地区消费者和其他品牌潜在消费者出现持币待购情绪,将加剧供需不平衡。
另外,3月份处于季度最后一月,往往是厂商冲量的月份。汽车公司为完成季度销量,会向经销商提供红包补贴,或者挂钩返利,要求经销商加快完成本季度任务。这个目标是去年已经定好的,如果经销商无法完成,拿不到补贴的亏损可能比降价促销的亏损更大。
章一超:从经济大的宏观层面来看,今年国家也是非常鼓励消费,对于各个地方政府有相应的政治指标,某种程度上促产了地方政府跟汽车行业联合起来开启补贴拉动汽车消费。同时,新能源汽车的率先降价给燃油车厂商造成较大压力,如果他们不选择跟进,将会更难吸引到消费者。
孙少军:对于经销商而言,他们并没有像那么远,核心就是把手头上的库存消化掉。根据我们调研的两百多家门店,1月份电动车品牌降价后,门店销售都反馈消费者会要等到四五月份才买车,这种观望情绪非常浓厚。
今年7月排放标准要从国六A切换国六B也是一大重要原因。过往每一次排放升级过程,终端价格都会崩一段时间,厂家急迫地想把不符合标准的车型在政策标准实施前处理掉,于是把车都压给了经销商。
但是今年经销商层面不愿意再承担库存风险了,此前他们手上已经积压了两到三个月的库存,甚至部分车辆快过公告期要当二手车卖了。对于厂家来说销售终端已经失灵了,只能降价补贴。
并且从我们调研来看,3月份第一周的进店量并没有增加,甚至还在减少,整个市场大盘没有出现明显上涨。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消费者的观望情绪没有得到缓解,而价格已经乱了。
李颜伟:现在这场价格战已经越来越像一场大的pr(公关)战争,而不是真正的降价,大家都是利用消费者的关注做自己的传播吸引客户。无论是厂家还是经销商,都会利用这次机会留住客户资料。
章一超:这次降价说是到了品牌“生死战”还为时过早。一是这次降价行为是短期的,地方政策的刺激不能一直持续,二是汽车公司整年的生产计划是缜密的,一季度是短期的压力释放,后续会跟进市场变化动态调整产能。
但是,这场价格战首先会影响定价逻辑。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通过不同方式吸引消费者,真真假假会造成市场对价格认知的混乱;其次部分品牌无论怎么降都卖不动,这些品牌在这一波后可能就被淘汰出局,无论是新能源还是燃油车都会出现;最后消费者的心态也会出现变动,或许不再有过往经销商们认知的购车节点。
孙少军:这轮价格完全打乱掉后,重新再拉回来是很难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很多经销商将撑不下去。从去年开始到今年,很多4S店已经入不敷出,就是熬着和汽车公司一起实现转型。但其实哪怕BBA这些豪华品牌的库存压力也是飙升,一些主销车型的价格都“烂”掉了,要再收回来很难。
今年我们担心会在四五月份形成社会意识形态的大转折。2021年上海车展是第一次所有用户和从业人员意识到新能源车的发展挡不住了,今年燃油车这么烂的价格,消费者买涨不买跌,而电动车性价比又在快速发展,消费者会突然意识到新能源车已经成为主流。
这个时候对于所有燃油车企业才会是致命的打击,品牌溢价将在一夜之间快速下滑,现在这个趋势正变得越来越明显。
李颜伟:电动车今年预计销售800至900万辆,每年中国新车销量总数大约在2000万辆左右,占比达到40%,但可能到50%比例就涨不动了,电动车不是无限涨,不会完全取代燃油车。但今年来看,比亚迪在紧凑型车以及特斯拉在中型车的市场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上上周比亚迪秦单周销量首次破万,而合资紧凑型车销量在4000至6000辆,按照这个趋势,比亚迪秦过40万辆轻轻松松。今年比亚迪秦和宋在紧凑型SUV和轿车市场将是收割状态,而这两个市场是合资品牌布局主力。直接压力下品牌会选择降低价格,最后传导给供应商。
今年重点看中型车、紧凑型车新能源对燃油车的挤压,调得慢的汽车品牌就被淘汰,有些企业甚至没有能力调整。标致、雪铁龙、现代、起亚这些月销量不高的品牌,不是输在了价格战,本质是输在特斯拉等品牌大规模生产效率带动成本降低,并传导到市场零售价格上。
孙少军:尽快退网。传统汽车制造商如果要转型,需要全新的品牌团队,新的新能源产品和全新的销售渠道模式,但目前没有看到一家合资品牌转型转型成功的。
整个燃油车市场环境一定会每况愈下,等到榨干最后一滴血再考虑退网,就真的跑不了了。3月份这次价格战伤了很多经销商的心,也让他们意识到所谓“共克时艰”在商业环境里是开玩笑的。例如本田完全不考虑经销商生存状况和库存,所以我们早就预判到本田价格会崩盘。
李颜伟:举一个例子,比亚迪去年突然能卖180多万辆车的背后,是比亚迪拥有强大的经销商网络和很好的执行能力。前两年比亚迪就吸收了很多合资品牌经销商,这些老牌经销商能力很强,对当地市场了解,会帮助比亚迪进一步扩大销量。尽早“叛变”的经销商都是聪明的。
传统汽车制造商实际上做的是To B的生意,把车批售给经销商,由经销商零售给消费者。湖北政府大力度补贴这件事其实折射出,当地这些汽车公司以往不考虑经销商的商业利益,经销商不接受厂家批售任务,最后批不动车,就形成了厂家库存,这也能看出双方实际上早就是两条心了。
市场上也有一些品牌尊重经销商商业利益,也会尊重市场供需规律,这些品牌在市场上更容易渡过难关,即使卷入价格战也顶多熬过3月份,4月份这些品牌会给经销商补贴或者减量。
章一超:经销商未来是否还会扮演直接对接客户接触的角色有待观察。从汽车制造商的角度来看,全生命服务客户,从服务和软件上赚钱已经逐渐成为行业共识,经销商集团如果想继续在行业里扎根,这是可以思考的一个角度。经销商需要在新能源赛道顺应行业转型,思考新的角色。
孙少军:我觉得接下来合资品牌将无人生还。传统汽车制造商新能源转型需要全新的渠道和团队,长安和吉利都在单独建立品牌,不受传统团队的影响,可以明显感受到,新势力的团队效率是远高于传统合资的。因此,首先在团队层面目前没有看到一个合资品牌搭建全新团队。
其次在渠道上,新能源和传统燃油是不能放在一起卖,去年吉利混动车型花了大教训告诉市场这个道理。放在一起卖,销售会本能地推荐燃油车。
最后销售模式一定要变革。传统销售模式并没有错,但要按照游戏规则玩,传统品牌并不懂得直销,也不懂的服务。比亚迪建立的新销售模式,搭建了总部大区做2000多家经销商的调节器。目前看只有比亚迪完全完成了,吉利渠道改革还可以,但也没有完全完成,新势力也有完成的,但有短板。
章一超:合资品牌首先在产品力上要思考怎么迅速追赶目前已经领先的自主品牌,其次是要考虑把过去比较强的客户基本盘利用起来。如何把原本对合资品牌具备高认可度的消费者维系运营好,等他们进一步置换时候,不把眼光只放在新势力品牌上而是回归品牌自身。
另外,汽车公司需要修炼供应链内功,这两年都芯片问题、保供等都屡见不鲜。未来淘汰赛肯定要考验这一环。如何确保自己供应链是强壮的,抵御市场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将会是重要比拼项。特斯拉能够有底气降价,维持不错的毛利率,是它在整个汽车设计上模块化,不断做减法,通过对关键零部件的,将成本摊薄。
李颜伟:当前国内汽车生产厂商有86家,品牌100多个,2022年全年销量倒数50名都可以关停了,许多合资品牌已经在陆续退出中国市场了,销量越低越危险。
但也并不是说这些销量低的品牌没有机会。例如,曾经有的品牌销量高的时候年销量达到100多万辆,所有细分市场都覆盖,当下降到30万辆时,没优势的细分车型就要减产和停产,这些品牌都应该抱有初创公司的心态,做好一两个细分市场,做好减法。
一些不错的合资品牌原来有用户基本盘,合资伙伴是国企,不缺资金,唯一欠缺的就是对市场的准确判断的人才。这些品牌不要对过去的成绩念念不忘,最好的经销商已经退网了,剩下的都是销售能力不强的经销商。清醒认识自己,找到优势,做好减法,才能有机会在市场翻盘。
孙少军:这场价格风波应该到4月中旬结束,并且也是疫情后的第一次大型车展召开的时间点,汽车公司都想借这个时间点把车卖好,所以到四五月份会是比较好的购车时机。
章一超:最近这个时间点可以重点关注下自己比较偏好的品牌,有哪些政策动作,可以考虑直接出手。
李颜伟:消费者可以重点关注3月份最后一两周的市场价格变化,4月份价格或温和回涨,5月份作为传统的购车旺季通常价格会涨价偏高。通常7月份是全年价格最低的时候,但今年价格战开年就开打,3月份很可能将成为全年购车价格最低点。唯一的不确定性在于后续是否还会出台政策刺激。
2月2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44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73例(上海27例,广东20例,北京9例,广西5例,四川5例,福建3例,天津1例,江苏1例,重庆1例,甘肃1例),含7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3例,四川2例,江苏1例,广西1例);本土病例71例(内蒙古32例,其中呼和浩特市30例、包头市1例、巴彦淖尔市1例;江苏11例,其中苏州市10例、无锡市1例;辽宁7例,均在葫芦岛市;广东6例,均在深圳市;山西5例,均在晋中市;四川4例,均在成都市;云南4例,其中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3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例;黑龙江2例,均在鸡西市),含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云南3例,内蒙古1例,江苏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039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3例。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883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确诊病例1347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2589例,无死亡病例。截至2月20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724例(其中重症病例1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01491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0785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58245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67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