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银行业风波或是小插曲!收复失地后美股能否更进一步?于欢案案情简介
2023-09-06 20:43  浏览:34

美国三大股指上周反弹超3%,银行业风险缓和让刚刚过去的一季度画上了相对圆满的句号。

政府和监管机构决心采取进一步行动,为危机有效解决提供了希望,而美联储最关注的物价指标也重新回到下降轨道,支持了投资者未来货币政策可能变得更为温和的预期。衡量市场波动性的恐慌指数VIX已经回落至长期均值下方,随着美股收复此前因恐慌导致的跌幅,进一步上行或需要更多有利因素的支持。

市场押注加息终点临近

3月以来外界持续关注美国地区银行业风波的进展。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问题似乎正在改善中。根据美联储更新的每周数据,截至3月29日的一周内,银行业通过贴现窗口等工具筹资1530亿美元,低于此前一周的1640亿美元及硅谷银行破产后的纪录高位1650亿美元。这表明,在几家地区银行倒闭后,美国金融系统的压力可能正在缓解。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银行业的困境,美国国债收益率在3月份暴跌,与利率关联密切的两年期美债收益率收于4.060%,累计下跌73.5个基点,创下自2008年1月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月度跌幅,市场对美联储的政策预期发生了巨大变化。牛津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学家施瓦茨(Bob Schwartz)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美联储肯定欢迎金融系统稳定的迹象,这将有助于防止恐慌演变成全面的危机。他认为,美联储在加息方面将比银行系统动荡前更加谨慎。

物价数据也给了美联储放缓行动的理由。作为首选的通胀指标之一,美国2月核心PCE同比增长4.6%,创近18个月新低,此外密歇根大学3月消费者调查也显示,1年期通胀预期进一步回落至4%以下。根据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的Fedwatch工具,市场预期5月份加息与按兵不动的可能性几乎相同,终端利率目标将出现,同时今年年底联邦基金利率区间将在4.25%-4.50%之间。相比之下,美联储本月曾暗示今年或将继续加息25个基点,且在2024年之前不打算降息。

荷兰国际集团(ING)认为,市场对美联储是否会在5月会议上最后一次加息仍存在分歧。到目前为止,官员们一直没有做出承诺,他们更愿意等待最近银行业动荡对金融稳定的威胁如何显现的数据和证据。该行预计5月加息25个基点后将标志着政策利率的最高点。紧缩的贷款条件、不断恶化的房地产市场和美国商界领袖的悲观情绪已经引起了我们的担忧。

施瓦茨告诉第一财经,虽然通胀有所回落,但这不应该改变美联储在下次会议上再次加息的计划。通胀对美联储来说仍然太高,预计美联储还有两次25个基点的政策空间。不过他重申了此前的看法,需要防范高利率的后续效应下半年对整体经济造成影响,这将导致轻度衰退。

买入信号何时出现

美股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季度,反通胀进程遇阻一度让美联储为进一步行动做好了准备,而突如其来的地方银行业风波则让利率预期出现了波折,这也直接反映在了主要股指的分化走势上。纳指创下自2020年二季度以来最佳表现,资金转向了科技股和成长股,而以周期性股票为主的道琼斯指数则冲高回落收跌。

从近一周的市场表现看,短暂的恐慌后各行业呈现普涨格局。根据道琼斯市场的统计,能源板块近五个交易日上涨6.2%,成为表现最好的行业,金融板块连续第二周走高,区间涨幅超4%,因银行业溢出效应而受到关注的房地产板块基本收复年内失地,这三个周期行业走势也反映了外界对经济前景担忧的缓解。与此同时,科技、通信等成长板块则继续受到利率预期对估值及融资压力的提振。

资金流向显示,不少投资者产生了逢高减仓的意愿。根据Refinitiv Lipper的数据,截至3月29日的一周内,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净流入593.1亿美元。本月迄今为止,累计约2733亿美元的资金买入了这款传统避险工具。与此同时,在此前一周买入101亿美元后投资者再次出逃,共计卖出206.8亿美元美股基金。

事实上,目前市场的避险情绪依然处于高位。美银统计发现,今年前三个月,美国货币基金规模增加了5080亿美元,这标志着自2020年第一季度以来最大规模的资金流入。

虽然如此,美国银行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特内特(Michael Hartnett)暗示,逢低买入的机会可能指日可待。该行牛熊指标从此前的的3.0降至2.3,进一步逼近“反向买入”领域。当牛熊指数跌至2.0以下时,风险资产的买入信号就会触发。统计表示,自2013年以来,在已经出现的9个“买入”信号后的平均三个月内,全球股市平均上涨7.6%。

嘉信理财认为,银行业危机似乎得到了控制。物价压力有所下降,同时劳动力市场仍然非常强劲。从货币政策看,5月会议之前,利率预期可能持续焦灼。这些因素表明,随着第二季度的开始,交易员可能会有继续做多的情绪,财报季将成为接下来的焦点,市场将维持波动,等待经济和政策前景进一步明朗。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