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信托股权结构调整100%股权将划归中信金控
证券时报记者 杨卓卿
中信信托股权即将划归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股权划归中信金控
昨日,北京银保监局挂出公示,经审核,同意中国中信有限公司、中信兴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将其分别持有的中信信托82.26%、17.74%股权转让至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信金控”)。北京银保监局称,中信信托应自批复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有关法定变更手续。
中信金控成立于2022年3月,是首批获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牌照的金融控股公司,隶属于中信集团。
作为全国首家采用“小金控”模式(在集团内部新设立金控公司)设立的金控公司,中信金控承接了中信旗下的金融牌照和资产,包括中信银行(601998)、中信证券(600030)、中信信托、中信保诚人寿、中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信消费金融”)等。
2022年底,北京银保监局官网还发布了一则批复,同意中信消费金融股权变更申请。根据批复,中信消费金融股东将由中国中信有限公司变更为中信金控,实际控制人仍为中信集团。
有知情人士表示,这些股权变更均是按照监管部门关于设立中信金控后相关工作要求进行的调整。
做强五大细分领域
2022年7月15日,中信金控在北京中信大厦举行成立大会。在会上,中信金控相关负责人表示,中信金控将做强银行、证券、信托、保险、资管五大细分领域,打造一流金控平台。
不久之前,中信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中信金控董事长奚国华对中信金控的2023年工作提出了要求。他强调,2023年是中信金控成立后第一个完整运行的年度,中信金控和各子公司要从四方面发力:
一要苦练内功、做实金控,加快完善治理机制和职责划分,推动全面风险管理见实效,持续深入推进资本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夯实管理基础,切实发挥中信金控的核心职能和关键作用。
二要巩固优势、加快布局,围绕银行、证券、信托、保险、资管五大业务领域,持续巩固竞争优势,全力推动转型突破,加快布局消费金融业务,不断提升综合金融板块的核心竞争力。
三要健全机制、凝聚合力,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引导带动作用、中信智库的智力支持作用、财富委的协调引导作用,持续释放中信金控的平台价值和综合优势。
四要聚焦重点、谋求突破,推动发行合格资本工具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打造核心产品和优质服务上再下功夫,依托共享平台和集采平台探索降本增效新路径,深化数字化平台项目建设与运营,不断增强中信金控作为发展引擎的增长动能。
中信信托去年净赚30亿
中信信托前身是成立于1988年3月1日的中信兴业信托投资公司,注册地为北京市。2002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复,中信兴业信托投资公司经重组、改制,更名为“中信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并承接中信集团公司信托类资产、负债及业务,2007年变更为“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
根据官网介绍,作为中国综合实力领先的信托公司,中信信托各项关键性指标连续14年排名行业前三。该公司同时兼任中国信托业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股东。
目前信托行业正处深度转型中,素有“行业一哥”之称的中信信托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银行间市场未经审计的财务数据显示,中信信托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64.38亿元,实现净利润30.12亿元,两项数据均较上一年度有所下降,但依然领跑行业。
2022年,中信信托还迎来了重要的高管变动。去年10月,中信信托官方账号发布消息称,中信信托召开干部会议,中信集团有关负责人宣布人事任免决定:芦苇同志任中信信托党委书记,免去李子民同志相关职务,按有关规定程序办理。按照惯例,芦苇后续将出任中信信托总经理一职。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英国央行量化紧缩行动可能给纳税人带来高达2000亿英镑的损失上周英国财政部在议会提出央行量化宽松计划亏损填补的相关计划后,英国纳税人有可能因此面临多达2000亿英镑(2400亿美元)的损失。
英国政府年度支出账户进行更新后显示,财政部请求“增加1800亿英镑的预算,来覆盖英国央行资产购买基金公允价值的变动”。
一笔200亿英镑的资金已经得到批准,追加请求使得总计的或有负债规模达到2000亿英镑。其中,去年10月英国议会批准了110亿英镑,可在必要时动用。已有超过50亿英镑转移给英国央行。
这些数据显示,英国央行十余年来通过量化宽松措施实施经济刺激对于英国公共财政带来的潜在损害。央行购买了国债和公司债来遏制市场利率,现在开始逐渐卖出债券,并因此引起亏损。
2009-2021年间,英国央行在降息至零以后,通过量化宽松购买了8950亿英镑的国债和公司债。按照量化宽松的法律安排,英国央行将所有的收益都划转给了政府,但一切损失也均获得了补偿。拨备的资金是为了填补未来几年英国央行逐步出售债券之际,可能逐渐产生的亏损。
在低利率时期,英国央行获得了大约1200亿英镑的收益。现在随着利率从0.1%升至4%,央行正在面临越来越大的损失。
英国预算责任办公室预测,到2028年,财政部将把1330亿英镑拨还给英国央行,“超过先前的获益”。英国财政部没有立即置评。
央行开展3360亿元逆回购呵护月末流动性 业界预计市场利率将围绕政策利率上下波动转自: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刘琪
2月27日,为维护月末流动性平稳,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3360亿元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维持2%不变。鉴于当日有2700亿元逆回购到期,故央行实现净投放660亿元。从本周情况来看,周二至周五还将有12200亿元逆回购到期。
2月份以来,资金面整体呈现偏紧局面,尤其是2月15日以来,DR007(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7天期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持续运行在2%的政策利率上方。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数据显示,2月15日DR007报2.0086%,2月17日升至2.2492%后小幅回落,2月20日报2.1354%,随后持续走高,2月24日报2.2584%。尽管央行2月27日逆回购净投放660亿元,但偏紧局面并未得到缓解。截至当日17时,DR007为2.2946%。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DR007的5日均值为2.2989%,20日均值为2.1495%。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短期资金市场异动的主要原因或在于信贷修复后流动性水位下降,另外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资金跨月的季节性因素。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市场流动性情况相对复杂,可能受春节后资金回流速度较慢、经济恢复过程中资金需求量增大、缴税与政府债券发行增加占用了部分流动性、回购市场大型银行融出资金的意愿与规模下降、预防性超储增加、预留信贷投放资金等多重因素影响,市场流动性消耗较大。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在近期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重提“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这一表述上次出现还是在《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再度回归,意味着后续流动性将走向更为均衡的合理充裕状态,资金利率长期低于政策利率的格局或将结束。
“去年4月份以来,在货币和财政政策协同发力、融资需求持续疲弱等因素影响下,银行间市场资金淤积,流动性十分充裕,导致资金利率长期脱离政策利率中枢运行,市场杠杆率高企。而2023年以来,随着年初信贷投放加快,经济修复预期升温,流动性不确定因素较多,资金利率出现快速上行。”温彬表示,2023年,尽管货币政策维持稳健宽松,但流动性和融资环境将边际改变,过度宽松的资金面会向中性收敛,流动性整体回归合理充裕格局,市场利率也将向政策利率回归,总体围绕政策利率上下波动。
展望3月份,王运金预计,市场利率中枢可能会小幅下行至政策利率附近,维持在政策利率水平上下的较小幅度内波动。在经济企稳回升过程中,流动性扰动因素的影响可能会更加明显。
明辉国际(03828)发布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个月中期业绩,收入约8.91亿港元,同比增长49%;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约2810万港元,而去年同期取得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4690万港元;每股盈利3.9港仙;拟派中期息每股1港仙。据悉,集团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个月的毛利同比增加75.9%至约1.98亿港元。因集团采取多项措施(包括加强成本控制及加大高利润率产品的销售),毛利率较去年同期的18.9%上升3.4个百分点至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