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首座超大型充换电一体站投运
节后春运返客潮到来,无锡汽车客运站人来人往、车流不息。这个新春,奔忙于中央车站区域的新能源客运大巴车、出租车、网约车司机们有了别样感受。随着近日江苏省内首座超大型充换电一体综合枢纽站在此投运,出入该交通枢纽区域的新能源营运车辆告别“充电焦虑”,迎来省时省力又省心的充换电新体验。
大年初八下午,汽车客运站锡沪路停车场进出车辆络绎不绝,2100多平方米的超大型充换电一体站就坐落在这里,虽然车辆众多,站内仍时时存有余位。“以前充一次电要一个小时,现在三五分钟就能换好电重新上路,效率高了自然就不用排队了。”网约车司机陈师傅讲述如今的充换电新体验。
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不断增多,充电慢、充电难成了“痛点”。由国网无锡供电公司与无锡客运集团等单位联合建成的省内首座超大型充换电一体站成为交通核心枢纽与新能源汽车能源补给相结合的典型示范项目,大大缓解了市中心周边的充电压力。
超大型有多大?据了解,充换电一体站拥有3座200千瓦和12座120千瓦一机双枪直流快充桩,以及两座500千瓦换电站,可同时满足32辆新能源车的充换电需求,日充电车辆可达368车次,日换电车辆近600辆次。其中,由国网无锡电动汽车公司与协鑫能源科技(无锡)公司合作建设的换电站,是江苏省内第一座专为出租(网约)车开放的换电站。
协鑫能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场站24小时全天候运营,配备了智能检测系统、AI智能充电技术和多重防护措施,换电过程中可同步完成车辆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的检测,护航行车安全。
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换电站具有深远意义。国网无锡供电公司市场营销部副主任刘航表示,相比同等电量供给的充电站,换电站占用面积更小,并且在充电时可以有效避开用电高峰,提高用电经济性的同时缓解城市电网供给压力。
目前,无锡已建成并运营350座充换电站,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便民充换电网络。下一阶段,无锡将构建老旧小区、城市快充、电动重卡、网约、出租充换电网络,满足全市人民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需求。
上市车企2022年业绩冷热不均 商用车企业表现低迷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转自:证券日报
根据业绩预告上限计算,16家上市车企平均年度净利润约为9.6亿元
本报记者 龚梦泽
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分别同比增长3.4%和2.1%,保持了恢复增长态势,这也体现在行业个股的业绩预告之中。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截至2023年2月2日,沪深两市共有16家上市车企发布2022年业绩预告,其中净利润预增的公司有9家,占比56%。以预告净利润上限计算,16家车企平均年度净利润约为9.6亿元。
比亚迪位居净利润榜首
通过新能源业务的助力,比亚迪成为2022年国内车市的最大赢家,位居净利润榜单首位。比亚迪公告显示,预计2022年营业收入突破4200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0亿元至170亿元,同比增长425.42%至458.26%。
比亚迪表示,新能源汽车销量大涨推动了公司盈利大幅改善,并有效缓解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销量方面,比亚迪新能源汽车2022年累计销量为186.35万辆,同比增长208.64%,大幅超越了特斯拉131万辆的年销量,成为去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冠军。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比亚迪将向300万辆的销售目标发起冲击。同时,比亚迪也在加大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开拓力度。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未来,比亚迪在拓展海外市场方面会加大力度。”数据显示,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在海外的销量已经达到5.59万辆,同比增长307.2%。
据长安汽车2022年度业绩预告显示,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3亿元至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49%至144.9%。长安汽车总裁王俊表示,2022年面对缺芯、限电等诸多因素影响,公司依然实现了经营质量稳步提升。2022年市场占有率增幅为10.3%,市值增幅为420%。
据统计,长安汽车2022年累计销量达到234.6万辆,创近5年新高。一方面,通过“PLUS”“蓝鲸家族”、中高端UNI序列等产品的投放,长安系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达139万辆,同比增长15.5%。另一方面,得益于电动化加快推进,长安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28.4万辆,同比增长160%。
受益于政府扶持资金,江铃汽车2022年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15亿元,同比增长59.37%。公司2022年业绩预告称,归母净利润增长主要是由于期内收到政府扶持资金和青云谱工厂土地及地上建筑物处置带来的利润增加,冲抵了销量下降、原材料及芯片成本上涨所导致的利润下降。2022年,公司销售了28.20万辆整车,较上年同期下降17.3%。
商用车企业业绩下滑
记者注意到,以生产货车、卡车为主的上市车企2022年业绩表现低迷。作为商用车上市企业的代表,一汽解放和中国重汽预计2022年净利润分别仅为4.1亿元和2.6亿元,同比分别大跌92%和83%。
对于业绩变动的原因,2家公司均提及自去年3月份以来,商用车市场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公司全年销量大幅度下滑,净利润较上年同比减少。可以看出,2022年由于物流不畅和油价暴涨导致的商用车市场需求大幅下滑,是造成商用车上市车企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客车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样艰难。业绩预报显示,中通客车、亚星客车和安凯客车2022年预计净利润上限分别为7900万元、-1300万元和-2500万元。3家上市公司均在公告中表示,客车市场需求显著萎缩,导致盈利空间骤降。
在年度净利榜单排名靠后的企业中,北汽蓝谷预计全年净亏损达52亿元至58亿元;赛力斯预计亏损35亿元至39.5亿元;江淮汽车预计亏损14.37亿元;刚实现“摘星脱帽”的海马汽车预计2022年由盈转亏,全年净利润将亏损12亿元至18亿元。
车市回暖背景下,部分车企业绩亮眼。《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预告净利润第一位和第六位的比亚迪和力帆科技(维权),还摘得2022年车企净利润增幅的冠亚军。据力帆科技业绩预告显示,受益于汽车业务恢复和汇率影响,公司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9400万元,同比增长170%左右;实现扣非后净利润300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649.95万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
对此,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表示,未来车企分化将进一步加剧,在存量领域的厮杀过程中,强者愈强,边缘企业出局将成为下一阶段车市的一大趋势。
节后筹码集中股浮现 12股股东户数连续下降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132只个股公布了截至1月31日最新股东户数,相比上期(1月20日)股东户数下降的有42股。由于恰逢春节放假,这意味着兔年春节后2个交易日,这些股票筹码就出现了集中的迹象。
股东户数降幅居前的是亿利达、隆基机械、瑞达期货、凯因科技、洁美科技等。亿利达股东户数降幅最高,最新户数为3.25万户,较1月20日下降8.11%,期间该股累计换手率为58.73%;其次是隆基机械,较1月20日下降7.37%,期间股价累计上涨6.23%,累计换手率为34.79%。
上述42股中,有21股已公布2022年业绩预告或快报。从预告类型来看,预增有8股,扭亏有2股。陕国投A、光威复材已公布业绩快报,净利润增幅分别为24.29%、22.88%。
净利润增幅最高的是欣天科技,公司预计2022年净利润为0.39亿元至0.53亿元,同比增长4.63倍至6.65倍。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向下游延伸布局,培育5G滤波器和天线研发生产业务并已初见成效;射频金属元器件及结构件和新能源产品订单增加;公司外销产品因汇率波动带来一定积极影响。
数据宝统计,拉长周期来看,有12股的股东户数连续减少3期以上,也就是说筹码呈持续集中趋势。股东户数连续下降股中,连降时间较长的有陇神戎发、三和管桩等。
陇神戎发已连续减少7期,最新股东户数为3.58万户,累计降幅为22.34%。三和管桩股东户数连降6期,最新户数为2.09万户,累计降幅10.46%。股东户数连降期数较多的还有赞宇科技、海南瑞泽、博实股份等。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上述12股中,筹码集中以来股价上涨的有9股,下跌的有3股,累计涨幅较高的有博威合金、凌云光、恒邦股份。
资金角度来看,1月以来北上资金增持超百万股的有3只,分别是金能科技、恒邦股份、博实股份,按照区间成交均价计算,增持金额均超千万元。
业绩数据来看,这12股已经有8股公布业绩预告。半数股票净利润为预增状态,其中陇神戎发、博威合金、三和管桩净利润预增幅度超50%。
陇神戎发预计2022年净利润为0.16亿元至0.2亿元,同比扭亏为盈。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该公司过去几年业绩并不稳定,自2017年开始,年度净利润持续低于0.2亿元,期间有4个年度净利润出现下滑。
博威合金预计2022年净利润为5.22亿元至5.85亿元,同比增长68.25%至88.56%。按照预告净利润下限计算,公司盈利将创历史新高,且净利润增速也创六年来新高。公司表示,报告期内,依靠博威尔特在美国市场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品牌价值,太阳能组件销售量同比大幅增长,致使盈利能力提升,净利润有较大幅度提高。
三和管桩预计2022年净利润为1.3亿元至1.7亿元,同比增长66.06%至117.15%。业绩变动主要原因包括:公司通过有效控制原材料成本,提高了产品的毛利率,同时增加定制桩以及用于光伏等新能源项目盈利能力更强的产品销量,政府补助对合并报表非经常性损益影响金额约为0.22亿元。
明辉国际(03828)发布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个月中期业绩,收入约8.91亿港元,同比增长49%;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约2810万港元,而去年同期取得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4690万港元;每股盈利3.9港仙;拟派中期息每股1港仙。据悉,集团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个月的毛利同比增加75.9%至约1.98亿港元。因集团采取多项措施(包括加强成本控制及加大高利润率产品的销售),毛利率较去年同期的18.9%上升3.4个百分点至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