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打好“侨牌”助力服务大湾区
广东江门位于珠三角地区西部门户位置,民间素有“中国侨都”之称。近年来,当地重点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东盟合作等重大战略机遇,积极用好“侨资源”实施赋能工程。截至2022年底,江门进出口总额1772.6亿元人民币,稳住了外贸基本盘。其中,对东盟进出口增长14%,实现逆势增长。
江门市委书记陈岸明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当前广东正全面优化对外开放布局,提出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江门着力发挥侨资源优势,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助力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合作等国家重大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实施“港澳融合”赋能工程。在港澳居住的人口中,江门籍约占两成。江门近年发挥侨乡亲情资源优势,深化“江港澳”经贸交流合作,拓展全球经贸网络。2022年,江门首次探索出台“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方案”,以侨筑“桥”促进吸引华侨华人回国投资兴业。截至目前,引进了上百名引领前沿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港澳等海外高层次人才、高技能工匠人才和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
香港嘉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副主席吕耀东说,江门与港澳往来密切,近年来,当地推进实施“侨都赋能”,吸引了众多港澳企业来江门投资,双方通过融合产生了联动效应和共赢模式,带动越来越多港澳企业和青年到内地发展,参与大湾区建设。
——打造“RCEP国家级示范区”工程。江门发挥境外商务交流处、“联络五邑”海(境)外服务工作站等侨资源优势,用好省贸促会在海外69个经贸代表处和粤商会等平台作用,抢抓东盟合作及RCEP战略机遇。与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合作打造了国家首个“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永久会址”平台,与广东省商务厅和省贸促会合作建设了省级“RCEP企业服务中心”及“RECP粤商联盟”平台,促进区域经贸往来。截至2022年底,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394亿元人民币,增长6%。
江门市商务局局长冯一宁说,江门拥有得天独厚的侨资源。2022年底,江门据此成功举办了中国(江门)“侨梦苑”对接RCEP云上招商推介会,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吸引了40多家RCEP成员国及港澳重点企业签约,投资金额近500亿元。
——实施“工业振兴”工程。江门结合围绕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工作部署,推出了服务大湾区重点发展的15条产业链,并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吸引战略性产业集群项目落户。截至2022年底,江门实际吸收外资金额33.6亿元,同比增长51.36%。
同时开展产业链出海行动,深挖15条重点产业链出口潜力,指导产业链企业扩大外贸业务规模。并与海关建立会商机制、外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关地企”直通车机制,协调解决重点企业在进出口各个环节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扩大进出口规模。
记者最近在江门走访了解到,当地很多外贸企业进出口逆势增长,新年伊始不少企业订单充足。广东泰宝聚合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2022年公司面临重重困难,当地商务局等多个部门下沉企业提供帮助,该公司2022年进出口额达30.1亿元,增长62.1%。在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500多名留守工人跨年加班生产,公司近期订单排满,从大年初三就全员复工。
——推进“贸易创新”工程。江门近年加快创新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步伐。2022年12月,江门发出外贸企业出海抢抓订单倡议书,以侨搭“桥”,鼓励支持外贸企业抢抓港澳地区会展重启、境外办展旺季机遇。
江门还创新推进中国(江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跨境电商人才培训,支持发展保税物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并组织参与国家级和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抱团参加市场开拓活动,带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和贸易创新,提升“广东制造”区域品牌在国际市场影响力。
——打造“一流通关”工程。江门还重点围绕服务大湾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如加快推进“组合港”建设,推进物流通关一体化改革。推动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助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通关环境。打造高新港“智慧口岸”亮点工程,江门积极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系统应用,取得客服绩效考核连续15个月全满分的全省最好成绩。高标准谋划建设江门大广海湾粤港澳合作高质量发展实践区,推动江门北站中老班列和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畅通国际贸易新通道。
基金抄底港股 腾讯重登第一重仓股宝座去年11月以来,港股走出一轮凌厉的反弹行情。在此过程中,持续南下抄底的内资起到了较强的推动作用。根据最新披露的基金2022年四季报,公募基金去年四季度对港股进行了明显加仓,腾讯控股重新成为公募基金的港股第一大重仓股。
多位基金经理认为,在基本面逐步好转以及流动性保持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压制港股估值的因素已经显著缓解,今年港股表现值得期待。具体到行业,互联网、生物医药、消费等板块是基金经理重点关注的方向。
公募基金提升港股仓位
据华泰证券统计,截至去年四季度,公募基金的港股仓位由此前的4.3%上升至5.8%,大致修复至2020年四季度水平,但较2021年一季度初港股牛市时的8.6%仓位仍有一定差距。
兴业证券在研报中称,截至去年四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的港股仓位显著提升。一方面,港股在去年四季度大幅回暖,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分别上涨14.86%、19.67%;另一方面,南向资金去年四季度流入额超1300亿元,较去年三季度明显提速。上述两大因素使公募的港股仓位大幅提升。
从行业来看,公募持有港股资讯科技和医疗保健行业的仓位回升幅度较大,必选消费、能源和电讯的仓位则显著回落。具体来看,2022年四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加仓较多的行业是资讯科技、医疗保健和金融,仓位分别提升了5.15、3.57、1.11个百分点。
腾讯控股业绩有望恢复增长
作为港股科技股龙头,腾讯控股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表现低迷。不过,从去年10月下旬开始,腾讯控股走出一轮强劲的反弹行情,股价从188.63港元低点一度反弹至400港元上方。截至1月30日,腾讯控股最新收盘价为389港元。
基金2022年四季报显示,腾讯控股已重新成为公募基金的港股第一大重仓股。兴业证券研报显示,截至2022年四季度,公募基金的港股前五大重仓股为腾讯控股、美团-w、药明生物、李宁和香港交易所,持股市值分别为398.82亿元、303.39亿元、120.95亿元、110.78亿元和110.61亿元。
不少明星基金经理在去年四季度对腾讯控股大举加仓。以萧楠管理的易方达科顺定开混合为例,去年三季度,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并未出现腾讯控股。但是,最新披露的四季报显示,截至去年四季度末,腾讯控股已成为基金第二大重仓股,持股市值占基金净值比重达8.34%。
中信证券最近发布的一份研报认为,随着视频号商业化加速、新游戏陆续上线,腾讯控股2023年的业绩有望恢复增长。同时,随着降本增效工作的持续推进,其利润端有望进一步改善。
压制港股估值的因素显著缓解
多位基金经理在基金2022年四季报中预计,目前压制港股估值的因素已经显著缓解,互联网、生物医药、消费等行业是重点关注的领域。
广发沪港深新机遇股票基金经理张东一表示,对2023年的市场更加乐观了。一方面,上市公司业绩将迎来上行周期;另一方面,股票估值有望迎来修复,动力来自流动性的相对宽松与风险偏好的回升。
“我们继续看多港股市场,重点关注互联网、消费及医药生物等行业。”张东一称。
万家沪港深蓝筹混合基金经理刘宏达表示,继续看好商业模式优秀的互联网、消费及生物医药等公司。“前期悲观的市场情绪刚好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买入机会,相信伴随宏观经济的稳步复苏以及市场情绪的好转,这些优秀公司将为投资者带来不错的绝对回报。”刘宏达说。
汇丰晋信沪港深股票基金经理程彧表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主要看好医药、新能源、传统能源、消费及金融行业中的龙头公司。
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今天的中国,已经全面深度融入世界。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多种全球性危机叠加的严峻挑战,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将形成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且将在推动世界经济稳定与全球经济格局再平衡中作出重要贡献。
以高水平开放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未来几年,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既有结构转型的巨大潜力与空间,也面临着外部环境变化的重大挑战。在这个背景下,需要以高水平开放跨越高质量发展的门槛。
首先,以高水平开放释放结构转型的巨大潜力。当前,我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后期,并且正处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节点。未来10年左右,我国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科技结构、能源结构、城乡结构、贸易结构都至少有10至15个百分点的升级空间,并蕴藏着较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以消费结构为例,预计到2025年,服务型消费占比有望从2021年的44.2%提升到50%左右,带来10万亿元左右的新增消费市场,形成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从现实看,提升服务型消费的比重,很大程度依赖于结构性改革,依赖于以制度型开放为特点的高水平开放。从这个意义上讲,开放是最大的发展。
其次,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当前,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持续提升,并成为全球高水平经贸规则重构的焦点。受疫情影响,全球服务贸易有所下降,但中长期快速增长的趋势并未改变。2021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已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占比达到21%左右。
适应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要加快推动贸易结构转型。例如:尽快出台并实行全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进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争取到2025年,我国数字贸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由目前的50%左右提升至60%以上,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服务贸易开放水平基本相近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加快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
第三,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进程。RCEP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的重大抓手。2021年,我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贸易额同比增长18.1%,占我国外贸总额的比重30.9%。未来几年,以RCEP为抓手,与其他成员国合力建设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是我国推动高水平开放的重中之重。例如:落实RCEP开放承诺和规则,主动扩大以东盟为重点的RCEP成员国进口。继续深化RCEP原产地规则谈判,实现原产地规则从部分累积向完全累积过渡的谈判;发挥中日韩的重要作用,在RCEP框架下争取实现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重要突破;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3.0建设,在进一步拓展零关税覆盖范围,推动实现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重要突破。
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推动制度性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打开国门到全方位开放,走出了一条世界瞩目的新型开放大国之路。从未来趋势看,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制度性变革,以开放形成改革的强大动力,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务实选择。
一是以制度型开放推动制度性变革的新突破。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不仅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而且推动了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进入新发展阶段,开放与改革直接融合,边境内开放与市场化改革直接融合。从这个角度说,开放是最大的改革。例如: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将使服务业市场开放、要素市场化改革、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等关键性、基础性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是以制度型开放促进服务业市场开放的新突破。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开放的重点与难点大都集中在服务领域。2022年,我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下降到117项;其中,服务业领域83项,占比71%;全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下降至31项;其中,服务业领域23项,占比74%。为此,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进程已成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例如:在教育、医疗健康等社会需求较大的服务业领域引入国际先进管理标准;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服务业,并在打破服务业市场垄断方面实现实质性破题;清理并大幅削减服务业领域边境内壁垒,逐步在人员流动、资格互认、市场监管等领域实现与国际接轨。
三是以制度型开放加快市场化改革的新突破。制度型开放的基础在于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例如:以农村宅基地为重点,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要素市场;着眼于释放人力资本活力,加快人才管理体制创新,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建立数据确权、交易、保护等制度,完善数据跨境流动管理制度建设。
四是以制度型开放促进市场环境建设的新突破。当前,世界银行已将营商环境评估改为宜商环境评估,更加注重市场环境建设。从我国的实践看,要继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在公平竞争、反垄断、市场透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强化制度性安排。例如: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类产业政策,强化对各类经济政策的公平竞争审查;对国企、民企、外企一视同仁,为企业平等竞争提供制度保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外规则对接与合作,推动相关国际组织在我国设立知识产权仲裁和调解分中心;提升产权保护制度化与法治化水平。特别是面对我国民间投资占比下降问题,需要以产权保护制度与法律的创新,稳定企业发展信心与预期。
以高水平开放统筹发展与安全
在发展与冲突成为全球突出矛盾的特定背景下,需要在高水平开放中促进发展,在开放发展中强化安全保障,形成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
第一,以制度型开放统筹发展与安全。目前,我国高端专用芯片、智能终端处理器与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72%以上的原油和40%以上的天然气依赖进口;相当多的科技创新离不开国际合作。这就需要着力优化内外开放布局,在扩大共同利益中不断强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开放新格局,以此确保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安全发展。
第二,以产业开放统筹产业发展与安全。从现实看,有效应对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既需要自力更生,更离不开产业开放与产业合作。例如:依托RCEP做实中国与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强化与东盟间的农产品、新能源、数字经济、蓝色经济等领域的合作进程;加强中日韩高新制造、服务贸易等领域合作,打造高效、稳定、安全的中日韩供应链网络;与欧盟等开展以绿色产业为重点的经贸合作,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与规制对接。
第三,以开放创新统筹科技发展与安全。面对外部挑战,需要有效统筹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统筹“软科技”与“硬科技”、统筹国内布局与国际布局。例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厚植创新引领发展的根基,争取到2025年,我国研发强度从2021年的2.44%尽快提升到3%以上,基础研究占比由目前的6.5%提升至10%左右;坚持开放创新,以制度型开放主动融入国际创新大格局,推动科技管理体制与国际的逐步对接;充分利用14亿人的大市场优势,吸引国际先进技术在中国的商业转化;吸引科技领域留学生回国,集聚全球优质创新资源。
第四,以能源国际合作统筹能源发展与安全。当前,地缘政治变化加大我国能源安全的挑战。统筹能源发展与安全,既需要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也需要进一步优化能源国际合作布局,以高水平开放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例如:加大相关的结构性政策调整和结构性改革力度,逐步提高能源科技水平,形成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结构;完善海外主要油气产区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在扩大开放中提升进口多元化程度和安全保障能力;巩固和拓展与油气等能源资源出口大国互利共赢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市场价格体系建设,提升定价话语权,提升能源安全的保障程度。
(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2月2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44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73例(上海27例,广东20例,北京9例,广西5例,四川5例,福建3例,天津1例,江苏1例,重庆1例,甘肃1例),含7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3例,四川2例,江苏1例,广西1例);本土病例71例(内蒙古32例,其中呼和浩特市30例、包头市1例、巴彦淖尔市1例;江苏11例,其中苏州市10例、无锡市1例;辽宁7例,均在葫芦岛市;广东6例,均在深圳市;山西5例,均在晋中市;四川4例,均在成都市;云南4例,其中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3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例;黑龙江2例,均在鸡西市),含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云南3例,内蒙古1例,江苏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039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3例。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883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确诊病例1347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2589例,无死亡病例。截至2月20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724例(其中重症病例1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01491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0785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58245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67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