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家公司去年生猪销售突破百万头 规模养殖增加行业集中度提升
1月9日晚间,天康生物、金新农、正邦科技等公司发布了2022年12月份的销售数据,至此共有12家养殖公司发布了2022年全年的销售简报,其中9家公司去年的生猪销售量突破了百万头。
“国内2021年排名前十的规模养殖企业出栏量在市场中的占比由2016年的4.94%提升至17.02%,排名前二十的规模养殖企业出栏量在市场中占比约为21.41%。2022年,规模养殖集团占比继续增加,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马丽媛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针对规模养殖,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研究总监林国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相对于中小型养殖主体,大型养殖企业生猪常态性出栏,猪价波动对其生产经营影响较小。大型养殖企业更关注年度均价,只要年度均价高于成本,企业即可获得正向养殖利润。
年末出栏速度加快
天康生物的公告显示,2022年,公司累计销售生猪202.72万头,较2021年同期增长26.44%;累计销售收入36.9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22.75%;金新农的公告则提及,2022年公司累计销售生猪125.64万头,累计销售收入181859.15万元,分别比2021年同期增长17.55%、减少10.71%。
对于去年的生猪销售成绩,相关公司在公告中解释,主要取决于“去年产能释放、生猪销量上升以及生猪价格大幅上涨”。
卓创资讯在最新的研报中提及,2022年四季度养殖场出栏量持续提升。“去年10月中下旬以来,猪价快速回落,养殖单位出栏速度加快,尤其是2022年12月份,部分养殖企业冲刺年度销售计划,减重增量,出栏量加大,养殖企业出栏计划完成率多数超过100%。”
未来生猪供应充足
卓创资讯研报称,2023年1月份,国内生猪市场处于供需双增局面,但需求增幅或不及供应增幅,因此生猪均价或低于去年12月份。
马丽媛对记者表示,影响2023年生猪价格的因素主要还在于供需。从目前所了解到的生猪供应情况来看,至2022年11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388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7%,且规模养殖集团仍在积极扩张,生猪供应相对充裕。需求方面,终端需求较2022年或有提升,但幅度有限。“总体来看,2023年生猪价格或处于偏低水平,养殖端盈利水平或不高。”马丽媛说。
林国发认为,影响中短期猪价的因素发生巨大变化,市场氛围对养殖户出栏心态加重,涨价惜售、叠加抛售情况更为显著,加重市场波动,同时过度压栏和小标猪的出栏甚至母猪提前淘汰,也降低行业生产效能,加重产能波动进而加重市场价格波动。
“未来猪价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林国发说,“首先,天气和养殖户主观管理意愿对仔猪存活率影响极大,特别在2022年12月份猪价下跌且价格偏低情况下,更容易导致仔猪存活率偏低;其次,2023年二季度各行业大概率基本恢复,在此大背景下,2023年二季度和三季度的猪价仍值得期待。”
外资机构普遍看多中国资产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经济参考报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预期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回升与A股市场的强势表现,海外“真金白银”正在加速流向中国资产。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北向资金已持续净买入近300亿元。与此同时,投资中国股票的海外ETF也迎来了资金的大幅流入,包括消费、互联网等行业在内的多只中国企业股票获得外资加仓。外资机构普遍表示,对中国资产投资价值态度乐观。
两月来涨逾6%
人民币汇率持续回升
新年伊始,人民币对美元走出一波强势反弹行情。1月9日,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8265,较前一交易日上调647个基点,创2022年8月22日以来最高。
中间价上涨的同时,在岸人民币汇率也持续回升。2022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6.9点位,随后,又顺利站上6.8点位。截至1月9日下午4∶30,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报6.7712,较上一交易日上涨876个基点。
统计数据显示,自2022年11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上涨已超过6%。
业内人士表示,市场对中国经济复苏的预期是人民币汇率反弹的主要动力,短期内人民币汇率有望继续震荡上升。
“中国经济修复快于市场预期可能是人民币汇率近期回升的重要原因。”中金公司表示,经济活动的快速修复给予了中国资产乃至人民币汇率更多溢价,成为了人民币汇率走势领先的重要支撑。而中国经济的快速修复和季节性的结汇需求仍将在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此外,海外央行增加人民币资产的配置也将是人民币走强的潜在因素之一。
“预计2023年人民币汇率整体将呈现双向波动、温和回升、逐步趋近长期合理区间的走势。”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称,一季度人民币汇率或双向波动明显,并在关键点位继续拉锯;二季度随着我国内需复苏和美联储加息临近尾声,汇率或在波动中有所升值;三季度季节性压力或使汇率面临回调;四季度美国衰退风险加大,人民币汇率有望重回温和升值趋势。
净买入近300亿元
北向资金积极加仓
在经济复苏预期与人民币汇率抬升的背景下,A股市场新年以来表现强势,外资也在持续流入。1月9日,三大指数再度上扬,截至当日收盘,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分别上涨0.58%、0.73%、0.75%,当日,北向资金连续第4个交易日净买入,金额为77亿元。
此前的1月5日,北向资金当日净买入127.53亿元,这也是自2022年12月1日以来,北向资金再度单日净买入超百亿。而据Wind统计,截至1月9日,2023年以来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额已经达到了277亿元。
与此同时,投资中国股票的海外ETF也迎来了资金的大幅流入。海外ETF网站(ETF.com)数据显示,自2022年12月以来,海外最大中国股票ETF、跟踪MSCI中国指数的MCHI流入资金达4.08亿美元,规模紧随其后的KWEB、FXI分别吸金1.63亿美元、2.25亿美元。1月5日,MCHI单日资金流入便达到了1.34亿美元,创2022年11月17日以来新高。来自摩根大通、安本投资、富达国际等外资资管旗下的多只基金则均在2022年11月就增加了中国股票的仓位。
从持仓情况来看,酿酒、金融等板块成为外资近期加仓的重点。以北向资金为例,近一周来,北向资金加仓最多的三只个股分别为中国平安、五粮液、贵州茅台,获北向资金净买入金额均超过20亿元,而隆基绿能、招商银行、宁德时代获北向资金加仓超过了10亿元。
复苏前景可期
外资看好中国资产
整体来看,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经济持续复苏、企业盈利回升等因素支持下,机构人士预计,2023年A股资产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有望不断提升,外资机构也将持续加大对中国资产的配置。
从宏观上来看,国际社会更加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认为中国果断调整防疫政策将为中国经济复苏增长创造更好的动力。摩根士丹利、高盛、摩根大通等国际投资机构纷纷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
高盛表示,外资增持A股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代表了一种趋势。背后的逻辑是,A股在全球市场动荡时期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避风港。瑞士百达也称,中国经济正在逐步恢复,中国股市应会跑赢全球市场。此外,由于估值极具吸引力,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更加引人注目。
行业方面,包括消费、医疗、互联网等诸多板块均收获了外资机构的关注。“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将对中国内需产生积极影响,服务业可能从中受益。更重要的是,我们预计消费者信心将因此大幅提升。”景顺亚洲(日本除外)首席投资总监麦克·绍(Mike Shiao)认为,中国的在岸和离岸股市中均拥有大量机会,包括与消费相关的公司、医疗保健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等。
“我们认为2023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具有吸引力,有望迎来多项利好。”瑞信中国互联网行业研究主管方锦聪表示,一方面,过去两年行业股价经历了大幅调整,目前市场对很多负面因素的理解和消化已经较为充分,部分公司核心业务估值偏低。另一方面,随着利润率改善,经营者优化业务的措施应有助于改善市场预期。此外,宏观经济的复苏和监管层面的利好也有望提振投资者信心。
中信证券预计,外资将是2023年A股的主要增量资金来源之一。随着2023年人民币缓慢升值,中国资产对外资的吸引力增强,外资净流入规模有望恢复至千亿元级别以上。
富乐德:有清洗光伏PVD等相关设备的技术能力 未开展业务证券时报e公司讯,富乐德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有清洗光伏PVD等相关设备的技术能力,但因其门槛低、竞争激烈,目前未开展光伏设备清洗业务。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预计,本季度全球石油市场将陷入供应过剩,同时下调需求前景,上调非OPEC供应预估。根据OPEC的最新月度报告,其将第三季度原油产量预测下调124万桶/天,至2,827万桶/天。这比OPEC 13个成员国7月的产量低了约57万桶/天。OPEC位于维也纳的研究部门将本季度全球原油需求预期下调72万桶/天,同时上调非OPEC供应预期52万桶/天。预计本季度原油消费均值为9993万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