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股份(002109.SZ):拟以9.95亿元收购榆神能化51%股权
格隆汇12月29日丨兴化股份(002109)(002109.SZ)公布,公司拟以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延长集团持有的榆神能化51%股权,交易金额为99527.93万元。
公司主营业务为合成氨、甲醇、甲胺、二甲基甲酰胺(DMF)等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标的公司主营业务为乙醇及其中间品、副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此次交易有利于丰富公司的产品结构,增强公司在化工领域的市场竞争能力与抗风险能力,实现公司产品多元化,为公司进一步布局下游乙醇市场奠定必要基础。此次交易完成后,公司主营业务仍为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未发生变化。
(责任编辑:马金露 HF120)
与新冠病毒共存 企业如何应对临时缺员转自:北京商报
新冠病毒感染调整至“乙类乙管”,未来我们将与病毒共存,员工阳了请假也将成为常态,企业正常运转势必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大国,人员到岗情况就尤为重要。
面临波浪式疫情、随时缺员、业务不稳定等问题,我国企业该如何应对?从疫情发生后一直处于放开状态的国外企业,探索了永久居家办公、加薪保生产、公区提供提高免疫力物品等做法,在我国也许不完全适用,但也可以给国内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永久居家办公和分批到岗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外有些国家将新冠当作一场“大号感冒”对待,由企业和个人主体自主选择防控方式。
不过,新冠病毒毕竟传染性较强,员工阳了之后怎么办?灵活办公甚至是永久居家办公成为国际上大多数企业的选择。
“美国大部分互联网企业在日常工作中选择能居家就居家。”美国杰克兄弟食品公司品牌总监程浩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像推特和硅谷内的大公司,在疫情一开始就选择了让员工居家办公,尤其推特在今年马斯克上任之前,在总部内坐班的员工不到一半。至于人员较少或业务需要必须到公司办公的员工,则是正常居家康复后返岗。”
事实上,早在2020年5月,推特CEO就宣布,员工可以永久在家工作,今年3月,推特重新开放办公室时,时任CEO也重申,永久在家工作政策仍然有效。虽然这一政策后来在马斯克上任后被取消了,但在欧美国家的大多数企业,远程办公已经成为一种日常。
程浩是“能居家办公就居家”的支持者。他认为,只要能够保证工作效率,一些能够远程办公的工作,完全可以探索让员工居家远程办公。不过,他也指出,与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居多不同,美国的第三产业占70%-80%,用工需求没有那么大,当地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主要由通货膨胀以及“完善的失业救济、失业保障养了太多懒人”所致。
也有专家对灵活办公在我国的长久适用性持保留态度。“短期内应急可以,但永久远程办公在我国不那么合适。一方面是有些职位如操控机床必须到岗工作,另一方面远程效率、办公场所等还有待解决。”前远川出海负责人、智库团队成员张纬杰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
张纬杰近年常在东南亚做市场调研,据他观察,在与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更接近的越南的一些制造业工厂中,新冠疫情被视作普通疾病,员工感染后身体扛得住就正常上班,发烧难受就回家休息。
“在正常到岗、能够灵活办公的参考上,越南这边有一家银行之前采取了分两组人轮班制模式,今天来A组,明天来B组,A组B组不见面。”张纬杰说。
就远程办公的情况,业内有分析指出,劳动双方约定的工作地点是否需要包含家中、咖啡馆等指定办公地点,工作时间是否需要调整,绩效标准是否需要修订,信息安全如何保证等都有待企业和相关法规进一步完善。
临时加薪还是维持底薪
在阳性员工请假、必须到岗的业务存在缺口的背面,是抢占市场的机遇,有的企业选择了给员工加薪的方式来保生产。
“2020年国外疫情高峰期,也是字节跳动旗下的抖音在美国发展的开端期。我们公司是抖音的供应商,当时很多企业因为员工感染居家或恐慌不敢上班的时候,抖音开了平时3倍的订单价要求保供,我们公司在那几个月通过加薪的方式保证员工在岗,抖音也抓住那一波机遇拿下了北美市场。”胡先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他所在的企业是一家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提供服务的全球性企业,在美国、加拿大、爱尔兰、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都设有分公司。
据胡先生介绍,当时公司安排员工分批到岗、一组一组的值班,在业务吃紧的3个月内采取临时加薪的方式保证业务进展,其他时候员工病了就回家、康复再返岗。
他提到的业务吃紧的情况在我国也存在,尤其是疫情放开后各大外贸企业出海抢回订单后,亟须投入生产保证订单生产。对此,各省也在近期展开跨省招工活动,如广东人社部门日前组织10家重点企业和人力资源机构奔赴广西贺州,为企业解决岗位需求,在全国率先跨省对接用工,补充劳动力。
不过,加薪也只是少数业务紧俏公司的做法。“加薪在疫情时期不太现实,像杰克兄弟为各大餐饮企业提供食材的工作,在疫情期间终端餐饮不那么旺盛,我们是保证员工在居家期间也能拿到和日常一样的工资,大多数企业能做的也是发日常薪资和底薪的区别。”程浩说道。
就员工居家或到岗办公状态的不同,程浩建议,公司可以特殊时期特殊安排,对员工的KPI也做出一定调整,平常看待特殊时期内出现的问题,而不是以此苛待员工。
另外,胡先生表示,当时新加坡政府没有强力干预,但只有一条:不允许在特殊时期裁员,不允许开除任何员工,否则会受到非常非常严苛的企业处罚,“新加坡是治理非常细的地方,他们的处罚可以做到一对一具体化。当时社会上的氛围是:敢裁一个人,这个企业就可以关门了,所以没人裁员。当时新加坡的企业也靠着这一波迅猛发展,在国际市场上抢占了较大份额”。
茶水间里设“防疫角”
疫情常态化之下,针对正常到公司上班的员工健康情况,国外企业有一些做法也值得借鉴。
“提高免疫力类的健康用品,已经像咖啡、点心一样成为茶水间的必备品。”程浩介绍,由于各大企业本身并没有开具药品的资质,加上人口基数问题国外也较少出现缺药的情况,企业一般不会给员工分发退烧药、感冒药等具有治疗作用的药品,而是在茶水间为员工提供VC泡腾片等提高免疫力的健康用品。
针对我国可能存在的药品紧缺问题,程浩建议,企业在提供泡腾片、口罩、抗原等健康用品之外,可以在公共区域开辟一个抗疫角,放置药品冷藏柜,由公司提供或员工自备板蓝根、感冒药等常备药品,保障员工用药。
此外,就程浩提到的美国发达的私人诊疗、心理咨询等保障就医和用药事宜,我国近期已有多地如北京、海南、广东、湖南等公布了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信息,为阳性居家人员提供上门或远程诊疗,弥补医疗资源的阶段性不足。
“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大家要消除恐慌。”受访者一致认为,国外在疫情暴发之初出现过相对混乱的一段时间,主要也是由大面积的恐慌情绪导致,在后期做好应急预案、大家逐步习惯并做好家庭日常药品储备之后,不再着急囤积物品,当作常规疾病看待,生活和工作都已经回到了正常轨道,疫情已经没有什么存在感了。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陆珊珊
需求不振致水泥价格持续低迷 行业全年盈利同比或下降六成需求超预期下跌,成本压力持续高企……多重因素作用下,近年来水泥行业延续的高盈利局面不再,2022年全行业盈利水平遭遇史无前例的断崖式下滑。
业内人士预计,今年水泥全行业盈利或降至680亿元上下,较2021年近1700亿元的利润水平,同比约有60%的降幅。
水泥行业利润
同比大幅下行
过了冬至,河南地区晨间气温已降至零度以下。不过,除豫西地区施工受到严寒天气影响外,当地大部分区域基建项目仍维持了正常建设节奏。
当地一基建项目工程部采购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近日来伴随防疫政策优化,项目建设都在加紧推进,水泥等建材需求量较前期有所增长,但整体来看,全年水泥需求已明显不及往年。
“受错峰生产等因素影响,四季度一般是水泥市场年内价格高点。往年在11月到来年1月份期间,项目或多或少会出现水泥供应紧张的情况。但今年水泥行业整体需求欠佳,目前都是可以随时供货的状态,只要下单就能拉来货。”该负责人称,两三年前水泥市场需求火爆时,年末到厂价格每吨可以炒到六七百元。而目前加上运费和税费,P.O42.5水泥到厂价约500元/吨左右,比近两年同期都有所下降。
面对2021年利润同比下行,水泥行业曾对2022年业绩企稳回升给予期待。然而时至年末,水泥市场贯穿全年的弱势,早已超出行业上下游预期。
“今年水泥市场整体是高开低走的格局。年初全国均价在520元/吨左右,目前已降至440元/吨上下。期间在今年7月,行业一度步入大面积亏损,年度低价达到415元/吨左右。”对于2022年水泥市场的弱势表现,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数字水泥网总裁陈柏林用“历年未有”来形容。他表示,虽然今年全年行业仍维持总体盈利,但利润同比降幅之大前所未见,需求下滑幅度也达到了数十年以来的极值。
自2017年起,受供给侧改革政策拉动,加之水泥行业错峰生产推进,水泥市场景气度逐步提升。2018年,水泥行业总利润达到1545亿元,营业收入和毛利水平都创出历史新高。到2019年,水泥行业营收更是首次突破万亿元,全行业利润达到1867亿元的历史极值。虽然受疫情影响,但2020年水泥行业依然维持了1832.5亿元的利润总额,2021年利润虽同比下降10%,但全行业利润也达到1694亿元。
然而经历此前延续多年的高盈利后,目前水泥行业盈利水平已几乎持平于2016年。根据数字水泥网预计,2022年水泥行业利润预计大幅下滑60%至680亿元。从各区域的价格表现看,无利润增长区域,下滑幅度有所不同,利润下滑幅度较大的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西南等地区。
水泥行业盈利跳水,在行业龙头企业的财报中已有显现。水泥行业上市公司发布的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有19家公司实现盈利,2家公司出现亏损。而盈利企业中,有17家企业净利润出现下降,降幅超过50%的有7家。
弱需求高成本
挤压行业利润
水泥产品的特质,决定其不可长时间储存,企业库存多不超过三个月。所以水泥产量往往和需求量相匹配,产量大幅下降可明显折射出市场需求不佳的窘境。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2年1-11月份全国水泥产量19.5亿吨,同比下降10.83%。预计全年水泥产量21.4亿吨,同比下降10%左右。“10%的产量降幅,意味着一年间2亿吨的需求没有了,这对于水泥行业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情况,会造成明显的连锁反应。”陈柏林认为,2022年水泥行业在房地产市场深度下行等超预期因素冲击下,需求呈前所未有的“断崖式”下跌,且需求低迷贯穿全年,是造成市场价格低迷的主因。对比历史数据,2022年水泥产量已降至2012年以来最低值,年同比下降幅度,更为196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生意社分析师李雪颖也表示,2022年前11个月国内水泥产量是自2012年以来11年的最低值。其中11月单月水泥产量为1.92亿吨,同比下降4.7%,环比下降5.9%,需求同比去年更差,产能过剩矛盾加剧。
低迷市场需求致使价格一路下行的同时,水泥原材料煤炭价格却延续高位运行,成为冲击行业利润的另一重压力。
陈柏林称,2021年上半年煤炭成本还在每吨五六百元,下半年随着煤价持续攀升,部分区域煤炭到厂价已超过1400元/吨。2022年水泥价格持续下行,但煤炭价格却全年延续高位。市场采购煤价成本仍在1400元-1500元/吨,每吨比去年上半年要高出1000元左右。
作为高耗能行业,水泥的生产成本中,煤炭成本占比可达50%。有数据统计,煤炭单吨价格每上涨100元,水泥生产成本就约增加12元/吨。因此对比以往,今年水泥的单吨生产成本要增加超过100元。
海螺水泥就曾披露,受原煤和外购电价格上涨影响,该公司2022年上半年燃料及动力成本上升达39.42%。福建水泥2022年半年报也显示,受煤炭价格高位影响,该公司煤炭采购均价较上年同期上升46.65%。
除水泥行业外,2022年受需求不振和成本高企挤压的,还有钢铁行业。兰格钢铁网高级分析师王英广表示,今年以来,炼钢成本一直处于高位。进入11月份后,铁矿石、焦炭以及废钢等原燃料价格涨幅非常明显,整体炼钢成本的涨幅远高于钢价涨幅。因此钢厂利润一再被压缩,导致目前大部分钢厂已经处于亏损状态。据兰格钢铁研究中心测算,12月23日,三级螺纹、热轧卷板钢即期毛利分别为-145元/吨和-235元/吨,亏损幅度持续扩大。
需求提振缓慢
市场或延续弱势
四季度以来,宏观政策持续向好,使得市场对于来年水泥、钢铁等建材需求预期不断增强。不过采访中分析人士多认为,地产需求回归尚需时日,短期内水泥市场下行压力减弱,但或整体延续弱势行情。
“2023年国内地产将延续疲弱,基建将带动需求修复,但水泥需求大幅回升概率较低。明年上半年水泥需求预计与今年持平或仍有所下降。”陈柏林认为,供给方面,近年来虽然水泥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但产能过剩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通过技改、置换,水泥产能质量确实在近几年有很大提升,这也导致单位产品能耗下降的同时,产能生产实际能力也有所增长。
而需求方面,2023年水泥市场需求出现大幅下降或上升的可能性都不大。虽然地产相关积极政策频出,但从政策端到销售端改善仍需要时间,上半年地产需求依然不被看好,同时基建需求还将维持高位景气状态,整体需求下降幅度会大幅收窄。未来一年,如果企业能够从优化自身生产、降本增效着手,业绩或有望向好发展。
展望2023年的水泥行业,联合资信研报也分析,2023年全年水泥供需关系仍将呈季节性分化,需求难以全面恢复的情况下,整体供需矛盾有所缓和但仍较为突出,对水泥价格支撑不足;但煤炭价格仍高位震荡致使成本难以下降,预计2023年全行业效益将好于2022年,但仍低于2021年。
2月2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44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73例(上海27例,广东20例,北京9例,广西5例,四川5例,福建3例,天津1例,江苏1例,重庆1例,甘肃1例),含7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3例,四川2例,江苏1例,广西1例);本土病例71例(内蒙古32例,其中呼和浩特市30例、包头市1例、巴彦淖尔市1例;江苏11例,其中苏州市10例、无锡市1例;辽宁7例,均在葫芦岛市;广东6例,均在深圳市;山西5例,均在晋中市;四川4例,均在成都市;云南4例,其中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3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例;黑龙江2例,均在鸡西市),含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云南3例,内蒙古1例,江苏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039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3例。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883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确诊病例1347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2589例,无死亡病例。截至2月20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724例(其中重症病例1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01491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0785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58245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67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