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融资融券可以做空股票吗我国最早的神话小说
2023-08-01 00:40  浏览:32

今年5月29日,现已退休的原深圳证监局局长张云东在《上海证券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政策的作用力方向与国家战略》。这篇文章堪称是张云东的呕心沥血之作,不过在当时差不多是被火爆的股市行情淹没了,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反响。

然而经过了6月15日以来的股灾之后,作为对股灾的一种反思,昨天(9月21日),张云东的这篇文章又被媒体刊登了出来,并重新做了一个标题:《原深圳证监局局长:引入融资融券业务是一场误会》,在各大网站上流传。相对于原来的文章标题,新的标题无疑要贴近市场得多,也更能吸引市场的眼球,因而也更加引人关注。至少就当下的股市来说,在经过一轮残酷的股灾之后,对融资融券业务进行反思是必要的。所以当下的股市需要有这样一篇文章的面世。

引入融资融券业务是不是一场误会,这是值得讨论的事情。不过,就本人的个人看法,我是赞成张云东的观点的:引入融资融券业务是一场误会。

从管理层引入融资融券业务的本意来说,是希望能为中国股市引入一种做空机制。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这种做空机制来修正股票的价格,比如在股票价格高估时,通过融券做空,来使股票价格回归价值区间;而在股票价格低估时,通过融资做多,来使股票的价格上涨。另一方面,是在股票下跌的市况下,投资者可以通过做空也能赚钱。

应该说,管理层引入融资融券业务的本意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却走向了反面,成为助长股市投机的工具。毕竟中国股市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投资者也是非常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中国股市是一个投机炒作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融资融券反倒成了投机炒作的法宝,加剧股市的暴涨暴跌。

一个最明显的事实是,作为一种做空机制,融资融券在A股市场实际上扮演的是做多的工具,这一点最明显地表现在融资融券业务的严重失衡上,融资金额占据了绝对的控制性地位,而融券金额不过只是一个点缀而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以今年6月18日的融资融券余额为例,这一天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达到创纪录的2.27万亿元,这其中的融资余额为22666.35亿元,融券余额仅为64.00亿元。二个数据完全没有可比性。而实际上,正是由于融资余额的疯狂增长,成为推动股灾前那波疯牛的重要力量。当时沪深两市的日成交金额甚至一度达到2万亿元以上。可见,融资融券业务成了前期股市疯牛的重要推手。

之所以如此,这实际上是与中国股市长期存在的多头情结是密切相关的。不仅投资者习惯于通过做多来赚钱,甚至就连上市公司以及股市监管者也都存在严重的多头情结。毕竟股票价格的高企,上市公司再融资要容易得多,而且大小非套现也容易得多。作为管理层来说,要更好地实现股市的融资功能,当然也是在股票价格高企的情况下更容易实现。而融资额的多少又往往是管理层的政绩所在。所以,在A股市场,“唱多”总是主基调,而“唱空”者通常都是不受欢迎的。进一步说,A股市场压根儿就没有做空机制的基础。在这种市场环境下,融资融券成为助长投机的工具,甚至成了疯牛的重要推手,丝毫都不令人意外。

也正是基于A股市场多头情结的缘故,即便有少数投资者想做空,也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在融资融券业务中,很多券商很多股票常常处于无券可融的状态。可以说,在融资融券业务中,券商乃至管理层明显偏向于融资业务,融券业务则被轻视。

而且就融资融券,尤其是其中的融券业务来说,存在制度上的不公平问题。因为融资融券的50万元资产门槛设置,将最广大的中小投资者拒之于门外。这样中小投资者就参与不了融资融券业务。中小投资者分享不到融资融券业务的好处,但一样要受到疯牛行情之所害。这对于中小投资者是不公平的。并且就融券业务来说,实际上意味着机构投资者可以做变相的T+0,而中小投资者却不能T+0。这是融资融券业务的又一不公之处。

由此可见,中国股市引入融资融券业务确实是一场误会。这是由中国股市目前的现状以及监管者监管水平问题,包括股市制度不配套等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这实际上也是目前中国股市诸多创新业务所面对的共同性问题。最近数年,中国股市不断加大创新力度,但监管水平却跟不上需要,配套制度也没有跟上去,结果导致创新成了对中国股市的一种危害,导致了本轮股灾的发生,导致股指期货不得不“自废武功”。本轮股灾留下的教训,市场参与各方务必都要深刻牢记。【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