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唱好“双城记” 成渝经济圈超2万亿重大投资项目公布境外是什么意思
2023-07-16 01:13  浏览:55

证券时报记者 唐强

成渝如同兄弟,有竞争、有合作,更多的将是互助奋进。

回溯到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两年时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稳步推进,两座两万亿GDP规模的城市将檫出什么样的火花,怎样唱好“双城记”?

2022年,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夯基垒台迈向整体成势的关键一年,2月9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以下简称双城办)正式印发的《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2年重大项目名单》,160个标志性重大项目被纳入名单,总投资超2万亿元,当年度计划投资1835亿元。

川渝一盘棋

两年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当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又需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方能唱好“双城记”。会议提出,双城经济圈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成渝地区在中国区域发展板块上,一直具有重要位置。

早在2011年,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2030年,成渝城市群完成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

2月9日,为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落地实施国家规划的支撑作用,双城办印发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2年重大项目名单。

据悉,160个重大项目将围绕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紧扣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生态共建共保、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六大重点共建任务。

虽然名为“双城”,但却不仅限于成渝两地,而是意在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统筹协同,合作共建。坚持“川渝一盘棋”思维,发挥优势、错位发展,优化整合区域资源,加强交通、产业、科技、环保、民生政策协同对接,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显著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据川渝两省市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仅2021年,川渝就推进实施合作共建重大项目67个,已完成投资934亿元。而需要指出的是,最新出炉的160个重大项目估算总投资约20367亿元,2022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835亿元。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川渝两省市共建项目发布最早的一次,也是总投资金额最大的一年。

展开全文

为全面落实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川渝党政召开两次联席会议,设立300亿元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共同实施85项年度重点任务,推进67个重大合作项目,打造10个区域合作平台。

“双城记”不仅仅是做生意赚钱,更多的还体现在互联互通、扶持融合。“一盘棋”思维很重要,成都有一汽大众、丰田、沃尔沃、吉利、神龙等车企,重庆有长安福特、菲亚特、五十铃、依维柯、长城汽车、德国博泽等,如何整合好相关产业至关重要。

在科技创新区域协同方面,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启动建设,集中开工40个重大科技项目,合作共建6个重点实验室,组建成渝地区高新区联盟、技术转移联盟和协同创新联盟;推动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制定汽车、电子、装备制造、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

此外,川渝还将推动生态环保联建联治,共同实施长江干流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开展跨界河流污染专项整治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启动第二批便捷生活行动,210项“川渝通办”事项全面实施,跨省医疗结算、公积金异地贷款等实现“一地办”,企业和群众享受到更多同城化便利。

共构超5万亿级城市圈

毫无疑问,重庆、成都是双城经济圈的核心所在,各自为一方的主树干,并强化重庆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互动。

规划纲要明确,着力打造重庆都市圈,推进中心城区加快集聚高端现代功能,推进璧山、江津、长寿、南川率先实现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推进涪陵、永川、合川、綦江—万盛等支点城市加快发展,推进荣昌、铜梁、大足、潼南等桥头堡城市特色发展,推动广安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

另一方面,着力打造成都都市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推进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建设和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加强成都都市圈与绵阳、乐山、遂宁、雅安等城市协同,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从客观实际层面来看,重庆和成都也都具备这种火车头的带动实力,两大城市GDP均在两万亿规模上下。

1月19日,重庆市发布2021年重庆经济运行数据,当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94.02亿元,同比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6.1%,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其中,重庆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22.03亿元,同比增长7.8%,两年平均增长6.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184.94亿元,同比增长7.3%,两年平均增长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787.05亿元,同比增长9%,两年平均增长5.9%。

十天后(1月29日),成都也正式发布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21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达1.99万亿元、增长8.6%,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跻身超大城市行列,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

尽管与重庆相比有一大截距离,且尚未迈过GDP两万亿元大关,但如无意外,成都将在2022年迈上这个重要关口。据成都最新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此外,成都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主动抢占量子通信、元宇宙等未来赛道,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2.8%以上。

科技含量更高

科技创新能力强弱,深度影响着高素质人才的去留,同时也决定了一座城市发展天花板的高低。

近年来,重庆、成都这对兄弟双双晋升全国一线网红城市,外地人看来这两座城市是休闲娱乐好去处。而实际上,在大众看不到的领域,科技硬实力方面也有进步。

2021年,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提速,超瞬态实验装置、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等科研平台加快建设,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建成投用;两江协同创新区新引进科研院所10家,集聚院士团队14个,分布式雷达验证试验场启动建设,西工大重庆科创中心投入运营;15个高新区引进重大科技产业项目474个、总投资2604亿元。

去年,重庆新增2所高校,新引进研发机构16家、累计达到104家,新增4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联合微电子中心获批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市畜科院获批建设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

从数据上看,重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118家、5108家、3.69万家,有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预计达到30%。科技企业融资近4000亿元,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达到2.21%,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重庆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增长18.1%、18.2%,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15%以上。其中,2021年重庆汽车产业实现“整车+零部件”双提升,博世庆铃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等项目开工,比亚迪动力电池二期等项目建成,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长12.6%;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补链成群,计算机年产量首次突破1亿台,京东方第6代柔性显示面板产线正式投产,华润微电子12英寸功率半导体晶圆生产线、康宁显示玻璃基板前段熔炉等项目落地,电子产业增加值增长17.3%。

再看成都,创新主体也得以持续壮大,组建新型研发机构22个,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学研联合实验室23个。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2021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600余家、总量达7800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3.9%。

其中,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获批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177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07家、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

围绕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成都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21个,突破纳米孔基因测序等核心技术100项,成功研制一批打破国外垄断的高端装备核心部件,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视觉终端专用芯片实现量产。

此外,成都组建注册资本100亿元的成都科技创新投资集团,建成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5个,技术合同成交额1220亿元。出台礼遇“成都工匠”十条政策,大力推进青年创新创业,新落户青年人才16万人。

两万亿元怎么投

此次最新出炉的2022年重大项目名单,这两万亿资金到底将投向哪里?

据悉,此次共纳入标志性重大项目160个,估算总投资约20367亿元。其中,“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项目”的投资总量最大,达13461亿元,包括世界级机场群项目、轨道交通项目、公路体系项目,长江上游航运枢纽项目、毗领地区平台基础设施项目、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共涉及40个项目。

再进一步来看,轨道交通项目总投资达到3284亿元,包括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渝西高铁、渝昆高铁(川渝段)。早在2021年9月,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已正式启动,正线全长292公里,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预留400公里/小时)。这条线路经重庆科学城、铜梁区、大足区进入四川省境内,经安岳县、乐至县、简州新城引入成都枢纽成都站,虽不能直接缩短物理距离,但成渝两地往来将更加快捷。

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将投入7413亿元,2022年度计划投资379亿元,占全年计划额度的21%。两年前,川渝两省市已着力打造千亿级天然气基地项目,建设周期为2020年~2035年,总投资7100亿元,其中“十四五”投资2700亿元。力争到2025年,川渝实现两地天然气(页岩气)产量达630亿立方米;到2035年,建成中国第一个千亿级天然气生产基地。

作为另一大重头戏,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项目72个,估算总投资5402亿元,2022年度计划投资728亿元,涵盖制造业、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等重点领域。其中,锂电、光伏、医药、半导体等项目较为突出。

跳出成渝两大中心城市,宜宾也有两大项目被纳入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项目,分别为宜宾锂电产业项目,宜宾三江新区锂电配套结构件及仓储项目。

近年来,宜宾通过引入宁德时代,大力推动向锂电产业的转型升级。早在2016年,宜宾市第五次党代会就曾提出“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除了白酒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有一轮便是培育智能制造、汽车、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随后,宜宾各级党政团奔走各地,迅速开启招商引资、定制服务、签约落地之战。宜宾迫切想告别以“一黑一白”(煤炭和白酒)为支柱的产业结构,希望借此让“酒都”变成“锂都”。

2019年,宜宾牵手宁德时代,后者敲定在宜宾投资建设动力电池项目,逐步推进构建完整的新能源电池及上下游核心产业链体系,欲联手将宜宾打造成中国西部新能源产业基地。同年12月底,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

2021年12月28日,宜宾三江新区管委会与宁德时代在成都签署《四川时代七至十期项目投资协议》,标志着四川省与宁德时代的全面深化合作落地见效。2019年至今,宁德时代陆续宣布在宜宾新建动力电池工厂,总投资规模超500亿元,项目分十期建设。目前,四川时代动力电池一期二期等项目已竣工投产,若十期项目顺利竣工投产,宜宾基地将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体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此外,2022年重大项目名单还包括:共建科技创新中心项目30个,估算总投资75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7亿元;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项目8个,估算总投资41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1亿元;生态屏障项目4个,估算总投资13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8亿元;公共服务项目6个,估算总投资20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8亿元。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