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加德将会面临其他央行行长所面对的压力,可能不得不放弃关于目前这一轮通胀压力是“暂时性”的说法
文|《财经》特约撰稿人 魏城 发自伦敦
编辑|郝洲
2022年开年第一个月,欧元区消费物价指数(CPI)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高纪录,同比上涨5.1%,超过了普遍预期,这加大了市场对欧洲央行可能加快收紧货币政策的预期。
2021年12月,欧元区CPI曾经创下5%的增长纪录,当时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们普遍预测,2022年初欧元区的消费物价水平和通胀率会下降,平均而言,他们预测2022年1月欧元区的CPI可能会同比上涨4.4%左右。
但欧盟统计局2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能源和食品价格急剧上涨,仅仅部分上被制成品价格增长的放缓所抵消,这导致1月欧元区CPI比去年同期增长5.1%,再创纪录。
欧洲央行内部分歧扩大
为了应对不断攀升的通胀压力,欧洲央行可能会比人们预期更早更快速地加息。货币市场如今认为欧洲央行可能会在今年7月加息,而非原来预测的9月加息。
虽然欧元区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德国和法国的经济放缓,但能源成本的飙升拉动了这个有19个成员国的货币集团的CPI。
欧元区今年1月的能源价格同比上涨了28.6%,创历史新高,未加工食品价格上涨了5.2%,服务价格又涨了2.4%,而商品价格增长则放缓至2.3%。
如果剔除能源和食品等价格波动比较大的商品,欧元区今年1月的核心CPI为2.3%,低于2021年12月的2.6%。但此前经济学家们曾经预测,欧元区今年1月的核心CPI将会低于2%。
如果按照欧元区内不同的国家来计算,CPI涨幅最高的是立陶宛,为12.2%,最低的是法国,为3.3%。
展开全文欧洲央行理事会将在2月3日举行今年的第一次会议,虽然多数经济学家预计这次会议不会加息,但会议议程肯定会被欧元区不断攀升的CPI所主导。
相对于美联储和英格兰银行,欧洲央行比较谨慎。虽然已承诺结束危机时期的债券购买,但欧洲央行的行动速度比较缓慢。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一再表示,随着电力和供暖成本上涨趋势和供应链混乱状况的缓解,价格上涨的势头将会过去。
但拉加德将会面临其他央行行长所面对的压力,可能不得不放弃关于目前这一轮通胀压力是“暂时性”的说法。高于预期的CPI,已经导致美联储和英格兰银行转向了比欧洲央行更为“鹰派”的政策立场。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曾经在去年 12 月说过,可能该是停用“暂时性”这个词的时候了。
市场预期美联储可能在今年全年加息五次。英格兰银行已经在去年年底加息过一次,市场预期这家英国的央行可能也会在今年再加息几次。
但欧洲央行则表示,它在停止资产购买之前不会加息。欧洲央行打算把它的资产购买行动至少一直持续到2022年10 月。
欧洲央行把它的CPI上涨目标定在2%,但欧元区实际的CPI上涨持续高于这一目标,这已经导致欧洲央行理事会成员之间的分歧扩大。德国、比利时和奥地利央行的“鹰派”行长们在今年1月的会议上抱怨说,欧洲央行承诺继续购买债券的时间过长。
欧元区失业率在去年12月创下了7%的历史低点,欧盟有四分之一的公司都表示劳动力短缺,这个比例也是历史新高,这些数据促使许多经济学家预测,欧元区的工资增长将会加速。这也会给欧洲央行带来压力。
丹麦最大的银行丹斯克银行的首席策略师皮特·克里斯蒂安森表示,欧洲央行及其行长拉加德将面对一些严峻的问题,欧洲央行理事会可能会在今年3 月的会议上调高CPI上涨预测,这对于调整货币政策非常重要。
多重因素助推
本周发布的一项对采购经理的调查显示,强劲的需求使公司能够将零部件和材料的更高成本转移给客户,这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继续推高价格。
欧洲央行的官员们表示,如有必要,他们将改变立场,但他们指出,一些预测表明欧元区的CPI上涨将在2023年和2024年低于2%的目标。
展望欧元区经济的中期前景,工资是否会加速增长,将是欧洲央行是否会改变立场的关键因素。
但驱动欧元区CPI飙升的,还有其他经济因素和地缘政治因素。
欧盟统计局的最新CPI数据公布之后,欧元集团主席、爱尔兰财政部长多诺霍2月2日对欧洲议会经济委员会说,CPI飙升正在损害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削弱普通公民的购买力,欧元区各个成员国的财政部长们自然对此感到担忧。
欧元集团是由欧元区19个成员国的财政部长组成的。
“我们主要的担忧当然是能源价格,但我们也担心强劲的需求、供应链瓶颈和技术因素,” 多诺霍说,“我们对欧洲央行将会尽其所能遏制CPI上涨是有信心的,但欧洲央行无法解决供应问题,这也是导致CPI上涨的重要原因。”
多诺霍指出,欧元区各国政府正在采取或探索应对高能源价格负面影响的措施,但欧盟与俄罗斯之间因乌克兰问题而出现的紧张关系升级,也是能源价格上涨和总体通胀飙升的一个因素。
俄罗斯目前供应着欧盟40%的天然气。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当然也必须考虑到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多诺霍强调说。
(作者曾在英国多家知名媒体担任资深记者、编辑。作者微信公众号:魏城看天下)
责编 | 周瑾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