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6日讯 今晚8点,由中国经济网联合中国平安推出的《金融消保大咖说》第十一期节目准时播出,本期节目的话题是“保护个人信息,守卫财产安全”。平安银行上海分行消费者权益保护部负责人顾振华表示,金融机构作为守护保卫国民经济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对信息安全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是根据外部监管的要求还是内在自身经营管理的要求,金融机构均将个人信息的保护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平安银行上海分行消费者权益保护部负责人顾振华
顾振华表示,造成信息泄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信息泄露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我国近年来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各类APP、网站、游戏、论坛也不断推陈出新,个人每一次每一分钟上网的信息都成为海量大数据中的一部分。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有10亿网民,而与互联网迅猛发展相对应,机构对个人信息的保管处理、个人对自身信息的保护、从业人员对所接触客户信息的无序使用等,都可能导致信息的泄露。
其次,信息化也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信息化为生活、工作带来极大便捷,但这也带来信息泄露的隐患。比如消费者在网上发布一条租房信息,很快便能如愿租到心仪的房子,但是在租到房子后仍不断有不同的陌生人打电话寻问是否租房,甚至是否买房。这说明消费者的信息已经同时被其他中介、其他的渠道、或者公司获取了。
顾振华指出,近些年,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关注度日益提升,无论从法律法规、还是制度建设层面都在陆续完善。例如,《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就是将个人信息问题作为一项单独内容进行说明,对金融机构使用、保留金融消费者信息的条件、要求都有详细规定。另外2021年11月《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更是对各方有了明确的管理要求。
对于金融机构如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顾振华介绍,以平安银行为例,从公司的战略管理要求到业务一线操作规范,从内部严格的客户信息操作授权机制到对外合作机构的信息安全管控,均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及内控合规的制度规定,对涉及侵害消费者信息安全权益的员工、合作机构等,都采取零容忍态度,对造成损失的也会相应追究民事乃至刑事责任,以充分保障消费者的信息安全权。
除了制度操作层面,顾振华称,平安银行每年都投入大量的时间、预算、精力放在信息安全保护的系统建设、宣教培训方面,根据客户的年龄、文化、喜好等特点,提供漫画、语音、视频、文字等各种宣传形式。
“另外,平安银行每年也会积极配合公安提供相关信息及线索,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打击。但由于银行的侦查手段及掌控信息有限,加上不法分子的犯罪手段越来越狡猾,很难直接、快速、有效地提供相关的线索,还需要联动公安与其他同业共同配合支持。”顾振华表示。
关于《金融消保大咖说》
新兴金融消费场景不断出现,让我们的生活更为便利,但也让不法诈骗分子有更多可乘之机,给我们的金融财产安全造成隐患。为积极配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工作,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提升金融消费者素养,号召广大网友争做金融好网民,中国经济网联合中国平安今年继续推出12期金融消费者素养提升系列公益课堂。节目旨在传递科学的投资理财理念,防止人民群众受骗上当,引导金融消费者正确使用金融服务,倡导理性消费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