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人民币超越日元成全球第四大货币,折射哪些重要变化 | 新京报专栏摩天大楼钟美宝凶手是谁
2023-07-11 20:51  浏览:38

人民币跃升为全球第四大活跃货币,背后是我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换。

▲据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最新数据,人民币超越日元,成全球第四大货币 。视频/新华网财经视频号

文 | 万喆

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12月,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占比升至第四。这也是自2015年8月以来,人民币国际支付全球排名首次超越日元,跻身全球前四大活跃货币。

▲截止2021年12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创六年来最高,超越日元,高举第四。图/央视网新闻截图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势不可挡

这当然是一个好消息。

2015年8月11日,人民银行宣布调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8.11”汇改,使得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更能反映外汇市场供求力量变化,是汇率市场化的重要改革。当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正式将人民币纳入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决议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这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驱动力由中国金融管理当局向国际多边机构切换,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6年多来,中国经济与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信用度不断加强,这才有了成为第四大活跃货币的成绩。

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上看,双边货币合作深入推进。

2021年,中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与土耳其央行扩大互换规模。目前,中国共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金额超过4万亿元。

此外,双边货币合作也大力推动了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2021年前11个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额达到5.1万亿元,同比增长25%;与周边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额约为6.1万亿元,同比增长23%。

展开全文

从人民币全球吸引力来看,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增强。2017年扩大资本市场开放以来,2018年到2021年,外资累计净增持境内债券和股票超过7000亿美元,年均增速34%。外资增加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逐渐成为资金跨境流入的重要渠道。2021年9月,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正式落地,市场反响良好,业务量初具规模。

从人民币的信用和活跃度上看,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外贸的活跃是其强大支撑。面临逆全球化压力,更加上两年来的疫情冲击,我国疫情防控得力,2020年实现了全球唯一重要经济体经济正增长,经济韧性较强。由于率先复工复产且产业链较为全面,出口实现了跃升,全年货物出口较上年增长7740亿美元,超过了过去9年的总和。这是人民币支付使用排名提升的重要因素。

因此,可以说,人民币跃升为第四大活跃货币,只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化成果的一个侧面展现。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换。

▲2021年9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正式落地。图/中新视频截图

处上升态势,道阻且长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人民币国际化前路仍然漫长。

此次人民币“超过日元”,固然有疫情下中国疫情防控高效有力、经济恢复快速、产业链条完整等因素,不过其中也有汇率因素影响。2021年,人民币可谓全球最强势货币,在全年美元波动升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也保持波动升值态势。

除了出口强劲,中国在全球货币“放水”的形势下保持了货币政策的克制,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对人民币升值双重支撑,中国利用外资创新高;而2021年日本贸易收支转为逆差,逆差额1.4722万亿日元。《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认为,日元的综合实力已经逼近50年来的低点。2021年日元汇率较2020年下降9.12%。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2021年12月日元实际有效汇率为68.07,已接近1972年的水平。在此背景下,人民币“超过日元”,既有经济实力因素,也有汇率波动因素。

而来自SWIFT的数据还显示,2021年12月,在主要货币的支付金额排名中,美元、欧元、英镑分别以40.51%、36.65%、5.89%的占比位居前三位。日元占比降至2.58%,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由2021年11月的2.14%升至12月的2.7%。

人民币的“名次”尽管靠前且处于上升态势,但总体所占份额与美元、欧元的差距仍然较大,亦不及第三名英镑的一半。从与国家经济体量或贸易规模的相适配性来看,人民币国际化都还很长的路要走。

“8.11”汇改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和思潮都在快速发生变化,中国金融改革的思路也在不断发生着新变化。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深刻的转型,金融外汇市场究竟应该在中国经济金融的下一步国际化、市场化改革中起到什么作用、如何平衡风险与作用、怎么能够更好地起作用,还需继续探索。

新京报特约撰稿人 | 万喆(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

编辑 | 李潇潇

实习生 | 吕怡然

校对 | 刘军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