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小霞
作为大国经济的“压舱石”,制造业在驱动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21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中国的制造业焕发出超强的生命力,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但同时,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给制造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一定压力。展望2022年,制造业企业发展前景如何?企业有哪些创新举措?在减税降费政策的助力下,企业还有哪些期待?
技术创新成高质量发展关键
成立于2013年5月的广东气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气派”)是一家主要从事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及提供封装技术解决方案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近几年,随着数据中心建设提速、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5G普及、各行业信息化建设持续深入和移动互联设备的快速增长,集成电路产品所占市场比重越来越多。”广东气派财务总监李泽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未来集成电路行业仍将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在行业前景被看好的情况下,2022年,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先进封装产品,未来3-5年内将完成BGA、Flip-Chip、CSP和WLCSP四项新技术的样品试制、小批量生产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同时收集MCM、SiP和TSV三项技术的市场需求和最新技术动态,进行初步研究开发。”李泽伟说,公司投资方气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于2021年6月23日在科创板挂牌上市,所募集的资金将投资在东莞石排用于先进封装、第三代半导体等技术的研发、产业化及扩产。
2021年,企业使用机器人实现智能生产制造的意愿明显提升。2022年,机器人全球化与产业链协同将加快,尤其是国产替代趋势越来越明显,本土化机器人优势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在这股发展浪潮中,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抓住机遇进行布局。瑞松智能总裁孙志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瑞松科技通过技术引领、营销转型、成本领先、数字驱动四大战略引擎,实现未来在解决方案、智能装备、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四大业务板块的构建和提升。同时,还积极联合国内外产业战略合作伙伴——腾讯、西门子工业软件和其他合作方等共同展开技术合作。
展开全文珠海艾派克微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的国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唯一的打印机全系列SoC芯片供应商。
“耗材行业的发展核心是技术的革新和专利产品的研发,因此我们坚持以专利开发为中心点,技术拓展、深化服务为基本点,专注于研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艾派克微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在上海、杭州、郑州、成都、美国等地建立研发中心,在北京、武汉、西安、台湾等地建立研发合作基地;并与美国、欧洲、中国台湾和日本多家集成电路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采访中,多位制造业企业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2022年,技术创新将成为推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企业期盼进一步减税降费
1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减税降费座谈会。多地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减税降费是支持市场主体的“及时雨”,为稳定经济、优化结构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1年,我们公司享受了国家给予制造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有研发费加计扣除、增值税留抵增量退税和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等。”广州诺诚健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截至2021年12月,公司收到的返还增值税金额近人民币3500万元,2021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000多万元,给公司工程建设提供了及时的资金支持。
东莞市泰亮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文波告诉本报记者,2019年以来,泰亮半导体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款约80万元;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减免税额约270万元。此外,累计办理出口退税约5830万元。
“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加快了企业的资金周转,有效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创新力度、增强产品竞争力。特别是出口退税政策不仅优惠力度大,而且办理简单、审核快捷,企业获得感强。”公司财务人员文女士表示,2021年,泰亮公司投入研发费用740万元;2022年,将投入研发费用800万元。
广州悦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广州市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董事长曹立辉对本报记者表示,企业在水、电、环保费用及税费等方面得到“减负”,让企业可以有更多经费投入自主研发和技术攻关。
在减税降费政策的助力下,企业还有哪些期待?
曹立辉说,希望国家和相关部门能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银行贷款及融资支持。同时,能进一步加强企业用人职业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应届生,希望能在毕业前就掌握职业技能,这样既能提高就业率,同时也能减少用人单位的前期负担。
孙志强则表示,希望针对鼓励的制造业行业可以在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方面再加大减税力度,能进一步减轻企业开支。周文波则告诉记者,希望国家能够保持减税降费力度和办理速度,让企业轻装上阵,助力企业越走越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杨志勇表示,2022年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体现了政策对企业发展良好生态形成的支持,体现了政策保市场主体的意图。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有效应对“三重压力”②丨强化政策相机抉择 积极应对三重压力
●有效应对“三重压力”①丨中国有能力预防潜在风险
●解读丨四地跨境贸易投资先行先试 中国迈出高水平开放新步伐
●智库丨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战略与全球展望
●新闻洞察丨享政策、办实事、惠民生 民之所盼未来可期
监 制 丨 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