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王鹏程博士:无形资产会计准则面临的重大挑战与改革方案展望小巧玲珑是什么生肖
2023-07-02 00:46  浏览:25

摘要

新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已经成为企业、国家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驱动发展,现有会计准则在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方面,已经无法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需要及时革故鼎新,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修订可能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未来五年准则制定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深入分析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全面梳理理论界、实务界及各国准则制定机构提出的各种解决方案,提出全面确认无形资产、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强化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改革方案,建议中国各相关单位主动作为,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1年3月30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了《第三次议程咨询(意见征询稿)》,向全球公开征求对IASB2022年至2026工作优先次序的意见。目前,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已经结束,根据各利益相关方的反馈意见,未来五年IASB可能的优先项目之一是《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的修订。本文系统分析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全面梳理理论界、实务界及各国准则制定机构所提出的各种解决方案,提出建议的改革方案,以期对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修订有所裨益。

Ⅰ)百年求索,无形资产准则的历史演进

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对无形资产的讨论始于19世纪末,具体时间无法考证。最早发布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则是1944年12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发布的第24号会计研究公报 ARB24《无形资产》,该公告明确了商誉及其摊销方法。其后,各国和地区准则制定机构也都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展开全文

在美国,AICPA所属的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于1970年发布了第17号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无形资产》,要求在购买法下确认的商誉在不少于40年内摊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成立后,于1974年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2号一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要求对研发支出完全费用化处理。2001年,FASB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1号—企业合并》和《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2号—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不再要求对商誉进行系统摊销,而是改为减值测试。在与IASB进行共同研究后,FASB于2007年对《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1号——企业合并》进行了修订。

在英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研究晚于美国,但英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非常重视对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的规范。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C)于1984年发布第22号《标准会计实务说明:商誉会计》,于1989年对该准则进行了修订,于1998年发布了《第10号财务报告准则:商誉和无形资产》。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73年成立后,也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无形资产的会计规范。IASC于1978年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9号——研究开发支出》,要求不论哪一阶段的研究开发支出都应当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于1983年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明确了商誉及其摊销方法。IASC于1993年提出了对研发支出更为明确的界定和划分,要求将研究费用与开发费用进行区分,分别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同时也要求对开发费用进行更详细和规范的披露,但是对于是否资本化以及如何资本化的问题未做出明确规定。1998年经过长时间的广泛讨论,IASC发布《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取代IAS 9,并于同年发布了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IASC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后,于2004年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以及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的修订,要求将商誉的摊销改为减值测试。IASB于2008年发布了修订后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明确了企业合并取得的可辨认的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在中国,对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规范始于1985年,其时,财政部发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首次提出了无形资产概念。1992年11月30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被确立为一个会计科目。2001年1月18日,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将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同时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保持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鉴于很多国家普遍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是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本文基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分析讨论。根据适用的相关会计准则,当前无形资产确认、计量和披露的具体要求如下:

1. 企业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除非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费用,同时满足下列六个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有能力适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而对于内部产生的品牌、刊头、报刊名、客户名单及类似项目等,由于其支出无法与其他支出区分,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2. 企业购买、换入或以政府补助等形式取得的无形资产按相关会计准则进行初始确认和计量。对于企业合并中取得的无形资产,不管是之前被购买企业外部所取得,还是被购买企业内部所产生,只要符合资产定义,可以辨认,均应按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予以确认。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以下简称IFRS3),这些无形资产包括与营销相关的无形资产(如商标、商号、报头、互联网域名)、与客户相关的无形资产(如客户名单、客户合同、客户关系)、与艺术相关的无形资产(如戏剧、文学作品、电视节目),以合同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如许可协议、经营权),以技术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计算机软件、非专利技术、数据库)等五类。

3. 无形资产初始确认后,后续计量既可以采用成本模式,也可以采用重估价模式。

4. 对确认的无形资产,须按相关规定进行详细地披露;对研究与开发支出,准则仅要求披露其总额;对未确认的无形资产,准则仅是鼓励披露未确认重大无形资产的简要情况。

Ⅱ)充满争议,无形资产准则面临重大挑战

多年以来,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无论是在学术界、实务界,还是在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之间,无论是在监管机构,还是在财务报告的编制者、审计机构、使用者之间,均充满了极大的争议。许多声音都在质疑:为什么收购产生的无形资产能够确认[注1],而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不能够确认?为什么有形资产得到确认,而无形资产不被确认?为什么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可以确认,而自创商誉不可以确认?[注2]在新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无形资产已经成为企业、国家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我们必须直面这些声音,直面这些挑战。

一、大量无形资产不被确认导致财务报表的相关性急剧下降

品牌金融(Brand Finance)于2021年9月发布了《2021年度全球无形资产金融追踪——对世界无形资产价值的年度回顾》。根据该报告,1996年全球无形资产价值估计为6万亿美元,而截至2021年9月,全球无形资产价值已经超过74万亿美元,25年间增加了11倍多,每年大约增长11%。特别是在过去的一年,COVID-19冠状病毒进一步推动了创新,全球无形资产的价值大幅增加,大约增长了23%。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无形资产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未披露的无形资产越来越庞大。截至2021年9月,全球未披露的无形资产规模达到58.4万亿美元,达到全球企业价值中的43%。表1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型公司,其未披露的无形资产远远超过其已经披露的无形资产。排在第一位的是微软,其披露的无形资产净值是80亿美元,披露的商誉是500亿美元,而未披露的无形资产价值高达18470亿美元,是已披露无形资产和商誉的31.84倍。中国企业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腾讯,其披露的无形资产净值是70亿美元,披露的商誉是170亿美元,而未披露的无形资产价值高达6370亿美元,是已披露无形资产和商誉的26.54倍。看到这一组数据,非常惊人,反映了财务报表中所列报的无形资产价值与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相比已经微不足道,反映了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正在失去相关性。

表1 无形资产总值排名前20位公司

信息来源:品牌金融(Brand Finance),2021年度全球无形资产金融追踪——对世界无形资产价值的年度回顾,2021年9月

另外,还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A股上市公司共计4685家,有370家上市公司于2021年6月30日的市净率低于1(根据wind统计),有些上市公司市净率为0.2、0.3。市净率低于1,可能与资本市场的效率有关,有可能与市场质疑这些公司的资产质量、盈余质量有关。或许,这些公司也可能存在负的无形资产,包括负商誉。如果这样,也从另外一个方向反映了未确认负无形资产对财务报表价值的影响。

欧洲财务报告咨询组(EFRAG)委托相关专家撰写的学术报告《无形资产报告的文献回顾》(2020年2月)指出:“大量证据表明,无形资产投资的宏观经济现象已经相当突出,标志着一个‘没有资本的资本主义’新阶段的来临,即公司的市场价值往往越来越多地由其产生的无形资产而不是有形资产来驱动,但由于财务报表反映有关无形资产的信息严重不足,财务报表的价值相关性正在下降。”Lev和Gu在《会计的终结与与投资者和经理人的未来之路》一书中,考察了1950年至2013年报告收益和账面价值对市值的解释力,发现R2(报告收益和账面价值对市值的解释力)在这段时间内从大约90%下降到50%。

自2008年以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了一些关于无形资产会计和报告领域的重要研究文章,在其2012年的研究中指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已经恶化,特别是在以高无形资本为特征的行业,这对财务报告的持续相关性提出了严重的挑战”。2013年,OECD重申了类似的看法,指出“虽然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综合报告和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报告上,但对企业支出的更好报告,无形资产、知识资本(KBC)对提高企业报告质量的广泛讨论也很重要。事实上,尽管世界上许多最成功的公司的价值几乎完全在于他们的无形资产,但企业报告提供的这些信息非常有限。”

韩国会计准则委员会2019年做过一个调研,许多人对财务报表的局限性同样表示担忧,有的受访者说“当前的财务报表以20世纪的观点分析2018年的公司。无形资产,如技术、商业模式、品牌、网络、IP、用户账户等,在公司价值中占据很大一部分。然而,财务报表主要记录有形资产,如土地、设备和机械。”“由于财务报表无法跟上公司的快速变化,它无法向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互联网游戏、娱乐和生物行业的分析师甚至说,财务报表是无用的,财务报表上反映的商誉,在评估公司价值时,不是一个关键因素。但是,可以估计未来利润的因素,如许可证、IP、用户账户等都不包括在内,这使得财务报表不切实际。”

二、大量研究开发支出费用化导致绩效指标严重扭曲

近年来,全球科技飞速发展,关键领域持续取得新的突破,全球主要经济体加快科技发展战略部署,不断加码研发投入支出,全球科技竞争愈演愈烈。OECD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研发投入总额为20141亿美元,其中美国的研发投入总额达5815.53亿美元,占全球研发投入总额的比重为28.9%,中国研发投入总额仅次于美国,2018年中国研发投入总额为4680.62亿美元,占全球研发投入总额的比重为23.2%,日本、德国研发投入紧随其后,分别占全球研发总投入8.5%、7%。这些研究开发支出,在现有会计准则下,当且仅当能够满足前述六个条件的开发性支出,方能资本化。以中国为例,根据wind数据库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12月27日在境内发行上市的4600多家A股上市公司,2020年投入的10090亿元人民币研发费用中,资本化的仅有767亿元人民币,其余9323亿元人民币全部直接计入2020年度的损益,资本化率仅为7.6%。将大量研究开发支出这类产生未来收入的支出全部计入损益表,会扰乱收入计算,导致无法区分支持当前收入的支出与旨在产生未来收入的支出,既与收入不匹配,也可能抑制投资。这种情况下,根据某一时期的财务报表数据计算的利润率不能反映该时期的实际盈利能力,也不能用于预测未来的利润率。同时,考虑到大量无形资产未入账,这种情况下计算的各种业绩指标,无论是ROA、ROE,还是EVA,还是对未来收益和现金流的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误导性,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可能会因无形资产信息的不足而严重失策。

与此同时,这些指标的可比性也受到不利影响,因为大多数无形资产如果是内部产生的,则不予以确认,但如果是企业合并取得的则予以确认,很难将内生增长的公司与通过并购实现增长的公司进行比较。

三、会计处理的重大不一致引发对会计准则内在逻辑的质疑

仔细研究现行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可以发现,就无形资产而言,至少存在以下重大不一致:

1. 无形资产确认标准与有形资产确认标准不一致。《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房和设备》(以下简称IAS16)和IAS38在确认和计量标准上几乎相同,均是当且仅当与该项目相关的未来可能经济利益流入该主体,且该项目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时,才允许进行确认。然而,IAS38所定义的无形资产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将大量不可以辨认的无形资产排除在外。一项无形资产具有以下特征之一,方为可辨认:一是可分离,即能够从主体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可辨认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无论主体是否有意进行这些交易;或者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从主体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而且IAS38还特别禁止将内部产生的品牌、刊头、报刊名、客户名单和实质上类似项目等确认为无形资产,IASB认为这类内部产生的无形项目几乎不可能或从未符合IAS38中的确认条件。IAS38还规定:研究、培训、广告和开办活动的支出将不产生能够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无形资产。就IAS38解决结果不确定性的程度而言,其实导致了会计确认不同于IAS16。

2. 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确认标准与企业合并中形成无形资产的确认标准不一致。如前所述,企业合并中取得的无形资产,不管是之前被购买企业外部所取得,还是被购买企业内部所产生,只要符合资产定义,可以辨认,均应按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予以确认。而企业内部所形成的无形资产,除非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费用,同时满足六个条件方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同时存在矛盾的是,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需要进行确认,而企业自创的商誉则不应该确认。

3. 无形资产计量中的不一致。企业合并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初始确认时按公允价值进行确认,而企业内部满足六个条件的开发费用,则按成本确认为无形资产。后续计量方面,中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略有差异,《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四章仅允许使用成本模式对无形资产进行后续计量。IAS 38第72段则允许选择使用成本模式或重估模式。

4. 披露要求上的差异,如前所述,对确认的无形资产,须按相关规定进行详细地披露,而对研究与开发支出,准则仅要求披露其总额,对未确认的无形资产,准则仅是鼓励披露未确认重大无形资产的简要情况。这种披露要求,很难弥补前述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对于当前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所面临的挑战,IASB也非常了解。笔者注意到,IAS 38的结论基础中提到,IASB注意到以下的意见:

1. 当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符合资产定义及确认条件时,确认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与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规定是一致的。在某些情况下,企业能够确定收到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可能性,能够区分该项资产的支出与内部产生的商誉支出;

2. 在财务报表中不确认无形资产投资扭曲了对主体业绩的衡量,而且影响了对无形资产投资回报的准确评价;

3. 如果企业不能较好地跟踪记录无形资产投资的回报,会存在对重要资产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的风险。鼓励这类行为的会计体系,无论是对内部控制还是对外部来说,都会变得越来越不适用;

4. 资产价值存在某些不确定性的事实,并不意味着资产成本不予确认的规定是合理的;

5. 对确认目的而言,一项资产是外购的或内部产生的都是无关紧要的。

Ⅲ)完善确认,让更多无形资产进入财务报表

直面以上挑战,首先要解决的是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要让更多符合标准的无形资产进入财务报表体系。近年来,学术界和各国准则制定机构也给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确认所有符合条件的无形资产

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8年发布了一份讨论文件《内部产生无形资产的初始会计》(Initial Accounting for Internally Generated Intangible Assets)。该讨论文件将内部产生无形资产区分为计划内产生的无形资产(Planned internally Generated Intangible Assets)和计划之外产生的无形资产(Unplanned internally Generated Intangible Assets)。前者是指企业实施创造有关资产的计划所产生的无形资产,后者则是指企业在日常运营中产生的无形资产。前者通常包括IAS 38中提及的,产生于内部研究阶段或开发阶段的无形资产,但实施创造有关资产的活动远比研究开发活动广泛。后者则不是按照系统计划进行的,即使发生了与这些活动相关的成本,比如内部生成的品牌、报头、客户名单。讨论文件认为,在成本模式下,由于只有满足IAS 38及IFRS3中无形资产定义的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符合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确认标准,所以只有计划内产生的无形资产才应考虑确认。讨论文件建议,在基于重估价模式下下,采用基于假设性企业合并的技术(A Technique based on a Hypothetical Business Combination),遵守与企业合并中获得的无形资产相同的确认要求,确认满足IAS38及IFRS3中无形资产定义的所有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在这一方案下,讨论文件建议删除IAS 38第63、64段中的要求,即禁止识别内部生成的品牌、报头、出版标题、客户名单和实质上类似的项目,同时修改该准则第51段到61段的确认指南。在这一方案下,主体有必要在每个报告日期搜索自上一个报告日期以来可能出现的计划外无形资产。但这并不困难,主体对其现有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的了解要比其在企业合并中获得的无形资产更多。首次采用这一方案,可能成本高昂,但一旦建立了识别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的系统,持续的成本和努力将大大低于初始成本和努力。

欧洲财务报告咨询组(EFRAG)2021年8月发布的讨论文件《无形资产更好的信息》(Better Information on Intangibles)中也提及确认所有符合条件的无形资产的方案。该讨论文件首先根据Blair,M.M.&Wallman,S.M.H在Report of the Brookins task force on understanding intangibles sources of value(2000)一书中建议的分类方法,将无形资产分为三类。

1. 第一类是由主体控制的无形资产,这类无形资产所有权相对清晰,可以买卖,包括与营销相关的无形资产,如商标和品牌名称,以及基于技术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互联网域名和电影版权等;

2. 第二类是由主体控制的无形资产,但其定义明确且受法律保护的所有权可能不存在,且市场疲软或不存在,如正在进行的研发、非专利技术或商业机密;

3. 第三类是主体几乎没有控制权且不存在市场的无形资产,包括与主体人员相关的无形资产,如劳动力、技能和经验、员工忠诚度和培训,以及与关系资本相关的无形资产,如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和政府的关系等等。

讨论文件认为,控制是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对任何资产定义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引入一个例外以将非受控无形资产确认为资产而不会对其他资产产生意外后果或破坏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一般原则是不现实的,可能的方案是确认第一类和第二类无形资产。讨论文件认为,采用这种方案,一种可能的方法是以较少限制或更包容的方式对IAS 38中提供的“可辨认”的标准进行修改。同样,现有的“可靠计量”和“未来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条件也可能阻碍内部产生无形资产的确认,同样可以考虑取消和放宽这些标准。

根据现有文献,还有一种基于有没有明确支出的讨论方案。某些类型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通常不需要明确的支出,如组织资本、社会资本、声誉和客户忠诚度。一些人认为,尽管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对资产的定义没有明确规定资产必须来自待确认的直接或可识别支出,但缺乏此类直接或可识别支出会给任何确认模式增加复杂性,因此建议将无形资产的确认限制在有明确支出的无形资产上,以避免将当期收入的支出与未来收入的支出混淆。另外一种意见认为,虽然发生支出和获得资产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但二者不必然同时发生,当主体发生支出时,可能证明主体已经在寻找未来经济利益,但并不能够提供主体已经获得资产的确凿证据。同样地,未发生相关支出,并不能妨碍一个项目满足资产的定义。所以,确认无形资产,不需要区分有没有明确的支出。

确认所有符合条件的无形资产,其好处在于收购和内部开发的无形资产可比,内部产生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可比,业绩计量不会因未确认所有无形资产而严重扭曲,对评估受托责任而言,管理层可用的资源均反映于资产负债表表中。其缺点在于:1)难以或者不可能单独识别和计量某些无形资产;2)由于计量的不确定性,摊销或减值可能导致进一步的错配,影响财务报表的业绩;3)如果确认所有无形资产将导致与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不一致;4)成本高昂,因为需要编制人员识别和计量所有无形资产;5)将具有重大不确定的资产“资本化”,将其与具有更确定结果的资产汇总在资产负债表上,模糊了未来现金流预期的总体信息。

二、确认达到门槛的无形资产

欧洲财务报告咨询组(EFRAG)2021年8月发布的讨论文件《无形资产更好的信息》提出的另外一种方案是确认达到门槛的无形资产(Threshold for Recognition)。IAS 38中包含对某些类型无形资产的确认门槛和明确禁止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定义意味着他们是可以辨认的,能够与主体分离或分割,并出售、转让、许可、出租或交换,或产生于合同或其他法律权利。对于要确认的无形资产,必须有可能归属于该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将流入主体,并且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根据EFRAG的这份讨论文件,当主体开始开发无形资产并产生支出时,即进行评估,若满足特定条件即门槛,便确认无形资产,随后不会重新评估。一种门槛是在投资开始时确定将这些资产的消耗分配到适当时期的摊销计划的能力,但这一门槛会限制具有无限寿命的无形资产的确认。其他的门槛(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包括:确认其未来经济利益可以确定并能够与其他业务分离的无形资产;确认预计支出可以在无形资产开发之初估算的无形资产;仅在开发时确认与开发相关的成本为无形资产;仅确认主体价值创造链中可识别的无形资产;仅确认可出售或具有商业价值的无形资产;仅确认可监控减值的无形资产。

通过门槛确认无形资产,其好处在于可能将无形资产计量的不确定性对财务报表的影响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减少财务报表业绩衡量标准的扭曲程度。其缺点在于:1)如果不符合确认标准,将继续排除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没有达到改革的目的;2)由于不需要重新评估,随后达到标准支出仍然只能费用化,可能导致被确认的无形资产更少。

三、满足规定条件时确认为无形资产

有条件确认法(Conditional Recognition)是门槛法确认的一种替代方案,在该方案下,在主体开始开发无形资产时,不会对门槛进行一次性评估,相反,主体持续评估是否满足确认标准,当满足标准时,将确认为资产。根据有条件确认的方法,可以是:

1)满足标准之前,在发生时计入损益,满足标准后,则进一步支出资本化,随后进行摊销;

2)先进行资本化和完全减值,直到达到确认标准,此时减值被转回。这一方法下,不仅满足确认标准后发生的支出将被资本化,之前的支出也被资本化;

3)先在其他综合收益中作为已发生和可以回收的无形资产支出,符合确认标准时确认为无形资产,如果不成功或永远不会满足标准,则转为损益表中的费用。

这一方案与当前IAS 38中有关开发费用确认的六个条件类似,但在具体确认时点上有所差异。这一方案在会计实务中也不乏类似先例。例如在制药行业,一些公司已经制定了这样的惯例,在开发的药物获得批准之前开始生产库存,以预期收到该批准,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 2号——存货》的规定,存货被确认为资产,但对其可收回金额立即进行减值评估,如果生产时评估其不能收回,存货立即减值为零,如果(或当)该药物获批时,减值将被转回。这一做法可以扩展到不同形式的无形资产。另外,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中,先资本化勘探和开发支出,直到获得未来收益的额外信息,或计入费用,或重新分类为固定资产。

有条件确认无形资产,其好处在于可能将无形资产计量的不确定性对财务报表的影响限制在一定范围,增加与收购无形资产的可比性(特别是在使用其他综合收益的情况下),减少财务报表业绩衡量标准的扭曲程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可能比门槛法确认更多的无形资产。其缺点在于:1)如果不符合确认标准,将继续排除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没有达到改革的目的;2)收益的波动性[注3];3)需要重新评估资本化标准,财务报表编制成本高。

以上三种解决方案各有利弊,究竟选择哪一方案,是否还有其他解决方案,需要理论界和准则制定机构开展更深入的研究。笔者注意到,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前,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允许在比IAS 38更广泛的情况下确认和计量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根据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AASB1011—研究和开发成本会计》,企业内部生成的可辨认无形资产,只要其支出合理预计可以收回,均可以予以确认。另外,2021年8月14日,意大利政府推出一项新措施:“Decreto Agosto”,即八月法令或104号法令。该法令为中小型公司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机会,重新评估企业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股权投资,并将评估的增减值计入资产负债表。根据品牌金融(Brand Finance)的估计,仅是商标的价值,就将使得意大利符合条件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价值增加2000亿欧元。

在笔者看来,解决当前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所面临的问题,提升财务报表的价值相关性,必须对现有会计准则进行全面的改革,即便是需要重新修订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无论是确认达到门槛的无形资产的方案,还是满足规定条件时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方案,都是临时性的修修补补,均不能达到改革的目的。笔者支持确认所有符合条件的无形资产的方案,具体条件可以进行深入讨论。在此基础上,或许可以再进一步,改革可以更加彻底,对于那些不符合条件的内部形成的无形资产,可以视同自创商誉的一部分,可以确认自创商誉。对于自创商誉,数十年来主张在会计上予以确认的呼声越来越高。例如美国会计学会在1989年-1990年关于会计和审计计量委员会的长篇报告中指出,只包括外购商誉而不包括自创商誉是会计中最不正常的现象之一。为提升财务报表的价值相关性,笔者认为也需要确认负的无形资产,包括负的商誉。当然,按照这一方案,修订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在所难免,包括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和确认标准。

Ⅳ)优化计量,让财务报表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

IAS 38要求对已确认无形资产按初始成本进行计量,后续计量可以是成本模式,也可以是重估价模式。如果某项无形资产以重估价模式计量,该资产所属类别中的其他所有资产都应以同样的模式计量,除非这些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IAS 38未说明任何计量基础优于其他计量基础,也未在其结论基础中解释每种计量基础何时能提供更相关的信息或更加如实反映。然而,IAS 38指出,只有在参考活跃市场确定公允价值的情况下,才能使用重估价,而活跃市场对于无形资产并不常见。鉴于内部产生无形资产的数量和性质,重估价模式通常不适用于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

提升财务报表的价值相关性,除了要解决内部产生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外,还需要重新明确或者说优化其计量基础。理论上将,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可以有五种计量方案:

1. 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最初和随后按照IAS38当前成本模式的成本计量,根据该方法,摊销和减值损失在损益表中确认;

2. 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最初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成为其认定成本,随后进行摊销和减值,根据该方法,摊销和减值损失在损益表中确认;

3. 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最初按成本计量,随后按公允价值计量,符合IAS38当前的重估价模式,根据该方法,公允价值的增加计入其他综合收益,摊销和减值损失在损益表中确认;

4. 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初始和后续均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进入损益;

5. 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初始和后续均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区分不同情形分别计入损益或其他综合收益。

在不讨论无形资产的摊销,也不讨论其减值问题的情况下,上述五种计量模式的核心还是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计量基础。

一、成本计量

赞成以成本作为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进行初始及后续计量的理由包括:(1)成本更符合内部产生有形资产的处理方式,更符合IFRS3的原则,因为IFRS3仅将公允价值作为成本分配的替代;(2)按成本确认将是计算投资回报的一项有用措施;(3)按成本计量通常被理解为比公允价值计量成本更低,也更不主观,它被视为传统的确认触发因素,而不是使用报告日期作为确认触发因素。随后,仅在有减值迹象时对这些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也比基于定期估值的模式更具成本效益。

反对以成本作为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进行初始及后续计量的理由包括:(1)根据基于成本模式的传统观点,计划外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将不予以确认,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激励主体不适当地设计计划内或计划外资产,以满足主体而非用户财务报告利益:(2)归集和划分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成本非常主观,也非常困难:(3)基于成本计量的结果可能与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存在很大偏离。

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8年为编制讨论文件《内部产生无形资产的初始会计》,曾采访了一些财务报表编制人员及咨询机构,一些受访者认为,“历史成本可以为某些类型的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提供可靠的计量,包括研发、内部管理软件和知识产权,前提是保持充分的财务记录。”接受采访的一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指出,“会计系统的质量通常因主体而异,记录保存的充分性是一个过渡性问题,是许多新要求的共同点。”

二、公允价值计量

赞成以公允价值计量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的理由包括:(1)公允价值通过捕获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预期,为预测未来现金流提供了更相关的信息,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对财务报表编制者和分析师的调研(2008)时,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第2层级和第3层级的公允价值,压倒性地优于成本,因为它通过捕获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预期来提供相关信息;(2)对内部产生无形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保持了与企业合并中获得的同类资产一致的处理;(3)当特定性质的无形资产未发生(或可识别)支出时,公允价值可能是唯一可用的选择,公允价值计量下没有必要确定和分配成本;(4)尽管公允价值可能无法捕捉到许多特定主体的协同效应,但与按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可能更容易捕捉到资产之间的协同效应。

反对以公允价值计量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的理由包括:(1)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将主要基于不可观察的输入值,因为大多数无形资产的活跃市场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并且无法单独交易,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将意味着更多的主观性,并使财务报告面临更高程度的不确定性。对于许多无形资产而言,公允价值的计量不确定性可能会使人们质疑公允价值是否能够如实反映:(2)公允价值估算方式的差异会降低项目之间的可比性,即使这些项目都将以公允价值计量;(3)公允价值计量还可能造成利润或权益的波动性,这将无法预测未来现金流的可变性,并且这种可变性也可能无助于评估管理层遵循商业模式的管理能力;(4)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成本也可能高于按成本计量(如果无形资产随后在每个会计期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则成本更高);(5)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会产生特定的审计问题,公允价值估算的主观性可能会使财务报告受到高度操纵。英国财务报告委员会(FRC)于2019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无形资产业务报告—现实的选择》(Business Reporting of Intangibles: Realistic proposals)中提及:“使用公允价值法的一个障碍是无形资产的独特性,如IAS38所述,品牌、报纸刊头、音乐和电影出版权、专利或商标不可能存在活跃的市场,因为这些资产是独一无二的。每一项专利和每一部小说从本质上都不同于其他任何一项,即使知道最近出售专利的价格,也不可能根据该信息对不同的专利进行估价。”

以上反对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理由可以理解,特别是公允价值的计量不确定性所引发的问题。2010年版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指出,尽管计量的高度不确定并不意味着特定的计量基础必然不相关,但必须在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之间取得平衡,对于某些会计估计,计量的高度不确定性可能超过其他因素,以至于产生的信息可能不是特别有用。但是2018年版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已经对此做出了修改,第5.19段指出:“一项资产或负债如需确认,必须先进行计量。许多情况下,此类计量必须进行估计,由此受计量不确定性的影响。如第2.19段所述,在编制财务信息时必然要使用合理估计,如果能够对估计进行清晰准确地描述与解释,则使用合理估计并不会有损财务信息的有用性。甚至较高程度的计量不确定性,不必然会有碍于此估计提供有用信息。”2018版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将计量不确定性描述为影响是否可能提供如实反映的因素,并明确“最有用的信息可能是依赖高度不确定估计的计量,并附以对此估计的描述和对影响此估计不确定性的解释”。所以,在笔者看来,以公允价值计量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并不与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相悖。

而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存在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引发的操纵问题,也不必过于担心。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计量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是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的初始确认、计量,还有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包括各种权益工具,均须以公允价值计量。更何况,《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发布后,金融资产的减值模型从已发生损失模型改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其计量同样存在高度不确定性,而且对金融机构影响十分重大。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2013年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后,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值以及公允价值的披露也都有了详细而明确的规范。

实际上,有不少企业对公允价值的计量,不论是金融资产还是非金融资产,均聘请合资格的评估机构。对于评估机构来说,在评估无形资产方面有着相关的准则进行规范,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IVSC)20多年前就发布过无形资产评估准则,其间也进行过多轮的修改,今天适用的无形资产评估准则于2017年发布。该准则对各种无形资产评估的模型、方法及参数均提供了详细的指引。根据该准则,无形资产的评估可以采用市场法、收益法、重置或更新成本法。收益法下,有超额收益法、许可费节省法、增量收益法或有无对比法 、绿地法、分销商法等具体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无形资产。可以说,无形资产的评估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况且,随着市场的发展,现有的无形资产市场将不断壮大,未来也可能会出现新的无形资产市场。

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8年起草的讨论文件《内部产生无形资产的初始会计》中指出,许多受访者认为,“当无形资产的市场相对不成熟且由少数可观察的市场交易组成,或无形资产具有很多独特的特征,难以与其他市场的资产进行直接比较,如果第1级公允价值无法取得,他们将根据市场特定数据和预期(第2级公允价值)和主体特定数据和预期(可能为第3级)寻求适当的计量方法。受访者表示,贴现现金流和超额利润的资本化以及收益倍数法的资本化等计量技术可以提供可靠的计量,具体取决于主体特定信息的质量和可用性。也有人认为,当可辨认现金流不能直接归属于无形资产,或无形资产处于开发的早期阶段,内部产生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历史成本可以用作计量的上限,或者替代重置成本。”

根据以上的分析,考虑到成本计量可能导致部分无形资产无法确认,其结果也可能与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存在较大偏离,笔者支持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初始和后续均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案。对于其公允价值变动,则可以比照适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的权益工具,在初始确认是可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无形资产。如果能够显著消除或减少错配,也可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无形资产,比如有限寿命的无形资产。该指定一经做出,不可撤销。

Ⅴ)强化披露,提升无形资产相关信息的价值

无形资产信息的有效沟通使信息更具相关性,有助于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通常而言,无形资产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涉及到财务报表及其附注中的披露,以及叙述性报告(又称管理层评论、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或战略报告)。财务报表附注是对财务报表项目的详细说明,叙述性报告是对财务报表及其附注的增强。为强化无形资产信息的沟通,有些机构提出了无形资产业务报告。

一、财务报表及其附注中的披露

IAS 38第118段到128段对无形资产在财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做出了一般性的规定,要求主体在财务报表中对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和其他无形资产予以区分,就每类无形资产披露其使用寿命(或是不确定),摊销方法、摊销率、摊销金额、减值金额,以及每类无形资产的增减变动,损益表中确定的或转回的减值损失。对于研究与开发支出,IAS38仅要求主体披露本期确认为费用的研究与开发支出总额。对主体控制、但由于不符合准则确认条件的重大无形资产,需要在财务报表附注进行简要描述。

显然,以上披露过于简单。即便不对现有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做出修改,亦需要对现行的披露要求进行完善。一方面,需要对研究开发费用进行充分的披露,以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对于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如果不符合相关的确认标准,为了向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应要求主体披露无形资产的说明以及无形资产不符合相关确认标准的原因。

对于研究开发费用的披露,英国财务报告委员会(FRC)于2019年2月发布《无形资产报告:现实的选择》的讨论文件,提出了面向未来无形资产支出披露的建议。在FRC看来,“鉴于概念框架对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标准,许多无形资产无法在财务报告中确认。有些人可能敦促重新考虑概念框架,以便在财务报表中确认更多无形资产……。IASB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修订不久,且其资产定义和确认标准得到普遍支持,似乎不太可能提出令人信服的改革理由,也不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接受这种改革的建议。可能的改善路径是:审查会计准则的现有要求,并比较其详细要求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概念框架;考虑财务报表如何提供有关未确认未资产的无形资产的支出的更好的信息”。在FRC这一披露建议下,要求将无形资产的支出与其他支出明确区分。采用这一方法,损益表将提供以下信息:未来导向无形资产支出前的净收益;按性质分析的面向未来的无形资产支出。这种列报方式将有助于报告使用者区分该期间的财务业绩,而不会仅仅因为作为会计政策计入损益表中的费用而造成扭曲,有助于报告使用者对未来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进行预测。但上述文件发布后,褒贬不一。支持者如欧洲会计师联合会(EAA)认为,损益表将与无形资产相关的费用区分为与当期相关的费用和面向未来的费用,这是对现有财务报告模型的一项非常有用和重要的创新,有助于对公司前后期间以及不同公司之间的绩效相同口径的比较,尽管,支出的分离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这不是实施这一增强型披露的障碍。由英国100位富时100指数公司和几家大型英国私人公司财务总监组成的100集团(the 100 Group)对该建议有重大保留,认为划分未来导向支出的主观性和困难增加了不必要的复杂性,而且有可能导致共享有关未来项目或以前项目商业敏感信息以及无形资产投资情况的风险。在不披露商业敏感信息的情况下,获取信息和提供支持成本的叙述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可能超过用户从中获得的潜在利益。

而韩国会计准则委员会(KASB)基于不改变现有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标准下,于2020年提出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核心无形资产报表”(SCI)的建议方案,其想法是要求公司识别核心无形资产,按公允价值进行估值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提供单独的报表,即SCI。核心无形资产是可能影响市场的重要无形资产,无论是否通过法律手段进行保护,以及是否符合“资产”的当前定义,可以是现有可以辨认的无形资产,也可以是可辨认资产的协同效应,以及内部开发的未确认的无形资产。如制药公司的专利权、制药工艺、新药开发;航空公司的品牌名称、航线、服务质量;电信公司的知识产权、通信网络、客户关系;网络公司的软件技术平台、开发技术等等。核心无形资产初始确认时以公允价值计量,后续也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该报表属于自愿披露的范畴,内容包括核心无形资产概述、主要假设、评估详情、本年度免责声明以及前两年的估计。对于KASB的建议,很多人都很关注相关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而且担心存在法律问题。截至目前,上述建议尚未纳入韩国的会计准则,也未见有公司披露该等信息。

笔者认为,无论是英国FRC的建议,还是韩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方案,虽然对改善无形资产信息的不足有所帮助,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所有无形资产均予以确认,如果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均采用公允价值,除披露各类无形资产的详细信息外,还需要按照IFRS13的要求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信息,包括: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和金额;公允价值计量的层次;在各层次之间转换的金额和原因。对于第二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应当披露使用的估值技术和输入值的描述性信息。对于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应当披露使用的估值技术、输入值和估值流程的描述性信息以及相关敏感性分析。

二、叙述性报告中的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日益被视为主体战略和商业模式的重要价值驱动因素,在叙述性报告中提供与特定无形资产相关的信息,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主体价值创造过程中相关的无形资产非常重要。2021年5月27日,IASB发布了《管理层评论(Management Commentary)(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务公告第1号——管理层评论》进行了全面修订,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促进财务报告更好沟通”主题下的重要里程碑,必将对提升财务报告质量及推动公司报告重构产生深远的影响。根据征求意见稿,管理层评论包括六方面具体内容,其中就包括商业模式和战略所依赖的资源和关系(The entity’s resources and relationships)。征求意见稿较2010年实务公告列举了更多性质的资源和关系,主体资源包括:经营场所和其他基础设施、对未开采或未采伐的自然资源的权利、原材料或制造材料或商品、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现金及其他财务资源等(包括但不限于在主体财务报表中确认为资产的资源)。主体关系包括:与直接参与主体创造价值和产生现金流量过程的各方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政府、监管机构、非政府组织或地方社区等方面的广泛关系。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欧盟委员会的可持续报告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的建议稿中看到类似要求。欧盟委员会要求公司提供其无形资产(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无形资产除外)的信息,包括智力资本、人力资本以及关系资本。同时委员会也要求提供与研发有关的信息,以及与如何识别其报告的无形资产的信息。

英国财务报告委员会(FRC)在其2019年2月发布《无形资产报告:现实的选择》的讨论文件中也对改善叙述性报告中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提出了建议,叙述性报告应侧重于对业务增值活动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即在业务模式中起关键作用的无形资产。报告中可纳入与主体无形资产评估相关的数字指标,披露的指标不仅应涉及与业务成功相关的无形资产,还应提供对其潜力的有意义的洞察。单个时期的指标可能提供的信息很少,但如果在可比和一致的基础上,在多个时期披露相同的指标,则趋势将提供更多信息。同时需要说明导致指标变化的因素以及报告的指标如何与管理层的现实目标进行比较。

目前,一些无形资产密集的企业,包括生物医药、软件和互联网、芯片等企业在年度报告,在向投资者介绍的情况和新闻稿中,对无形资产相关的信息进行了一些披露,但这些信息是零星的,不是系统的,是自愿的,不是强制的,是非标准的,是未经审计的,是不具有可比性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务公告第1号——管理层评论》征求意见稿中对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基本上还是原则性的要求,建议IASB对此做出一些详细的要求,或是给出相应的示例。

三、无形资产业务报告

世界智力资本/资产倡议WICI组织于2007年成立,于2016年发布“WICI无形资产报告框架”,旨在促进报告组织创建、识别、管理、利用其独特的无形资产,以创造价值并实现业务连续性。该框架不要求各组织在现有报告的基础上编制新类型的报告,可以通过现有各种形式的公司报告来进行报告。该框架特别涉及现行会计准则未涵盖的无形资产的报告,包括组织资本、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三类无形资产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报告无形资产须遵循重要性原则、相关性原则、简明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未来导向原则。具体内容方面,将叙述性信息与关键绩效指标(KPI)表示的定量信息进行整合。KPI通常可分为一般、行业特定、组织特定三类,基于KPI,可以绩效时间序列分析、公司间竞争分析以及实际与预测的分析。各组织应该报告最能代表其价值创造机制独特性的KPI。无形资产报告应按照三部分来进行阐述,一是活动概述和价值创造模式,二是从过去到现在的无形资产和价值创造,三是从现在到未来的无形资产和价值创造。

图1 WICI在公司报告领域的框架重点

资料来源:WICI Intangibles Reporting framework, 2016,P9

可以看出,以上关于无形资产报告连同财务报告,以及可持续发展报告一起构成公司报告的三大支柱,可见无形资产报告的重要性,值得我们在研究公司报告重构时深入讨论。

Ⅵ)主动作为,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创新无所不在,公司变得越来越概念化,研发、品牌、专利、联盟、人力资本、组织资本日益密集,知识产权交易越来越活跃,专利保护、商标保护越来越强大,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发展,供应链、价值链、生态链日新月异。创新驱动发展,现有会计准则在无形资产包括智慧资本、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等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方面,已经无法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需要及时革故鼎新。全面确认无形资产,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充分披露无形资产信息,是市场的需要,是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要,是提升财务信息价值的需要。我们深知,各国监管机构、财务报表编制人员、财务报表审计人员对此有所顾虑,无形资产充满了不稳定、不确定,总是难以捉摸,难以确认,难以计量,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我们需要勇立潮头,迎难而上。

2020年,中国的GDP总量已经占全球GDP总量的17.4%;中国的专利申请已经超过150万件,是美国的2.5倍。2018年度,中国的研发投入总额已经达到4680.62亿美元,占全球研发投入总额的比重为23.2%。截至2021年9月,根据品牌金融(Brand Finance)的统计,中国的无形资产价值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占全球无形资产总量的14%。会计准则的制订,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问题,但更是政治过程,因为它牵涉到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当然也包括国家利益。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修订,更是这样,在经济总量、研发总量、无形资产总量这么大规模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积极布局,主动作为,方能不会抑制中国企业和我们国家的创新和发展,方能提升中国企业和我们国家的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面对百年不遇之大变局,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即将重启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修订之际,中国的政府部门、准则制定机构及监管机构、理论界及实务界应该高度重视,积极参与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改进和完善,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 宏观管理部门尽快开展无形资产宏观核算和管理,推动无形资产投资纳入GDP。众所周知,美国于2013年第2季度对GDP的核算办法进行了重大修订,将研发支出、原创艺术等无形资产纳入GDP,由此增加的GDP超过当年比利时全年的GDP。无形资产投资纳入GDP,有助于引导各级政府及市场主体不断提高无形资产核算和管理意识,促进研发投入,增强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

2. 会计准则制订机构尽快成立无形资产准则修订工作组,吸纳监管机构、理论界、市场机构、审计机构、评估机构以及企业等方面的专家深度参与,积极开展世界各国无形资产政策和实务的研究,对国内无形资产的核算、管理、交易涉及的有关各方开展深度调研,提出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修订的中国方案,并积极参与IASB无形资产准则修订的全过程。必要时,可以提出某些实验性方案,在局部范围内进行可行性测试。

3. 监管机构积极创新无形资产监管方法,不断完善监管标准,一方面在局部范围内放宽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的监管标准,另一方面不断探索无形资产全面入表、全面引入公允价值下的监管方法。

4. 无形资产交易机构积极推动无形资产的交易,丰富无形资产交易品种;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包括各种无形资产的抵押融资;证券机构尝试开发研发指数及类似无形资产指数,开发类似ESG指数基金的无形资产指数基金,让无形资产的交易更加活跃,让无形资产的概念、意识深入市场、深入人心。

5. 税务机构提前开展无形资产全面入表、全面引入公允价值下的税收政策、税收支持方案。这方面,可以参考意大利2021年出台的八月法案,在允许中小企业将所有无形资产重估入账的同时,也推出了相应的税收支持计划。

6. 资产评估机构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深入开展调研,对现有的评估模型和评估方法进行系统重检、优化,并不断进行创新,实时修订现有无形资产评估准则,以我为主,积极参与国际资产评估准则委员会(IVSC)无形资产评估准则的修订。

7. 会计师事务所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深入市场、深入企业,不断收集无形资产确认、计量、披露,以及管理和审计中的相关问题,为制定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提供素材,提供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适时研究无形资产全面入表、全面引入公允价值下相关审计准则的修订。如同在2020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出台《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审计指引》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已经在紧锣密鼓制定《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预期信用损失审计指引》一般,也应该适时研究制定无形资产审计指引。

8. 各类企业应当立即行动,全面梳理识别无形资产包括智慧资本、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其中当然也包括各类数据资产,制定相关无形资产的管理办法,强化无形资产的日常管理。适当时,可以先行在表外进行估算并不断更新,也可以尝试对外披露更充分的无形资产信息。对于无形资产密集的企业,刻不容缓。对于可能存在负无形资产的企业,如何扭转局面,时不我待。

9. 学术界同样肩负使命,不仅要进行无形资产宏观核算、宏观管理的研究,也需要开展微观层面、中观层面的研究;不仅要开展无形资产确认、计量和披露的研究,也需要开展无形资产管理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管理创新研究;不仅要开展理论研究,也要开展各种实务问题研究、实证问题研究。

我相信,只要积极布局、主动作为,在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修订这一重要项目上,我们一定可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声明:本文首发于“云顶财说”公众号,内容仅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作者所在机构及本公众号之立场;本文仅为学术文章,不能据此处理相关实务问题。)

注释

1、本文仅讨论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有关外购、企业合并等产生的无形资产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2、商誉问题是利益相关方高度关注的事项,IASB于2020年3月发布了《企业合并——披露、商誉和减值》讨论稿,目前仍然在考虑对该讨论稿的反馈意见。本文亦不讨论商誉相关的会计问题。

3、如果在损益表中确认资本化成本的减值和转回会导致这种波动性,当然OCI的会计处理会防止这种波动性。

参考文献

1、IASB (2018).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2、IASB (2003). IAS 2 Inventories.

3、IASB (2020). IAS 16 Property, Plant and Equipment.

4、IASB (2018). IAS 1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5、IASB (2014). IAS 38 Intangible Assets.

6、IASB (2020). IFRS 3 Business Combinations.

7、IASB (2021). Exposure Draft ED/2021/6 Management Commentary.

8、AASB(1987).Accounting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sts

9、Barker, R., Lennard, A., Pennaman, S. and Teixeira, A.(2020). Accounting for Intangibles Assets: Suggested Solutions. Paper for the 2020 IASB research forum.

10、Blair, M.M. and Wallman, S.M.H.(2000). Unseen wealth: Report of the Brookins task force on understanding intangibles sources of valu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eBook).

11、Australian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Discussion Paper:Initial Accounting for Internally Generated Intangible Assets.

12、Korean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KASB) (2019). Presentation at the 4 December 2019 EFRAG TEG/CFSS meeting of ‘The Third Way: the core Intangible Assets’ and ‘Statement of Core Intangibles’.

13、Korean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KASB) (2019). Statements of Core Intangibles – Valuation of core intangibles of Company ABC as of December31, 2018.

14、The Financial Reporting Council Limited (2019). Business Reporting of Intangibles: Realistic proposals.

15、WICI(2016). WICI Intangibles Reporting framework, Version 1.0.

16、Zambon, S., Marzo, G., Girella, L., Abela, M. and D’Albore, N. (2020). EFRAG academic report: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reporting of intangibles.

17、Financial Reporting Council Business Reporting of Intangibles: Realistic proposals – RICS Response (2019).

18、Business Reporting of Intangibles: Realistic Proposals -QCA Response (2019).

19、Discussion Paper on Intangible Assets – Business Europe Response (2019).

20、Discussion Paper: Business Reporting of Intangibles: Realistic Proposals - KPMG Response (2019)

21、Business Reporting of Intangibles: Realistic Proposals - ICAEW Response (2019).

22、Francesco Mazzi, University of Florence., Richard Slack, Durham University., Ioannis Tsalavoutas, University of Glasgow., Fanis Tsoligkas, University of Bath. The capitalisation debate: R&D expenditure, disclosure content and quantity, and stakeholder views. PI-INTANGIBLES-R&D . ACCA.

23、Discussion Paper–Business Reporting of Intangibles : Realistic proposals–CPA Australia Response. (2019)

24、Discussion Paper - Business Reporting of Intangibles: Realistic proposals-EY Response. (2019)

25、Discussion Paper - Business Reporting of Intangibles: Realistic proposals- The 100 Group Response. (2019)

26、Response by WICI to the FRC’s “Business Reporting of Intangibles: Realistic Proposals” – WICI Response. (2019)

27、Business Reporting of Intangibles: Realistic proposals - A Discussion Paper prepared by staff of the UK Financial Reporting Council (February 2019). Wellcome Trust response – 30 April 2019.

28、Business reporting of intangibles: realistic proposals. Discussion Paper issued for comment by the Financial Reporting Council in February 2019 - Comments from ACCA April 2019.

29、Response of the Corporate Reporting Committee of the Europe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to the FRC’s “Business Reporting of Intangibles: Realist Proposals”. (2019)

30、Business Reporting of Intangibles: Realistic proposals — Discussion paper – PWC Response. (2019)

31、于玉林,无形资产会计的历史演进与完善,«现代会计»2010年第1期:53-56。

32、罗雪琴,美国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准则的演进比较及启示,《新会计》,2009 (8): 55-57。

33、马旋灵,科创时代无形资产会计计量的问题和改进,《财务管理研究》,2020 (7): 33-37。

34、张秀梅,我国无形资产会计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财会通讯»2010年第8期:49-51。

35、崔也光、赵迎,我国高新技术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现状研究,《会计研究》2013(3): 59-64。

36、向显湖、刘天,论表外无形资产:基于财务与战略相融合的视角 – 兼析无形资源、无形资产与无形资本,《会计研究》2014(4): 3-9。

37、郑路航,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经济后果及反思《财会月刊》, 2019 (13): 95-101。

38、史星际,关于西方会计理论中无形资产的重新认识,«生产力研究»No. 1 - 2. 2000: 26-27。

本文是为提供一般信息的用途所撰写,并非旨在成为可依赖的会计、税务、法律或其他专业意见。请向您的顾问获取具体意见。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