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四川种植牙集采历史报量结束,我们离种牙自由还远吗?朴妮唛微博
2023-07-01 20:46  浏览:35

口腔种植体集采是一个新事物,省际联盟集采无法按原计划开展,具体时间有所推迟

图/ Unsplash

文 | 《财经》记者 信娜

编辑 | 王小

四川省牵头的省际联盟口腔种植体系统集中带量采购,“还在具体研究,口腔专区的工作都是新的工作,目前无法按原计划的时间开展。”四川省药械招标采购服务中心一名工作人员说,具体开标时间推迟。

《财经》记者了解到,种植牙耗材集采,现已完成企业产品信息申报和医院历史用量上报,四川药械招标采购服务中心设有专门的“口腔专区”对接这一工作。

《财经》记者梳理发现,四川省牵头的这一省际联盟,还包括山西和宁夏。

2021年初,《财经·大健康》在与多位口腔行业人士谈起口腔耗材集采的可能性时,多数人的反应都是,“不可能”。浩悦资本创始人、CEO刘浩等人曾在《财经》撰文提到,消费医疗正在成为资本的避风港和香饽饽,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消费医疗免受医保和集采管制。

实际上,消费医疗离集采已不远,第一枪便是口腔种植体耗材。

一位一直关注集采进展的口腔行业人士认为,集采会对国内种植体市场产生很大影响,一方面会加快国产品牌的替代,另一方面,民营口腔连锁机构也许会受到冲击。

为什么是种植牙?

各地接连发出的通知,让口腔从业者们越来越相信,集采离自己不远了。

最近一次是2021年11月18日,四川药械招标采购服务中心发布通知,开始采集口腔类高值医用耗材产品信息。范围涵盖口腔种植体系统所需的医用耗材。

八天后,该招采中心再发通知,要求所有开展口腔种植手术的公立医院填报种植耗材历史采购数据。通知措辞为,“根据四川省医疗保障局牵头组织开展省际联盟口腔种植体系统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安排”。

展开全文

据要求,医院需填报2019全年、2020全年,以及2021年1月—9月的实际采购耗材相关数据,所有注册证对应产品的采购单价及采购数量,具体到产品的规格型号。

其实,口腔耗材集采早已有迹可循。

2021年2月22至23日,国家医保局局长胡静林赴四川调研高值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时,引起业内关注更多的是骨科耗材。但这一次调研时,胡静林还特意去了华西口腔医院询问口腔科医用耗材的情况。

由此,口腔高值耗材集中采购先在四川开始,并非偶然。

而口腔高值耗材集采先从种植体耗材开刀。一位医保研究专家分析,是因为种植牙的用量大,产品竞争也相对充分。

这与首个被集采的高值耗材——冠脉支架有相似之处,心脏支架耗材价格和消耗双高,且产品成熟度高。

中国医用耗材市场规模约3000亿元,其中高值医用耗材约1500亿元。如2019年全国使用冠脉支架约150万枚,费用约150亿元,占全国高值医用耗材总费用10%,占全国医用耗材总费用5%。

并且,国产心脏支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同行业水平,国产替代临床占比近70%。

种植牙的用量虽不及冠脉支架,但攀升速度快。平安证券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植牙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根据历年人口以及植牙数据可以算出,中国植牙数量2012年仅为18.28万颗,到2019年已达346.70万颗。不过,渗透率仅为0.15%,若渗透率提升至1%,则每年共种植牙齿超过2000万颗。

上述四川药械招采工作人员说,目前,种植体耗材产品信息及各医院历史报量信息收集均已完成,现在正在进行梳理,下一步应该会通知医院开始报需求量。

谁可胜出?

国内种植牙市场,以进口产品为主,但国产品牌正在快速跟随和发展。

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理范德增对 《财经》记者分析,国产产品年限比进口产品短的多,如用于种植体的生物材料,研发周期长、投入大,2000年以后国产的种植体品牌才起步。

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已有20年。其中,欧美品牌占据高端市场,目标客户是大型公立医院及连锁口腔医疗机构,日韩品牌则以更高的性价比发力民营医院和口腔诊所。

目前,国内共有15家企业和机构获批种植体,其中两家来自台湾地区。

梳理2022年1月5日,四川公布的第七批常规医用耗材采购信息可知,申报种植体耗材的企业共有20家,其中国产企业11家,占比过半。

上述医保研究专家分析,医保局也很关注因价格高受到舆论关注的领域。

因而,“有一口种植牙一辆特斯拉”之称的种植牙,遇集采将引发价格大跳水,几无悬念。

从药品集采可窥见一斑。最近的例子是一款罕见病用药。可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一款注射液,在2021年11月中旬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单针价格从70万元降到3.3万元。

图/Pexels

种牙太贵,频繁引发热议。典型的一次发生在2021年两会期间。

全国人大代表、肥东县总工会兼职副主席李小莉在2020年11月底有过一次种牙的经历,感叹价格之高。因此对肥东县种植牙市场做了调研,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一个县级以下医院,口腔治疗门诊平均每天接待患者大约30位,平均一颗种植牙治疗费用大约在6000元—20000元不等。如果种全口牙,相当于在县城买套房”。

种牙贵,最主要的费用不在治疗,而在耗材与牙冠种植体上。

一份研究报告提到,使用欧美种植体单颗种植牙费用约15000元,使用日韩种植体则在8000元左右。而按照单颗种植牙平均费用12000元计算,种植体价格占比约40%,是种植系统最核心的部件。其次是诊疗及手术费用,占比25%。

种植体是一种植入性的生物材料,作为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十分精密。对于每一个种植体的专利设计,不单单只是一个种植体,包含数量非常多的零件,如修复、机台、封闭螺丝。这些相配套的种植体部件,都需要研发。

而以种植体为代表的口腔耗材,大多被进口产品“垄断”,也成为种牙贵的原因。一位民营口腔连锁医院负责人曾提到,有很多相关方在切割一套种植体系统产生的利润,中间流通渠道的代理商,以及治疗费、材料费等,其中,种植体成本价格大概占比30%到40%。

上述医保研究专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种植体耗材情况恰好和冠脉支架类似,进口品牌占比高,流通环节多,利润切割方多,而集采目的恰好是挤出价格中的水分。

离全国集采还有多远?

国家集采首次试水高值耗材,选定的是冠脉支架市场主流使用的药物洗脱支架,限定支架材质为钴铬合金和铂铬合金,排除了不锈钢。

冠脉支架集采也是从地方试点开始,到2020年11月5日,由国家医保局组织的冠脉支架集采开标。这一动作国家医保局酝酿两年。

2019年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治理高值耗材的改革方案》。江苏、山西两省作为冠脉支架集采试点地,前者的中选产品价格最高降幅66.07%,平均降幅51.01%。山西省中选产品价格最高降幅69.12%,最低降幅40.2%,平均降幅52.98%。

彼时,国办发文曾要求11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于2020年9月底前按类别探索高值耗材带量采购,其余23个省份及城市需积极跟进。从各地试点集采的品种来看,除了冠脉支架,还有骨科耗材和眼科人工晶体。

上述医保研究专家提到,当时业内猜测,最终从地方走向全国集采的品种,也会从这几个地方试点的品种中选出。地方试点既是对价格进行先期探底,也在摸索调整最优集采规则。

到了2020年,国家层面推进耗材集采的消息持续露出。

先是2020年5月28日,国家医疗保障局挂出了一则“陈金甫副局长主持召开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改革行业座谈会”消息。行业认为,字少事大。

2020年6月开始,国家医保局胡静林在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培训班上的讲话也提到,2020年将由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医保局将在总结前期地方采购经验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冠脉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试点。

最终,首个集采的国家高值耗材落槌在冠脉支架。上述医保专家分析,最终选定冠脉支架,与其用量大,产品丰富且竞争充分有关。

什么样的高值耗材会被纳入集采?在2021年4月30日,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的指导意见》中,也有了明文解释。

“集中带量采购产品覆盖范围是部分临床用量较大、采购金额较高、临床使用较成熟、市场竞争较充分、同质化水平较高的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采购范围,并根据市场销售情况、临床使用需求以及医疗技术进步等因素,确定入围标准”。

由此,可窥见种植牙纳入全国集采的可能性。

2021年,李小莉在人大会提交了《关于规范种植牙材料费用并将其治疗和服务费用纳入医保的建议》,提出“加大对种植牙材料和技术的研发,降低种植牙的费用,并且将种植牙费用尽可能地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以满足群众对口腔健康的需求”。

当年9月22日,国家医保局官网发布《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207号建议的答复》,就关于规范种植牙材料费用并将其治疗和服务费用纳入医保的代表建议进行了答复。

虽然明确提到,根据规定,目前各省(区、市)对眼镜、义齿、义眼等器具均不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但也为各地探索可行方式开了口子,提到各地医保部门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基本医疗保险耗材和诊疗项目目录。

平安证券报告显示,口腔医疗服务医保覆盖项目较少:医保只报销基本材料费和治疗费,医疗美容方面的,比如说洗牙、镶牙、烤瓷牙、种植牙、牙齿矫正等,都不属于医保的报销范围。另外牙科医保报销的自费比例也比较高,像慢性牙髓炎、慢性根尖炎、慢性牙周炎,自费比例在55%左右。

2020年8月浙江宁波医保局的一份名为《关于进一步明确医保历年账户支付种植牙项目的方案(征求意见稿)》曾流出。该征求意见稿称,宁波未来将建立一个有关种植牙品牌的医保报销目录。其中,国产品牌每颗收费3000元,进口品牌每颗收费3500元。

另一方面,四川省牵头的省级联盟也在为种植牙耗材集采探路。

上述医保研究专家认为,按照此前情况,是否会纳入全国集采,需看试点地区实际集采情况。

责编|刘思言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