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上市后的商汤,来到一个新的起点泰坦尼克号是真实的故事吗
2023-06-28 20:39  浏览:39

让AI的落地变得便宜、简单、高效,才是最重要的事

文 | 施然

2021年12月30日,商汤科技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上市四个交易日,商汤股价持续上涨,较发售涨幅超过100%,总市值超2600亿港元。

商汤集团上市庆祝仪式

商汤的上市经历了“好事多磨”。2021年8月,商汤递交招股书,仅3个月就通过港交所聆讯,原定于12月17日上市。然而,12月10日,在商汤原计划确定上市最终价格的同一天,美国财政部宣布将商汤科技列入“中国军工复合体企业”清单,进入这一清单的公司,美国投资者禁止投资。突发事件让商汤的上市时间不得不延期。

正当外界开始担心商汤能否顺利上市之时,商汤动作迅速,很快完成了调整,非常坚定继续推进赴港上市计划,并于12月20日重启IPO。同时,商汤提交了招股书的补充说明,称美国投资禁令并没有对公司的业务运营施加任何限制。

商汤科技成立于2014年,上市前共完成了12轮融资,融资金额共计52.2亿美元。最后一轮融资于2021年6月30日完成,投后估值约130亿美元。

自谷歌AlphaGo起,中国AI产业热度一路升温,融资金额屡破记录。其中商汤所在的AI视觉赛道融资最多,发展最快。在资本市场狂奔后,AI产业将重心放在技术落地上。

第三方咨询机构Frost&Sullivan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商汤是亚洲收入排名最高的AI公司。商汤招股书中披露,该公司2020年营收34.5亿元,2021年上半年营收为16.5亿元。

商汤的上市是一个新的开始。但AI目前仍然处于高投入阶段。一位投资机构合伙人告诉《财经》记者,AI产业目前最大的困难是无法实现标准化,也就无法做到规模效应。

而商汤则正在努力将AI的产业应用规模化,具体的方式就是通过其原创打造和多年积累的底层人工智能基础设施——AI大装置,实现AI算法模型的快速生产,以此来满足技术落地时的多样化、长尾需求。

展开全文

“当我们实现了从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AI就变成了基础设施,人人都可以用,也就不用区分行业了。”徐立说。

做好算法规模化

徐立认为,商汤此时上市,是因为已经打通了商业化的路径。

根据招股书显示,商汤在2018年、2019年及2020年的营收分别为18.5亿元、30.3亿元、34.5亿元;2021年上半年,商汤营收为16.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91.8%,2018-2021年上半年累计营收99.8亿元。在收入逐年递增的同时,商汤也在加大研发的投入。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商汤研发开支别为人民币8.5亿元、19.2亿元、24.5亿元及17.7亿元。

过去7年,商汤重心一直放在AI底层技术上,打造了人工智能基础设施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徐立介绍,AI大装置可以大幅降低人工智能生产要素的成本,缩短AI模型部署和商业化周期,从而实现规模化效应。

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

目前大部分AI落地项目还处于定制化阶段。徐立说,每人每天会接触大约600件物品,每3件物品可以形成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通过测算,将整个物理世界数字化,需要3500万个AI模型,到那时就不需要定制化,用户可以从模型库里搜索自己需要的模型,直接应用即可。

这就像是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并没有定制化,但是用户可以在上面搜索到几乎所有的内容,当容纳的内容体量足够大,就可以满足长尾需求。

对应到AI领域,例如智慧城市中,一条街道上可能会出现大量不同的需求,包括安全保障、交通管理、垃圾分类、车辆停放等,每个小需求都对应了不同的算法模型,如果针对不同需求都做定制化开发,成本高昂,效率低下,除非补贴,否则很难让客户买单。

最早,商汤要做一个AI模型,需要一个200人团队。这样的投入有点可怕——如果要做到3500万个,没有公司可以负担这样的成本。他们决定从底层开始,提升AI模型的生产效率。

商汤目前共有22000个模型,距离3500万还有明显差距,但模型制造的速度在加快。商汤提供的数据显示,研发人员每年人年均生产商用模型的数量,从2019年0.44个,2020年3.45个,提升到了2021年上半年5.24个,效率提升11.9倍。

这是AI大装置的作用。徐立提到,自从商汤创立之初,就一直坚定这一发展方向。AI大装置需要大量算力支持,商汤从创立起就搭建了自己的超算中心,目前商汤有超过20个超算集群,并且在上海临港投入建设具备更强大算力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AIDC,将于2022年完成,这也将是亚洲最大的超算中心。

商汤科技人工智能计算中心(AIDC)

继续推进商业化

目前,商汤重点布局了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四大业务领域。其中,2020年智慧商業板块贡献了商汤43.1%的营收,也是商汤最大的营收来源业务。在这一领域,商汤通过企业方舟平台,提供一站式数字化转型服务。

工业、制造、能源等各垂直领域的企业都正处在全面智能化转型的关键节点,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工业为例,企业可能面临生产、仓储、物流、资产盘点、安全管理、园区管理等多种长尾场景,他们会考虑如何平衡成本与效率、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等各种维度的问题。

在广西蔗糖厂里,检查员要靠个人经验来检测甘蔗中的杂质,如甘蔗皮、叶、根。企业方舟可以自动检测各种杂质,能够实现90%以上的检测率。商汤对比了软件自动检测和人工检测,检测效率大幅提高67%。

高铁的巡检列车沿着铁路行驶时,安装在车辆上的高清摄像头会定期拍摄架空电缆接触网的照片。它们每个季度会生成数百万带有位置信息编码的高清照片,用于审阅分析,检查缺陷。这需要大量人力工作。通过企业方舟部署在本地的数据处理中心,当高清照片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时,系统会自动检测包括架空电缆设备、支撑结构及悬挂装置等514个零部件的2160种缺陷。

商汤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企业方舟平台已自动检测出累计26914个缺陷。

此外,在智慧城市领域,商汤方舟城市开放平台已经在国内外119个城市部署,主要为政府及相关部门等公共部门的终端客户服务,这项业务2020年占总营收39.7%。

2016年,商汤就开始布局自动驾驶业务,2017年成为本田汽车的战略合作伙伴,提供相关AI技术。在智能汽车领域,2021年,商汤推出了独立品牌“商汤绝影”,提供全栈式的人工智能汽车服务,截至今年上半年,商汤绝影已拥有累计30多家国内外汽车企业客户,成为50多个车型的供应商,在未来数年内将向2000多万辆汽车提供绝影产品。

商汤的客户数量合计已超过2400家,119个城市以及超过30余家汽车企业,同时还应用在超过4.5亿部手机上及200多款手机应用程序。

来到新的起点

具备AI能力已经是今天所有科技公司的基础实力,AI技术可以应用在各类场景中。电商、视频、游戏、社区等,都可以用AI来优化体验,提高效率。在更大的B端,AI技术可以用于身份验证、数据分析处理、优化制造业的流程,提升城市生活的安全性与便利性。

AI公司的商业化逻辑就是通过提供技术能力,获得商业报酬。归根结底就是让用户愿意买单。此前,多位AI行业从业人员告诉《财经》记者,AI仍然是项目制、“劳动密集型”产业,AI公司就像是一个“包工头”,做的都是苦活、累活。

这是AI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当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实际需求还无法匹配时,就需要熬过当下的痛苦。

徐立认为,AI产业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是技术能力过了工业的红线,在某一些细分领域可以做到比人工的效率更好,也就是“顶天立地”——能用了;能用之后,还需要普及,让其可以“铺天盖地”的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但因为现在AI落地的成本还是太高,距离“铺天盖地”还有很长距离要走。而商汤所构建的AI大装置恰恰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通路。

中国的AI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中国市场有海量的数据、丰富的应用场景、活跃的资本和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包括商汤在内的不少AI公司都已经开始拓展海外市场。商汤招股书显示,2020年,商汤来自中国大陆以外市场的收入为7.62亿元,占总收入比22%,海外已经成为商汤重要的发展市场。

目前头部AI公司们都已经陆续进入上市阶段,上市对于公司来说是一个重要节点,二级市场对公司的商业化能力要求更高。这也意味着AI公司们需要做到让AI落地成本更低,交付环节效率更高,才能获得更多商业回报。

但是这个过程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有长期主义的定力。过去几年,快速膨胀的AI产业积累了一定的泡沫,现在泡沫已经逐渐消退,也到了考验AI公司真正实力的时刻。

未来几年,能够进一步实现AI模型的规模化生产,是商汤的中期目标,这或许需要5—10年的时间。再往后,就到AI全面普及的时代,徐立认为,到那时商汤就是一家单纯的软件公司。

正如他在上市仪式致辞中所说的:“每个时代的企业都承载着各自不同的希望和责任,我们的命题是如何从生存、追赶到发展与开创。当我们看到了技术的巨大突破,商汤人希望推动技术落地,用技术突破去重新定义场景和模式,去刷新大众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商汤人始终坚信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带来增量价值,必将推动普惠和公平的智能时代到来。我们将和投资者、合作伙伴一起,推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赋能百业,普惠众人。用我百点热,耀出千分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