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法拉电子、江海股份、艾华集团、火炬电子和宏达电子等为代表的优秀的电容器上市公司,通过不断的技术和产品创新,正在从国际巨头的手中争夺市场份额,相关公司的股价也节节攀升。
电容器(铝电解电容器、陶瓷电容器、薄膜电容器等)的大家庭中,薄膜电容产业链尤其受到产业资本的关注。凭借着在新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电容器厂家产销两旺,核心原料供应商铜峰电子、大东南和东材科技等企业的电容薄膜产业,也迎来了久违的春天。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通过对多家产业链相关公司、行业人士采访获悉,随着薄膜电容器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领域应用增长,订单数倍于产能的盛况正在出现,低迷多年的上游电容薄膜企业也被成功带火,特别是可以量产应用于新能源车领域的电容薄膜企业。
供需关系正在变化
“最近,我们公司的电容薄膜价格没有调整,价格政策是按照季度执行。每季度末,公司会根据原料情况、下游市场供需的情况,对价格做出一些调整。”铜峰电子相关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称。
铜峰电子的主营业务为薄膜电容器及其薄膜材料的生产和销售,年生产能力居国内外同行前列。作为国内电容薄膜的龙头企业之一,铜峰电子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市场。从产业链上下游对记者的情况反映来看,铜峰电子超薄型薄膜材料价格上涨概率较大。
●电容薄膜是薄膜电容器的核心原材料。薄膜电容器是基础电子元件,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电子电路中,常见的应用领域包括家电、通讯、电网、轨道交通、工业控制、照明、新能源(光伏、风能、汽车)等多行业。
据了解,作为有机绝缘介质,电容器因应用领域不同,对薄膜材料要求差别较大。其中,应用于新能源领域的薄膜材料,要求的薄膜厚度在2-4微米之间。
● 公开资料显示,电容薄膜产业经过2012年的高峰建设后,整体行业处于供给过剩,实际产能富裕约10%左右,企业间竞争激烈,近几年行业内几乎没有扩产。目前,全球现有产能55条,按照7微米规格计算产能17万吨,其中中国有38条产线,产能12万吨。传统行业家电、电网、电机及照明灯市场用膜基本稳定在10-11万吨。
一位证券研究员对记者称,电容薄膜不是新东西,产业链现在的核心问题,是超薄型薄膜供应跟不上,还是以进口为主,包括德国和日本的企业。譬如说,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超薄型薄膜材料,要求薄膜厚度在2-3微米之间,但是,国内做出的企业不多,目前只有泉州嘉德利电子材料有限公司、铜峰电子、大东南、东材科技和浙江南洋科技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做出超薄型薄膜材料。
展开全文“目前,铜峰电子有6条聚丙烯薄膜的生产线,最薄可以做到2.2微米,最厚是18微米。公司会根据客户的需求,供应各种规格、等级的产品。现在,供应关系比较紧张的是薄型膜,也就是3.5微米以下的薄膜。”铜峰电子上述人士称。
较电容薄膜而言,国内从事薄膜电容器企业相对较多,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东南地区,涉及的上市公司包括法拉电子、江海股份和铜峰电子等。电容薄膜供需紧张程度,下游的电容器企业深有感受。
法拉电子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公司的薄膜进口和国产都有,主要来自于嘉德利、铜峰电子,东材科技刚刚开始供货。但是比较而言,嘉德利供应的薄膜产品,质量明显要好。”
作为薄膜电容器的行业龙头,法拉电子在行业内拥有相当的话语权。据相关资料,法拉电子的薄膜电容器,占据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约30%市场份额,占光伏领域约60%。
尽管在薄膜电容器领域,法拉电子如今也有自己的苦衷。法拉电子上述人士称, “电容器竞争比较充分,各个公司格局又不同。今年,所有原料在涨价,但今年公司的电容器没怎么涨,这是比较痛苦的地方。”
作为薄膜电容的后来者,江海股份的薄膜材料主要从国内厂家采购,江海股份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紧张肯定是紧张,特别是薄型膜,涨价比较明显,可能有30%左右。但是供应方面还行,目前公司正常生产还没有问题。
双碳政策提升景气度
电容薄膜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得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呈现不同的感受。
大东南相关人士对记者称, “电容薄膜的的生意,曾经在2009-2010年的时候火过一把,那时候主要是受家电下乡政策的带动。现在电容薄膜行业的情况,让人想起了当年家电下乡时期的盛况。”
2008年,受金融危机冲击,国内家电行业压力空前,冰箱、空调及洗衣机等行业出现连续多月的负增长。在此背景之下,为了扩大国内需求,改善民生,拉动消费,带动生产,国务院于2009年在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工作,该政策2013年1月31日全面结束。
● 数据显示,2008-2010年,法拉电子营业收入分别为6.56亿元、7.62亿元、12.0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59%、18.32%、58.64%;净利润分别为9817.12万元,1.2亿元、2.4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67%、30.28%和103.03%。
作为电容器的供应商,电容薄膜企业也同样受益匪浅。2008年-2010年期间,大东南营业收入分别为11.68亿元、10.76亿元、14.0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76%、-18.28%和30.74%;实现净利润分别为4717.84万元、5346.38万元和7744.3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3.33%、7.55%和44.85%。
铜峰电子也在2010年实现扭亏为盈,公司在当时年报中指出,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通讯、家电等行业逐渐回暖,电子整机的市场需求量在不断回升和发展,激活了处于低迷状态的电容器市场,也使整个行业开始复苏,公司主要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产销量增加。
但是,这一次电容薄膜行业的情况有所不同。
大东南上述人士称,“家电下乡政策只实行了几年就结束了,这次电容薄膜行业景气度的回升,是因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带动起来的。所以,这次的持续时间将远超当年,除非双碳减排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这从目前来看,几乎没有可能性。”
今年前三季度,大东南个性化产品比例不断提高,高压粗化膜、安规电容膜、低压并联用膜,太阳能、风能、新能源汽车等用膜不断增量,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87亿元,同比增长19.49%;实现净利润9319.26万元,个同比增长132.85%。其中,公司毛利率提升至22.52%,同比增加了3.54个百分点。铜峰电子的情况也相似,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7.43亿元,同比增长19.63%;净利润3323.91万元,同比增长531.36%;公司营业毛利率为20.73%,同比增加了3个百分点。
同样是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光伏等行业的增长,法拉电子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0.21亿元,同比增长51.23%;实现净利润5.51亿元,同比增长50.1%。但是,由于收到原料上涨的拖累,公司第三季度净利润环比下降了5.2%,毛利率环比下降了3.1个百分点。
产能扩张难度较大
供需失衡自然会引发扩产,但薄型电容膜供应偏紧要持续2-3年时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新增产能难度较大。
5.5年,是铜峰电子新建项目给出的投产时间。今年6月,铜峰电子宣布将斥资3.46亿元,启动新能源用超薄型薄膜材料项目,分两期引进两条超薄型薄膜生产线并配套部分国产设备及相关公用辅助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形成年产新能源用薄膜材料4100吨以及2100吨再生粒子的生产能力。
新建生产线投产周期较长,可以从铜峰电子曾经的募投项目建设得到佐证。
目前,铜峰电子应用于新能源领域的电容薄膜,始于公司2012年启动的增发项目。当时,公司募资7.56亿元,其中4.27亿元用于实施新能源用薄膜材料技改项目。达产后,年产新能源用薄膜2600吨,其中3.8微米超薄型聚丙烯薄膜2000吨、2.8微米超薄型聚丙烯薄膜600吨。
铜峰电子上述新能源用超薄型薄膜材料项目,原本计划的建设期为1.5年,但是实际投产时间推迟到2016年。“国外设备到港时间推迟”是影响上述项目建设的原因。
“在全球范围内,能够制造新能源用超薄薄膜的生产设备非常少,国内电容薄膜厂家,主要从德国的布鲁克纳采购。以前,设备从下单到最终拿货,需要2年的时间。目前需要的时间更长,如果现在下单,可能需要3年后才能拿到设备。”大东南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由于设备交货难,导致新建产线投产周期较长,所以要提升新能源用电容薄膜的产量,只能通过对原有老设备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不过,根据业内人士的说法,走改造升级这条路也很难。
大东南也是国内电容薄膜重要生产企业,原本公司供应给电容器厂家的的薄膜,主要应用于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电领域。比如说,格力、美的和海尔等知名厂家,都是大东南的客户。但是近两年来,公司对生产线进行了改造,目前有两条生产线具备生产新能源用的电容薄膜能力。
大东南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公司的两条新能源用电容薄膜生产线,也是从德国的布鲁克纳购买,2014年下半年正式投产。但是由于市场对4微米以下的膜需求量不大,所以设备投产后又进行了改造,用于生产其他用途的电容薄膜。
“从2019年开始,基于对新能源行业的看好,公司又对生产线进行了重新改造升级,现在已经有两条线具备生产出2-4微米厚度的电容薄膜能力。目前,其中一条生产线已在稳定供货,月出货量20-30吨。”大东南上述人士指出, 不是所有的电容薄膜生产线,经过改造后都能生产新能源用电容薄膜。首先,设备本身需要具备生产超薄型薄膜的能力;其次,企业技术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工艺水平。“同样从布鲁克纳购买的机器,有些企业的生产线,就是无法稳定量产。”
虽然也是国内较早涉足电容薄膜领域的企业,但东材科技以新型绝缘材料为基础,重点发展光学膜材料、电子材料、环保阻燃材料等系列产品,电容薄膜在公司业务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小。
“目前,公司电容薄膜的产能,大概月产100-200吨。今年之所以产销两旺、供应紧张,主要是来自于光伏、特高压以及新能源车领域。不过,目前公司应用于新能源车领域的电容薄膜,供应的量不是很大。”东材科技相关人士称。
当问及公司在电容薄膜领域是否有扩产计划时,东材科技上述人士称,电容薄膜不是公司发展的重点方向,已经很多年没有扩产了。电容薄膜属于重资产行业,产出周期较长。以前,公司供应的电容薄膜,主要是应用于特高压领域,因为受政策影响较大,市场需求有限,天花板比较明显,所以也就一直没有扩产计划。但是,公司具备2微米薄型电容膜的生产技术水平,现在新能源发展形势比较好,所以不排除未来会有扩产计划。
产业资本纷纷布局
“从今年情况来看,电容器放量主要来自于光伏、风电和新能源车领域。目前,公司有一款产品,订单是产能的5倍以上。这些领域是未来比较大的增长点,行业形势大家都比较看好,整体正进入一个上升周期。”华东地区一家电容器厂家对记者称。
电容器的大家庭中,薄膜电容凭借着在新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今正受到产业资本的追捧。
● 根据ECIA数据,2019年全球电容器市场规模约203亿美元。陶瓷电容、铝电容、钽电容、薄膜电容,分别占比为52%、33%、8%、7%。不过,随着薄膜电容应用领域的持续扩大,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和光伏领域的快速应用,薄膜电容在电容市场中的占比有所提升。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薄膜电容的市场份额提升至8%,超过钽电容的市场份额。
据悉,薄膜电容的性能优势体现在耐压高、ESR低、无极性、性能稳定、寿命长等方面。在新能源车领域,薄膜电容能够帮助新能源车提升电源系统中的驱动用逆变器的性能;在光伏领域,薄膜电容能吸收高脉冲电流,使得逆变器和变流器端的电压维持在稳定的范围内。
在全球薄膜电容产业中,高端领域被松下、基美、和TDK等少数几家国际先进企业占据,国内的薄膜电容企业虽然企业多,但多聚集于中低端领域。不过,国内电容器厂家正在纷纷发力新能源车载市场和光伏领域,希望在高端市场分一杯羹。
目前,国内知名薄膜电容器厂家法拉电子,其薄膜电容器规模位列中国第一、全球前三。最近几年,法拉电子针对市场发展趋势及要求,加大了对新型能源用薄膜电容器的研发力度,提高了产品的整体技术水平,加快了量产的速度。
法拉电子相关人士对记者称,今年业务增长最快的电容来自新能源车,其次是光伏。在新能源车领域,目前的产能基本上能满足,公司的产能也一直在增加。明年针对新能源车领域的电容器,扩产的量会比较大,大概会增加50%以上。
由于薄膜电容的应用领域持续扩大,部分铝电解电容企业也纷纷布局薄膜电容业务。
譬如江海股份,该公司深耕铝电解电容的历史已达60年,是国内铝电解电容器的龙头企业,不过,江海股份正通过成立子公司新江海动力电子、收购薄膜电容生产企业江苏优普、与国际先进企业美基合资组建南通海美等方式,大力拓展薄膜电容业务。
江海股份相关人士对记者称,目前公司的薄膜电容器正在逐步释放产能,也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也是公司未来的增长点。
作为薄膜电容厂家的供应商,铜峰电子对下游的冷暖自有感受,基于对新能源汽车用电容器的看好,该公司也在发力新能源电容领域。
今年6月,铜峰电子公告称,拟实施新能源汽车用电容器项目,形成年产24万只新能源汽车用电容器的生产能力;同时还宣布启动直流电网输电用电容器项目,形成年产8000台柔性直流输电用电容器和1.3万只特高压输电用阻尼电容器的生产能力。
6个月后,铜峰电子的上述项目扩容,公司于今年12月公告称,拟与韩国成门电子株式会社共同投资设立安徽峰成电子有限公司,合资公司成立后,上述新能源汽车用电容器项目将由合资公司承建,项目建设规模将由年产24万只,增加至年产100万只新能源汽车滤波用薄膜电容器。
明年供需缺口料扩大
“从未来电容薄膜行业的扩产来看,新增产能需要到2023年才能释放。但是,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较为明朗,根据我们的估算,单单用于新能源车的电容薄膜的需求,明年预计会有40%左右的增长,薄型电容膜的新增供应,肯定是赶不上新增需求。所以,未来2-3年内的供应会偏紧张。”前述证券研究员对记者称。
据了解,由于新能源汽车一直面临着续航距离短、充电时间长、安全性存疑等问题,为了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任度,汽车制造厂商对此核心系统进行了持续研发,而薄膜电容在新能源汽车上的作用,体现在电源系统中的驱动逆变器的性能提升。所以,薄膜电容正在取代传统的铝电解电容,在纯电动的新能源车市场正得到广泛应用。
一辆新能源汽车需要多少个薄膜电容?江海股份相关人士对记者称,应用数量取决于车本身的配置。一般来说,两驱的汽车需要1个电容,四驱的汽车需要2个电容。
今年第三季度,薄膜涨价是导致法拉电子净利润、毛利率环比下降的重要因素。法拉电子相关人士对记者称,目前,公司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容器,单个价格在200元左右。薄膜是电容器的主要原材料,占成本比重50%-60%,所有薄膜价格的涨跌对盈利会有一定的影响。
从重量来说,新能源汽车对电容薄膜的需求量又是多少?前述证券研究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是纯电动车,平均一辆车的用量是1-1.5公斤。100万辆新能源汽车对薄膜的理论需求量就是1000-1500吨”。
● 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前11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批发280.7万辆,同比增长190.2%,渗透率为13.9%。乘联会判断,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可突破20%。市场也普遍预计,明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产量有望突破500万辆。
“如果明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按500万辆来算,对薄膜的理论需求量就是5000-7500吨。这个需求量,还不包括充电桩、光伏等领域对薄膜电容的使用。”前述证券研究员称,国内的电容薄膜企业,能够量产3微米以下车载电容膜的本来就不多,目前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是一个非常紧张的关系。否则,也不会出现价格上涨。
目前,电容薄膜企业正迎来高光时刻,但并非没有幸福的烦恼。电容薄膜的主要原料——聚丙烯粒子的供应,一直让国内电容薄膜企业很担忧。
大东南相关人士对记者称,“聚丙烯是大宗商品,国内很多企业都能生产,但是国产的材料达不到生产3-4微米以下的电容薄膜的要求。所以,目前主要国内电容薄膜企业的聚丙烯粒子采购,都是从北欧化工购买。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向政府反映过很多次了,也跟相关企业沟通过。”
来源:e公司(ID:lianhuacaijing)
编辑:叶舒筠
yeshuy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