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激发社会对巨灾保险及再保险的更高需求
风险转移是化解巨额损失风险的方式之一
气象数据是巨灾(再)保险触发及理赔的重要依据
气候变化之下,保险业正面临严峻挑战。在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到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给经济发展及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激发了社会对巨灾保险及再保险的更高需求。
11月29日,中国气象局印发《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金融、保险、农产品期货气象服务系统,开展台风、干旱、洪涝等巨灾保险气象服务,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保险气象服务,发展天气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和气候投融资新产品,健全气象金融保险标准”。
其中,巨灾保险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两个重要环节:“保险人的保险”——直保,以及“针对保险的保险”——再保。与直保公司直接面向公众有所不同,再保承接直保公司分散出的保险责任和风险,更多面向企业提供服务。尽管再保险在我国并不广泛为人所知,却是保险业离不开的“稳定器”,在巨灾保险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风险分担——气候变数下的“稳定器”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台风、干旱、暴雨洪涝、寒潮等气象灾害多发频发、强发,具有长期性、突发性、巨灾性和复杂性等特征,造成局部地区出现重大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威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农业为例,受制于自然环境的脆弱性,极端暴雨、大范围雨雪冰冻等巨灾容易带来农作物减产绝收、禽畜养殖受损、水产逃逸等一系列损失。数据显示——
2008年冰冻灾害给国民经济造成了1516.5亿元损失,其中逾半数集中在种植、畜牧、养殖和林果等农业领域;2019年,农作物受灾面积19257千公顷,成灾面积7913千公顷,绝收面积2802千公顷,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270.9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1058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864亿元。
展开全文像这样的巨额损失风险,该如何化解?
风险转移是选择之一。据了解,风险转移过程一般分为两步,先将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转移到地区性或全国性的保险市场;针对极端灾害事件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常见的做法是将保险公司的风险转移到再保险市场。据统计,保险业在转移自然灾害风险上大约承担了30%至40%的损失。
事实上,再保险的作用已广受业内专家认可。“中国是地域广阔的大国,再保险可能是承保公司分散巨灾风险最有效的做法。”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说。瑞士再保险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安仁礼博士同样表示:“自然灾害风险正在增加,气候变化将大大加剧这些风险。再保险公司可以进一步帮助人员、企业和社会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就是风险转移,这与再保险发挥的作用不谋而合。”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主任王国复介绍。
但要想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转移,需要提前进行准确评估。事实上,气候变化信息在主流核保中的应用有限,许多行业灾难模型尚未将气候科学纳入其中。王国复也承认,“依当前国内外气候预测技术,对极端性灾害的准确预报还存在一定的科学局限。”
与此同时,像今年“7·20”河南暴雨、“10·5”山西暴雨这种强度大、范围广的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甚至复合型巨灾等低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无法被排除。如果想既防“黑天鹅”——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又防“灰犀牛”——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那么,针对巨灾保险中的保障方案和赔付、核保、风险评估量化等内容,需要更为精确的把握。
风险管控——依托数据“算”出可能
“现在,再保险公司可以从保险产品开发、防灾防损和勘查定损等方面给予直保公司技术支持。”中再巨灾风险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俊华认为,气象数据是巨灾(再)保险触发及理赔的重要依据,可用来帮助保险公司评估巨灾风险,厘清费率的差异化区别、保险的理赔等。
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中心何亮介绍:“保险公司在测算保险产品费率的时候,需要知道哪些地区风险高、哪些地区风险低,灾害风险区划是合理确定保险费率的基础。即使在出险之后,也需要参考气象数据来对保险标的物进行损失测算。”
对此,国家气象中心和中国农业保险再保险共同体在2015年至2018年合作研发了《中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图集》《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图集》。前者主要包含全国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在45年间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频次、强度以及影响范围,并推算出10年、50年、100年一遇风险等级的灾害指数强度及其空间分布;后者则包含了水稻、玉米、冬小麦等五大粮食作物的干旱、洪涝、高温、低温灾害的省级尺度产量损失风险,为保险公司进行保险产品设计、费率厘定等提供参考。
何亮表示,绘制图集只是双方联合发力的开端,农业气象与再保险的合作也是非常必要的。除了提供如风险地图、风险预警指标、风险区划核算保险产品,研发气象保险产品、为理赔提供技术支持以外,国家气候中心与中再巨灾风险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还探索开展客观化风险评估及预评估集成应用合作,共同研发再保险的风险管理模型。目前,包含台风、暴雨、高温、低温、干旱等灾害风险评估产品已开始投放保险公司应用,多灾种的巨灾模型也在研发中。
“双方还可联合设置新的产品险种,确定不同季节、不同灾种、不同地域赔付的模型,针对新的风险提前发放产品,保护保险公司运营的稳定性。”王国复说。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再保险行业分保费收入1878.9亿元,同比增速19.2%,远高于原保险业6.1%的保费增速,主要承担了国内财产与工程险超过50%的巨灾损失和农业保险将近40%的巨灾损失。而中国境内再保险公司数量也增长至14家。
“尽管我国再保险起步相对较晚,但再保险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王国复认为,风险管控应是未来再保险和气象融合的重要方向,要针对巨灾不同的灾种设立保险基金,建立赔付模型,形成新的服务运行机制。
周俊华作为中再集团旗下一家专注巨灾风险管理的金融科技公司的专家,非常看好再保险与气象的合作潜力。“目前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是全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气象部门可以发挥数据优势,通过量化、模型精算分析获悉台风、洪水等灾害发生机理、空间分布、发生频率及影响,为保险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再保险公司可根据气象预报预测信息提前做好防灾减损的准备。这将是一场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