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朋友之间聚会,饭桌上谈的是人情世故,谈的处世之道,谈的是发财升官的捷径
现在每次聚在一起,谈的更多的是孩子,孩子的考学,以后的安排
不得不承认,随着物质的不断改善,和财富的积累
已经跨过温饱线的人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如何培养下一代身上
通朝阳光,暗影就在咱们死后
咱们出身于此,成善于此,哪怕之后有很长的功夫不在这片小小的地盘上生存,然而对于它的十足,它的面貌,它的谈话,咱们不该任功夫将其淡去
中华念书报:本质上,你说的人群分别是从作者的观点
换个观点,读者群大概指摘界对于作者的分别也是有些标签式的,比方80后、芳华文艺作者、新观念,之类
时于今日,那些标签的生存感本来仍旧很弱了
你此刻回顾看本人昔日的写稿是怎么办的发觉?那些年你一齐写下来,也是必定的采用吧?
在小城写诗,我是业余的,也是多余的
正因为业余,所以寂寞;又因为多余,所以孤独
在小城写诗,我从不与人谈诗,也没有人与我谈诗
见面客气,许多人都叫我诗人,可惜方言作怪,诗与私同音,听着就是私人了
在小城为诗十数年,没有什么作为,倒挣下了两个段子,常常成了同事朋友们饭后酒的笑资
一是我妻子去理发,有人说她是诗人老婆,理发的女师傅大笑,说这老婆,哪个不是私人的,还有公家的?另一则是我身体发胖,肚子凸起,一日酒间,有朋友打笑,说我这么大的肚子,肯定是诗写的多了,发不出去才这样的
有时候想想,自己也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