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仅凭现有的事实,很难断定这篇作文就是“手所为”
即便如支教老师所说,自己并没有对文章的字词语句进行过任何修改,只是修改了行文格式和错别字,让孩子知道作文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然后让孩子照样抄写了一遍,也不能否认美化的事实
你来过,我牢记
我牢记,咱们曾相爱在秋风十里,荷甘甜甜,嫣然时髦的秋天里
此刻,秋去雁南归
时间的风铃,留恋着你驶去的倩影
一杯香茗,万缕相思,饮醉在红叶嫣红的落日里
渐渐地走在功夫的画卷,写一阕恋情蜜笺,写一段桑麻韵事,依栏听风,凭雨敲窗
风起时,我正在写一封枫色的香笺
落叶微雨,沾衣欲湿
枫林深处,谁在呢喃“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江山秀媚,天高云淡,落霞与孤鹜齐飞
遽然就醉在,那一抹枫色的明媚与远处的灿烂里
面对生的忧患,他俩宁愿遁入首阳山采集野菜,咀嚼大自然的英华,充当历史王道中的英雄角色,也不愿随波逐流
百年以后的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讲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如此大忧大患和伯夷叔齐的“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矣吁嗟徂兮”的忧虑和不归相比,简直如出一辙
难怪同为儒家学范的他们,要被后世立为历史王道里的道德标向
在哲学意义上讲,“无用性”标志着肉身与精神的彻底断裂
信念、理想抑或希望一旦陷入“无用”,那么,精神的生命又将何复以求呢?虚无的深渊,绝望的深渊是真正的归宿
《圣经》中有亚伯拉罕的绝望,约伯的绝望,耶酥的绝望,而伯夷叔齐的绝望就是宁可“饿且死”,亦不归
信念欠缺乃至于对人世的欠缺的认识,把伯夷叔齐逼上绝路
登上首阳山,也就意味着对自己精神的反叛和放逐
屈原有《天问》,高士有《采薇》
一个投江,一个饿死
尽管选择的方式不同,但求道无门时的解脱却极其相似
体面地与那个格格不入的世界告别,其实也是希冀在冥冥的逍遥之中得到拯救,一种内心的拯救,和信念的拯救
“他愈嚼,就愈皱眉,直着脖子咽了几咽,倒哇地一
母亲在麦子成熟的季节总会坐立不安,在麦子开花和叫嚷的日子里,在收割机轰鸣着开过原野和道路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得到她的忧郁
有几何我爱你,结果成了抱歉
有几何抱歉,结果都是不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