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货:3天内
铁匠铺的火星 白天的深山古镇,一切都无声无息
山之幽深,街之静寂,是古镇朴素性格的写照
只有石桥旁边的铁匠铺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谱就古镇一支特别的生活奏鸣曲,更衬出古镇的古朴和静谧
后来读到陶渊明,觉得我们的小镇,比武陵人看到的还要好
小时候,我讨厌那铁匠铺
火星乱溅,我怕烫着
整天叮叮当当,也挺刺耳的
那位满脸络腮胡的师傅,一脸凶相,赤裸着上身,块块横肉饱绽,居然不怕火星子烧着
但到了“文攻武卫”的年代,铁匠铺能造出一支支漂亮的红缨枪,我就喜欢往铁匠铺跑了,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一支
那矛头可是银光锃亮的真家伙啊!倘若往铁匠师傅的大肚皮上一扎,肯定要他的命
那时,镇上的造反派们一人扛一支红缨枪——司令腰上别一支大红绸子的驳壳枪,整整齐齐走在街上,令人羡慕极了
至今还记得他们当时唱的歌:“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造反有理!” 后来,我在电影《洪湖赤卫队》里,也见过类似的镜头,铁匠铺里火星乱溅,只是唱的好象是别的什么歌
一则是妻子得了绝症,不过三五个月的生命,做丈夫的都不肯好好奉养,迫不及待在外边找情人
逼妻子立时三刻就要离婚
/> 八四年的全家福 文/惊涛拍案 八四年,故乡大地丰收
乐坏了的村里人开始寻摸着摆谱,想来想去,居然想到的是一个方法,就是把以前跑到关外的亲戚们都招呼回来,让他们看看家乡的变化,主要的想叙叙多年来的想念之情
当然,隐藏着的,则是想显摆现在的好日子
院中的三叔就得意地说:这回得好好地馋馋他们,让他们跑,越跑越穷,金窝银窝,那都是人家的,哪里也不如咱的狗窝好啊
于是,村里忽然在春节前来了几十口东北口音的人
在我们这个只有一百多口人的小村子里,这无疑是最大的新闻
你走到大街上去,很容易就能听到东北口音在扑朔迷离
不过,因为都是村里人,离开也就是一、二十年,论起来都有亲戚关系,所以,我们这些小孩子很快就玩到了一块,吵吵闹闹对小孩子是顿饭,完了还是好朋友
村里人都表现出了空前的大方和热情
我们这个姓在村里院中(院中就是一个家族)人最多的
跑到关外的人也最多
小姑一家回来四口,院中的堂叔伯大爷家,一下子就来了七口,他三个儿子在东北都成了家,还不算那三家
大家都热热闹闹地每天忙着大宴宾客,来的人被各家排着号请,看起来简直是到了共产主义社会
本来我们院中人就多,现在更是人满为患
好在院中的人都表现得出奇的好客,没有谁家显得不耐烦
大人们的热情激励了我们,也忽略了我们,我们每天都在外面疯狂地抽陀螺、打尜、丢沙包、打坷拉仗,基本的规律是:每天不打哭一个,不惹个小麻烦,是不会在大人们的召唤中回家的
大家的眼越来越尖,能在瞬间迅速看出事情的后果,然后,就“嗡”地一声立马散个干净,惹祸的家伙通常是自我加压,想办法自己了断,大不了被大人数算一顿,挨打的机会很少,否则,我们也不敢那么越来越得意忘形
春节拜年空前的热闹劲还没过去,初四这天早晨,我们这些小孩子忽然被告知:不要走远了,一会要照相
这可是天大的喜讯
历来,我们都没有照相的资格
看照片上的大人们都很神气,就极端地羡慕
我们在院子周围转悠着玩,怕照相的时候漏下,后悔一辈子
那天真是个好天气,太阳很干净,没有风
我们转来转去,有个动静就赶紧去瞅瞅,心里跟揣着个小兔子一样躁动不安
九点多,照相的终于来了,骑着自行车,带着很多铁家伙
谁也不理,很牛气地专心弄他的照相机
我们围着他转来转去,被呵斥了就呲牙一乐,或者吐个舌头
大人们陆续地都赶过来,抽烟,说话,喊我们到邻居家去借椅子凳子,到住得远的叔叔大爷家去喊他们快点……乱糟糟地一路忙下来
说实话,原来各家有仇翻脸闹别扭不说话的,都因为初一拜年和好说话了,这次就嚷得格外欢实,他们互相不说话我们小孩子都是知道的,也都习惯了,现在忽然这么热情起来,好象是多少年的好朋友,还那么大大咧咧地凶我们,我们心里就很反感,嘴里不敢说,心里却在嘟囔:这么没出息,不说话就永远不说话
嘟囔归嘟囔,该做的事还是要做的,否则,他们就敢当着爹娘的面凶你,爹娘凶得更厉害
所以,还是自觉点好
等人终于都到齐了,竟然是满满的一院子
照相的师傅,满脸严肃,像将军一样指挥着人们一个个落座
坐正中间的是大奶奶
她已经很老了,驼着背,老是流鼻涕,个头和八岁的三丫妹妹差不多
她前些日子还被儿媳妇骂出来,颠着小脚在大街上诉苦,现在,她成了大家的老祖宗,拄着拐杖,幸福得合不拢嘴
她儿媳妇最会来事,当着大家的面跑上去,把一顶黑帽子给她老人家戴上,还瞄来瞄去的正过来正过去,大奶奶赶紧站起来,不知道是害怕得还是感动,话都不知道怎么说了
我看见一些女人都在撇嘴,有的还转过脸来冲我们做鬼脸
直到照相的师傅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她才笑容满面地倒退着离开,好象欣赏她最喜欢的狗蛋一样,喜滋滋地站到人群里去
我的爷爷奶奶是老二,也去坐了
爷爷本来不是这个村的人,是小时候被送到这里跟了一个亲戚
根据排行,他是弟兄们中的老二
椐娘讲,爷爷奶奶从五八年发大水那时候就跑到东北,一直到八零才回来,临走的那天晚上,大雨瓢泼似地下,房顶上的泥片不断地掉下来,到处漏雨,娘和八岁的姐姐都蜷缩在炕头上,娘给爷爷跪下,求他别走,但爷爷还是走了
这么多年过去,回到家却和我们分家,所以,和我们闹得很不愉快
大人们的事情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和爷爷奶奶不亲近却是自己感受到的
见了爷爷奶奶,我们都是远远地躲着
我们还陆续地知道,爷爷奶奶在东北,和小姑姑一家住在一起,奶奶是后续的,小姑姑是她亲生女儿
小姑姑在东北一家七口,大丫残疾,拄着双拐,一条腿可以随便地甩到肩膀上去
如今,老家的日子过好了,她们却不能回来,所以,过这个年也没看出他们有什么高兴的样子
但现在,都是一脸的喜气,让我觉得很奇怪
四爷爷四奶奶也坐上去(三爷爷奶奶是地主,早就被斗死了)
四爷爷曾经是村里的会计,算是村里的“人头”,说话办事有一定的权威
虽然后来因为在夹壁墙里藏东西被翻出来,贬成了饲养员,但这饲养员也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当的,要不是他的干兄弟当支书,估计这样的好事也到不了他的头上
很多时候,他只讲交情,不认情分,我们去借村里的牲口他都推三阻四,一般人都很少说他好
现在,他们坐到前排的座位上,显得很神气
陆续地,大家都按照辈分和岁数大小坐好了,年轻的人都跑到后面站着,最后是我们这些小孩子,挤在自己的大人身边或是在合适的地方蹲到最前面,要不,就挤到边上
算下来,有七十多口人
大家嘻嘻哈哈地逐渐排好了
照相师傅自言自语地说:人还真不少啊
喀嚓……喀嚓……,我们在不断被提醒不能闭眼的时候,蒙着黑红盖布的照相机,就在照相师傅捏着气囊“扑哧扑哧”声中照完了
原来这么简单啊?我们感到没过瘾
都围着不肯离去
集体照完了以后,才是真正热闹的开始
兄弟们、妯娌们、姊妹们、一家子……越是平时有矛盾有过节的,这个时候表现得越是亲近,似乎从来就没有那些龌龊,从来都是这么亲近的,在场的人都跟着不断地加拍起来,甚至,哥哥姐姐们都摆出各种架势拍照,有骑到新自行车上照的,有拉着手照的
大家欢天喜地,从来没有过的爽快和热情
那么冷的天,照相的师傅居然忙得满头大汗
照完了
男人们又都互相约着到谁家去喝酒,女人们则是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的到谁家去说闲话了
我们,则发一声喊,到外面去继续游戏
我们议论的话题,就是为什么一照相,大人们好象都成了好朋友?我们一致认为,还是经常照相的好,因为这么一来,大家都高兴——尤其是我们,跟谁在一起玩,都没有人出来骂,多好
照片送来之后,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表情,闭眼的人也不少,咧着嘴的、歪着头的、半举着胳膊向一边看的,做鬼脸的,都成了大家取笑的对象
好在我是往后仰着头,虚眯着眼,手里拎着一根打尜的棍子
不是重点取笑对象
这张合影被我家放进镜框里,一直保存下来
只是,那照片上的老人,在以后的几年里,陆续都去世了
很多姐姐妹妹也都出嫁了
虽然各家都相继娶进了新媳妇,并成了孩子他妈,新媳妇变成老娘子,
照相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正常,而且,各家甚至每个人都有了时髦漂亮的影集,里面各种各样的照片都放得满满的,但都是自己的
但是,好象,从那之后,即使日子过得再好,再也没有一张全院中人的合影,也找不到从前的那种温暖的气息
2、你承诺再给我一次时机吗?咱们不妨从新发端
就当作你不看法我、我没见过你,由此时现在发端,咱们相互望而生畏
果不其然,敲了半天门,不见作家,而是作家夫人来开门
作家写作间的房门紧闭,不见动静
过了一会儿,作家开门,取出数码相机
看得出,作家正进入文字的写作状态,有一种睡眼惺忪的样子,是思想在走路的姿势,而我的到来(即或是相约好的),却依然不同程度地打搅了他,对作家的思路会产生干扰呢
我说了几句话,又显得唐突,自然是多余,也并不恰当
我带上相机,骑上单车,就出了县政府大院
我看见,县政府大院的车棚里,汽车挤得满满的
我明白了,原来今天只是星期一,还没有到周末,或者叫刚过了星期天也可以
可是,在回家的路上,我似乎想了很多很多
常话说,忙人无大事!因为我瞎忙乎,这些事情也就抛之脑后,搁在一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