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货:3天内
情怀老是不经意,惹人烦心不自理,如见黄沙到处,拾不起一点绿,他把情绪碰杯在掌心,就算不饮酒,也知它能让人醉
一杯迷惑优,千杯化成愁,让人沉沦的水,滔滔入蜜意,写个黄河向东去,读作长江不归人,两岸局面是妙笔,才思诗意最难拟
他是住在布达拉宫的雪地之王,身披美丽法衣,它装载着藏地群众宏大的人命崇奉,化身法王,到达尘世
多数伧夫俗人以羡慕的模样景仰着他,理想着他所具有的十足,他却理想着伧夫俗人的快乐,于他而言,布达拉宫的富丽堂皇,权利的登峰造极,群众视之为人命的崇奉,却是他人命最大的遏制
等一树花开,无需五载三年;盼一轮圆月,亦无需四季之久,可假如要待得运气循环,却是遥不可及
没有大概的发端,是运气最大的嘲笑
/>卖凉粉的老人 缺月疏桐 每天上下班,都会看到那对卖凉粉的老两口
我不喜欢吃凉粉,所以很少去光顾那里,但偶尔不想做饭了,也会在下班的时候坐在那里,解决一顿饭
那对老两口的热情和谦恭总是让人心里暖暖的,似乎回到了外婆身边
有时候带着孩子去,那个老婆婆总是会给孩子另外抓一碗,不放辣子,端到孩子跟前,说:“吃吧,乖
”满眼的怜惜疼爱,仿佛是看着她最疼爱的小孙子
我们教孩子说一声:“谢谢奶奶!”她的脸便笑成了一朵盛开的菊花,连声说:“不谢不谢……看你们的孩子,教育得多好!小嘴嘴多心疼啊,这城里的孩子,就是不一样!……” 收钱的时候,她坚决不要孩子的那份,说:“多么一点点东西啊,看你们客气的……” 这每每让我们很不好意思,已经习惯了处处都要收钱的城市生活,面对了这样的情况,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了
硬赛给他们吧,觉得不合适,似乎有点拂了人家的善意;就那样顺水推舟地接受吧,心里又不是太坦然--我知道他们的生计是多么艰辛,多么不易,那可真正是辛苦啊! 摆这个小小的凉粉摊,每天起早贪黑是不用说了,光是从早到晚守着摊子,就够两老人受得呢
看他们的年纪,估计怎么都六十多岁了吧--至少比我的父母要年长一些
满脸的皱纹诉说着岁月的风霜,头发也已白了大半了,动作已经有些迟缓了,说话时带有很明显的山丹口音
我常常会想,都说落叶归根,他们这么老了怎么会到异乡的马路上摆摊呢? 老人的凉粉味道很好,再加上处在小区门口,小区住户多,所以生意也还可以,摊上总是有很多人
每当路过时,看老婆婆忙着给人抓粉,我就会为他们高兴
偶尔遇上没有人的时候,两位老人就默默地坐在凳子上,脸上的神情显得有些疲惫,还有一丝难以觉察的落寂和忧伤
我就在那样的落寞和疲惫中感受到了生活对于他们的压力
有时候下班路过时会刚好碰上他们收摊,看他们将所有的东西装在一辆车上,然后吃力地一个人拉,一个人推着走,我就想到“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一类的词,鼻子里总是酸酸的,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
生活,对于这两个老人,是不是太苛刻了?这么大年纪了,还在为生计忙碌操劳?他们有儿女吗?是什么力量使他们一直支撑着这样的生活? 后来,偶尔会看到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小伙子在帮他们收摊,我就猜想,那可能是他们的儿子吧
只是,那儿子看上去也不是能为父母撑起一片天的模样,神情中似乎有一些事不关己的漠然,我就猜想他们也可能是一家三口都靠着这个小小的凉粉摊过生活吧
不过,有个儿子也好
至少,老人的心里会有希望,会有安慰
每每路过,看着那对老人和他们的凉粉摊,我都会这样作想,我不知道自己为何会无端地对这对老人心有牵挂,也许,是老人那落寞又疲惫的神情打动了我吧
一天下班回来,很远就看见一个疯疯癫癫的人在人行道上走着,手里举着块布,舞动着手臂,使劲甩着,嘴里还大声喊叫着,似乎是在骂人,又好像在喊口号,路边的人都远远地躲开了去
“是个神经病,经常犯病呢
”身边的同事告诉我
走近了才看清楚,原来那个疯子,就是那对老人的儿子! 我一下子呆住了
好久好久,心里都很难过
好久好久,心里都是说不出的一种滋味
再看到那对老人和他们的小摊,我的心里都会生出丝丝疼痛
我们将要告别这城中之园,回复我们喧闹嘈杂的生活
而此时雅致的玉洱园中花影迷人,只有清风在花丛中穿行,不知名的鸟从高处投下一声声鸣叫,透明,清香
这是春色中的美景,这是自然的乐音
我的朋友人长得老实巴交的样子,说话也少,但心眼实诚,从不给人添麻烦,从不让人说不是,当年在工厂上班时,年年是先进
前几年下岗后,白手起家搞起了水电暖安装,由于吃得苦爱钻研,活计倒也不少,后来招募了二三小工帮忙,也算当了小老板
二姐主要负责做饭洗衣忙家务,朋友主外,二姐主内,一双儿女都已上了大学,小日子过得倒也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