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乡何处,有一个不可文的保守,儿童出身此后便要在产妇所住的寝室生一盘火
著名的华蓥山天然大盆景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
据《华蓥山志》记载:“雪积颠顶,远望如琼瑶撒地,晶玉铺山,故名华蓥山”
这里不仅有深邃悠久的佛教文化,还有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
蜚声中外的红岩文化就从这里诞生
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这里活跃着一支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游击队
华蓥山游击队的英名远播、双枪老太婆的传奇铸就了万世不朽的红岩精神
其实就是这样,也不是我如此不能容忍的理由
但是她的故事还远不止于此
她的父母均已年近古稀,在她多年的“追星”历程中,父母早已心力交瘁
难道没有劝导过吗?做过中学教师的父亲不可能对子女教育一窍不通,或者默然置之
据相关报道,我们知道了她的父母其实对她的引导和教育几乎什么办法都用遍了,但是结果是她执迷不悟甚至变本加厉,成天寻死觅活要见那“星”方能了心中夙愿
然而,麻烦的是,那“星”并不就住在她家隔壁,可以想见就见的,他远在香港;即使偶尔来到内地,我们中国也是如此之大,想见也非易事;更何况那“星爷”只要一露面,追捧之人就会蜂拥而来,所以平常大概都是处于严密保护之中的,她即使赶去了也未必“打得进圈”
那就去香港吧,可那也不像走一趟外婆家那么容易啊
既然这样,那就死了那份心吧——可是,她就是不,她的那份痴迷简直远胜于某些人对"**功"的痴迷,据说她真的举债去过香港的,遗憾的是并没有见到那位“巨星”,只好极度失望而返
徒步在苍山绿水间,心象遨游的小鸟,恨不许登时走遍桃红岭的山山坞坞,看奇峰秀媚的风姿,赏雾锁苍山的神秘,别是一番美境
往年的春天似乎和小院无缘
那几杆被称为“修竹”的竹子无论季节怎样变换,总是着一身的浅黄色的装束
那几棵椿树也许是在春的不经意的抚摸了一下而已,转眼就落下的厚厚的叶子,我们总是在望见落叶时,才恍然发觉春天和我们在这个小院生活的人已经擦肩而过
瓦楞上的枯草在斜阳里把草种撒在了院里,然后任由它们在我们的脚下麻木的生长着,我们已经失去了从它们身上判断季节的兴趣,他们永远枯黄,宛如那些缺乏营养的孩子
没有蜂飞蝶绕,没有花红柳绿,没有燕语呢喃,我们就这样被春天遗弃了
甚至没有多少苍蝇来光顾
偶尔的一只小鸟也是停留不了多久就远去了,留给我们的似乎永远都是一个寂寞的背影
郁达夫在《春愁》里说:“对于春,非但感到了恐怖,并且也感到了敌意,这当然是春愁”
我想于住在小院里的人们来说郁达夫的这种“春愁”是无从生起的
整个春天就像滑过耳畔的风,抑或是孩子在草稿上乱涂的画,不经意间就被大自然给替换成了灼热的夏季,门前的知了大叫时,才恍然感悟每个春天太潦草,没听一曲春歌,没看一点春景,春就像踏进梦里的精灵就成了缥缈的幻影
但今年的春天不同
如果用工笔画来形容,那么小院西边的那片菜地就是春天驻留的见证